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作者 | 青雪唐元(酷友)

前言

最開始接觸到 reMarkable 還是在大學裡,它最吸引我的一點,也是我在墨水屏產品使用過程中最深的痛點 —— 手寫功能。我一直都渴望著擁有一款可以寫的墨水屏產品,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多次觀望 Kindle 以後,依舊不想選擇它。為了行文方便,下文我將用 reMarkable 的簡稱 rM 來指代。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擁有極低的手寫延時

rM 完成了我對紙的數碼化最基本的想象,極低的手寫延時,讓我在墨水屏上找到了仿紙的書寫手感和與紙質書一樣的書寫體驗。我試著用它做過很多事情 —— 做筆記、看漫畫、安排周計劃、讀論文、寫批註,甚至用它來準備考研。rM 的亮點突出,缺點也很明顯,由於其市場定位的選擇中並沒有將中國大陸包含在內,導致系統中文漢化、中文文件支持、雲同步等都出現或大或小的影響,部分功能難用甚至不可用,一時間讓我對它愛恨交織。


源起

2012 年的一個夏天,我第一次知道墨水屏這類產品的存在,那時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 電紙書,其中比較有名的品牌還是漢王、Kindle 等。受自己閱讀習慣影響,讀書時喜歡隨手批註,若不能勾勾畫畫便好似這書讀的不走心,然而當時的產品沒有能滿足這一需求的,即便後來有出現,延遲也會久到不如沒有這個功能,直到 2016 年的某一天,我看到了 rM 的宣傳片 1 。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的宣傳片

當時 rM 還是個眾籌產品,或者說是一個概念產品,雖然預售有折扣,但是我都不知道怎麼下單,因為可購買的國家裡沒有中國大陸,第一次能有種有錢沒地方花的感覺(笑)。或許是因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在 2017 年找到了代購 rM 的某寶賣家,從 3 月份付訂金到隔年 3 月份付尾款拿實物,中途等了漫長的一年。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的眾籌網站

如果說眾籌時的宣傳片是賣家秀的話,剛拿到手的試用就像是買家秀 —— 電池續航能力不足、功能不完善、加載速度慢,很多人剛一拿到手試用了幾天就擺上了閒魚,讓我大呼後悔 —— 早知道就不代購了,閒魚他不香嗎?儘管初期 rM 問題多到我常常放一邊吃灰,但是一直讓我捨不得放棄的是 rM 團隊滿滿的誠意,從 rM 出廠開始到今天,系統更新依舊沒有停下來,功能體驗也比剛出廠時好了很多。以下是 rM 從出廠至今的更新日誌 2 :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硬件配置 3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尺寸與重量

rM 的重量偏輕,只比 Apple 新出的 iPad mini5 重了 50g 左右,而若是與同樣大小的 iPad Pro 10.5 相比,後者明顯要比前者重很多。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eMarkable 與 iPad Pro 10.5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在重量上的優勢使得 rM 更適合(單手)手持閱讀,且更加便於攜帶,這對於每次去圖書館需要揹著 N 個課程筆記本的我來說,實在是對於雙肩的一種解放。


屏幕

rM 的屏幕是黑白顯示屏,有著 2048 級的的壓感靈敏度,分辨率 226 ppi,書寫延時 55 ms,這些優點使得 rM 除了做手寫批註和做筆記以外,也是一個畫畫的好選擇。 rM 屏幕上的阻尼非常舒服,配合原生筆恰到好處,很容易就能寫出漂亮的字跡。


手寫筆

據說 rM 的手寫筆使用的是類似於 Wacom 的電磁原理,所以靈敏度也很高能達到 2048 級,為了手寫體驗,這款筆的筆尖是可磨損的,用了一段時間後要替換筆尖,但是無需充電。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的官方標配筆

我嘗試了一下和 Apple pencil 對比了一下長度,只是多了 pencil 筆頭的那一部分,筆長可近似一般長。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手寫筆與 Apple pencil

看了一下官網發現又出了一根黑色的筆,不知道操作體驗會不會有所出入,等待其他買過的有志之士來測評吧。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存儲空間

rM 有 8G 的存儲空間,除去系統文件佔據的空間外實際可供發揮的空間在 6.53G 左右,已經能存不少的文件了,畢竟一般一個普通的 PDF 文件大小最多也只有 100M+。但也有自身的潛在問題,細心一點的人會發現刪文件的時候儲存空間並沒有被釋放,這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當我們沒有開雲同步時刪除的文件,系統這裡會自動備份,而不會立即釋放空間,以確保文件安全,直到進行雲同步。這樣一來國內用戶就很頭疼了,rM 活脫脫就像個饕餮,只吃不吐。現有的解決方案是通過 SSH 刪除文件,或者另類上網實現雲同步,折騰必不可少。


電池與續航

rM 剛出廠時由於軟件問題掉電特別快,之後由於系統的維護更新,續航基本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由於我的使用習慣是不用了就關機(或是讓它自動關機),所以一般充滿一次電能用很久;若是持續航的話,使用一天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還是覺得它掉電快可以關閉它的 Wi-Fi,畢竟在大陸聯網只能實現更新,並不能使用它的雲服務。


包裝與設計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的 logo 設計

rM 的包裝走的是極簡風,開箱之後就能看到手寫筆和 rM ,拿開 rM 會看到後面的數據線,說明書以及一盒筆芯(附加一個取芯器)。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 配件的包裝

從 UI 到工業設計,rM 調性一致,傳達出了 rM 的品牌理念 —— 降低噪聲,提高信噪比,營造工作中 flow 的狀態 6 。


書寫體驗

rM 有七款基礎筆刷可供選擇,以支持不同的工作需求,各筆刷可以選擇三種粗細和三種顏色(黑、白、灰),整體上很像一個搬到了墨水屏的精簡版 goodnotes7,由於墨水屏獨有的優點再加上相應技術優化,其仿紙體驗可謂優秀,甚至在書寫的時候,可以聽見寫字的沙沙聲。rM 上書寫的阻尼感讓我很輕鬆就能寫出好看的字跡,而這種輕鬆感卻是我在 Apple pencil 上不容易找不到的。和 goodnotes 一樣,rM 自帶的模版種類多樣,從待辦清單、計劃表,到普通橫線筆記、康奈爾筆記、網點紙、方格紙,再到無透視 3D 畫紙(用於畫 2.5D 插畫)、透視畫紙,基礎功能一應俱全。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中的內置模版


做計劃

上大學時我有一個習慣,當事情太多時就會在 A4 紙上列一下週計劃,以避免有什麼疏漏或安排的不合理,但是時間一久缺點也很明顯,每次畫計劃表格都要畫很久,畫的醜了總是忍不住想重新畫,費事費力,計劃還未必落實好時間反倒用來畫表去了。剛拿到 rM 的時候,我就在嘗試用它替代,得益於 rM 自帶了周計劃模版,規劃起來要省心很多,修修改改也比平時在紙上省事。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A4 紙周計劃 VS rM 周計劃


記筆記

我嘗試將舊筆記在 rM 上重新記了一次,並用 App 掃描了出來,效果如下,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為紙質筆記掃描版、rM 上的筆記、rM 筆記的掃描版。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筆記對比

由於喜歡做筆記,我一向對於做筆記的本子紙質、筆的書寫舒適度比較看重,左圖中的本子偏滑,書寫字跡和後者比稍遜一籌。對比可以看出,rM 的書寫手感甚至可以媲美中等偏上的紙質書寫手感。但是 rM 的弱勢也很明顯,rM 筆跡邊緣不流暢,所以寫大字宏觀感覺不錯,但是一旦寫小字就有些捉襟見肘了,而且右圖最後一行也能看出來,rM 對於屏幕邊緣寫字不是很友好(上下左右都會出現),容易出現字跡變形的情況,若要避免這種情況,寫字時總要有意識的不要超過「安全邊界」,著實影響體驗。rM 的防誤觸還是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寫筆記的過程中我很容易就碰到下方的翻頁鍵,但它並沒有在我寫的盡興的時候突然跳轉頁面,讓我頗為滿意。出於對無紙化辦公的偏愛,我用 rM 的原生雲服務將我的筆記導了出來,如下圖所示。導出筆跡效果不甚理想,視覺效果還不如在 rM 上看到的舒服,甚至用 App 掃描出來看起來也比直接導出要好,或許我們真的要像對待實體紙一樣對待他(笑)。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M 筆記導出


繪畫創作

除了以上功能以外,rM 額外提供了「圖層」支持,為 rM 上的繪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目前僅限於圖層的新建、隱藏 / 顯示和重命名,不透明度等功能調整目前還尚不支持。我嘗試在不同的畫布上畫了一些出來,讓大家來看一下它的繪畫體驗效果。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在 rM 上畫畫


閱讀體驗

讀電子書我一向喜歡 PDF 格式的,它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書的排版,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文字的堆砌,還有排版裝幀,最大程度上感受紙質書帶來的質感,而這是其他格式(包括 ePub)所無法替代的。但是這種格式的文件大多尺寸都在 B5 以上,對於顯示器尺寸要求比較高。我用 rM 展示了讀論文、看漫畫、讀書三種場景的屏幕展示,格式均為 PDF。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用 rM 讀論文、看漫畫、讀書

在 rM 上閱讀有一個很有趣的一點,在陽光直射下讀書不僅不會反光,字跡反而會更清晰,背景反而不那麼灰;而在點光源下,屏幕反光會更加明顯,這種特性使得室外閱讀更加舒適。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陽光下閱讀

rM 不提供背光功能,也就是說日常使用要和普通紙質書一樣,要有足夠的光線,整體上更像是一張紙而非一個數碼產品。


雲服務 & 文件傳輸

雲服務是 rM 在國內市場最受人詬病的一部分,rM 官網提供的雲服務終端包含 macOS、iOS、Windows 8/10 與 Android 等終端,按照官方的介紹來說,只需打開其中任一個客戶端上傳文件, rM 中就會自動出現,然而由於 —— 基於我國大陸特殊的網絡條件 ——rM 選用了大陸所禁止訪問的第三方服務(如 google storage api 等),該服務一誕生就被隔在牆外了 8 。不知道是不是出於對不方便使用雲同步用戶的考慮,官方又開了 USB 文件傳輸的方式,但該功能並不那麼完善(還尚且處於 beta 版),傳文件也並不那麼盡如人意,首先一個最常見的 bug 就是,超過 70 M 的文件一般是上傳不成功的,文檔越小上傳得越順利;同時不能多文件一起上傳,否則你就會像我一樣一一排查哪個沒上傳成功……

更不要提最近我更新了系統以後,連 USB 傳輸的專用網址都進不去了。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USB 文件傳輸_失敗

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rM 雲服務的其他衍生服務也一起 404 了,如繪畫實時同步、分享單頁 / 單個文件等,頗感遺憾。如果你可以搭配流暢的上網環境,可以一試。


說在後面

rM 是一款數碼小眾產品,既擁有著無法比擬的優秀手寫體驗,又有著一些孃胎裡帶著的硬傷,自持有它開始,折騰之路就必不可少,亮點很驚豔,BUG 又很突出,是個好產品還是壞產品無法一言以蔽之。對於國內用戶而言,它著實不夠友好,難用的文件傳輸,404 的雲同步,困難的購買方式與麻煩的中文支持操作,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講,它探索了無紙化辦公的另一種可能。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爭議聲存在 —— 在數碼這麼發展的今天,「紙」這類傳播信息、文化的媒體是否會被取代,畢竟我們再也難以有那麼多森林提供給我們製造一代又一代的書本、紙張了,那麼紙的下一代承接方式是什麼?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墨水屏

會有人站出來說,紙無法被替代,無論是紙質書的手感、氣息、排版還是那種專注的感覺,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被取代的。話雖講的沒錯,可是如果我們回顧「紙」的發展歷史,從甲骨、石碑、器皿,到布帛竹簡,再到造紙術的發明,這一代代的迭代中,如果我們投身於那個時代裡,會不會也有這種類似的想法呢?像「竹簡」是不會被取代的,「甲骨」已經是很好的文字承接方式了?是不是我們現有的侷限性才讓我們產生「沒有更好的替代品」這種想法的呢?紙有自己獨特的優點,但終有一天會有一款新的信息承載物作為主力,就像雖然數碼相機拍出的照片沒有膠捲相機的更能接受時間的洗禮,但依舊會被時間淹沒,歷史的迭代不是因為你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你不能滿足新的時代的需求。那麼,紙向何方?現有的數碼產品不足以對紙造成威脅,雖然一些看小說、看漫畫的功能已經被手機搶走了一大部分,但是當我們做創造力比較強的事情時,總是會優先選擇在紙上寫寫畫畫而非電腦,先在紙上寫寫總比先在電腦敲敲更先有思路,仿紙筆體驗最優秀的 Apple pencil 的阻尼依舊會被人吐槽,紙的地位依然未能被撼動。墨水屏的誕生讓人們開始思考無紙化生活的又一方式,仿紙的閱讀體驗讓「沉浸化、無干擾、信噪比高」成為賣點,墨水屏會取代紙嗎? 我不知道,至少目前不會。

reMarkable 深度使用報告

reMarkable

rM 結合了電紙書與數位板的優點,提供了基於上一代閱讀器而言的一種新的嘗試。我期待著墨水屏市場的後續變化,或許在我有生之年「紙」的地位仍舊不會被撼動,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一次次探索,讓我們的多種生活方式成為可能。就像我們可以用平板考研,用手機背單詞,用電腦做生產力,而這一切,在 20 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附錄

附錄一:

rM 現存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對於 rM 的中國大陸用戶而言,大多問題都集中在不提供中文支持(其中包括中文顯示,中文輸入法,中文系統,中文文字識別)、原生雲同步 404 、傳輸文件不易等問題。

中文字體支持

由於沒有中文字體支持,rM 中不能正常顯示文件的中文名,中文的 epub 文件無法閱讀。該問題可以通過用 SSH 添加中文字體來解決。 對 SSH 使用不太熟悉的可以參考如何為 reMarkable 添加中文字體(該方案僅限於 Windows)

文件傳輸

想原生雲同步沒有可以 “流暢” 上網的路由器,想 USB 傳輸結果屢屢不成功,rM 的深度用戶提供了第三種解決方案 —— Harecoffee。 作者在官網介紹了自己開發這款軟件的原因:

“RM 是我最喜歡的電子閱讀器,很少有用到如此棒的產品了,遺憾的是雲服務不在國內,大陸人民上網是比較辛苦的,並且我希望有一些個人需求的小功能。 這是一款很棒的產品,所以我並不準備破解,修改它,我希望在不修改任何程序的前提下來實現同步功能。 使用 Harecoffee 本地傳輸文件、連接到我們搭建的雲服務和 APP。”

這款軟件的主要功能有文件上傳,筆跡同步,以及一些其他高級功能(rM 2.0 目前已支持觸屏翻頁)。


附錄二:

拓展閱讀相關論壇

reMarkable

websiteReddit

油管

Facebook

硬核玩家

Github:reMarkable

GitHub:reHackable


  • 文章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酷安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