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這一次是簡單的、安靜的離別

最近開始閱讀袁哲生的著作,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再回頭閱讀其作品。這一次,我想嘗試在袁哲生的文字裡,走一遍黝黑而神秘的領域。

《送行》這一次是簡單的、安靜的離別

袁哲生曾說過:“我以寫作,來溶入時光,希望一筆一畫,一字一句,如同沼澤裡萍藻,或是靜室內的浮塵,能夠不著痕跡地沉浸在一片未知的世界裡。”這篇《送行》就是如此。

《送行》以午夜到傍晚為時間軸,小鎮月臺、臺北、基隆地理軸線。這一路上,父親肩上掛著旅行袋,左手拎著一個帆布袋,右手拉著兒子,儘管兒子不情願。面對老婆婆的提問,父親是不厭其煩的解答,甚是用古怪的音調模仿兒子的臺語來安撫老婆婆。這位父親是一個熱心腸,但是又帶一點威嚴的人。

《送行》這一次是簡單的、安靜的離別

在車廂裡,父親總是那麼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大兒子的關心,給他送去一件老式的大尖領花格子襯衫(應該是他自己的),面對憲兵的不理會。父親不做任何的解釋,想不出話來就直接回到小兒子傍邊坐下,在酒精和睡眠中幻想車廂內的一切“寤寐中,他看見車頂上的白蟻愈聚愈多,一群群從車門邊的隙縫飛出來,從座墊的破洞裡鑽出來;接著更洶湧地從窗外成群撞進來,先是被電扇的葉片打下許多,接著由於數目實在太多,電風扇幾乎動彈不得了,地上鋪了厚厚一層白蟻的殘肢;最後,白蟻啃光了車頂,開始啃食車廂內的乘客,爬了滿身白蟻的憲兵驚慌地拔槍朝蟻群連續射擊……

《送行》這一次是簡單的、安靜的離別

火車停靠在臺北月臺邊,父親快速跑出去,請求讓他的大兒子穿上襯衫,並且自己替大兒子穿上。兩名憲兵加快步伐將大兒子押走,這時大兒子回頭望了父親一眼,示意他回到車上。父親往回走了兩步又轉回來,快步跟上他們,把那件襯衫褪下來,捲起再交回大兒子手中。在火車上,老父親和他的小兒子從車窗看著他們消失在地下口中。

火車開到了基隆,“出了車站,老父親帶著小兒子去公共廁所刷牙、洗臉。”有道雜貨鋪有買一些生活用品。當小兒子正要走的時候,父親鄭重其事地將望遠鏡送給了兒子。

《送行》這一次是簡單的、安靜的離別

小兒子轉身走開後並沒有直接回學校,而是走上了基信陸橋,拿著望遠鏡看著父親即將登上的遠洋船。

傍晚,他回到學校時,校警老黃一聲大嗓門“誰啊”,打破了這路上的沉靜。

《送行》這一次是簡單的、安靜的離別

這一路上完整的過程,猶如翻開畫冊一樣,沒有任何離別的言語。父親和大兒子分別的時候,沒有流淚,沒有任何傷心的表情,只有簡單的動作,只有回望的目光和隔窗的眼神。父親和小兒子分別時,“他將望遠鏡收進揹包裡,再重新背上揹包,往基隆客運公車站的方向走去。”小兒子是跑到基信的陸橋上,目送父親。

若是平常人,在分別時候,總會要想用一下、說幾句囑咐。親人分別時,總會流些淚水。而袁哲生筆下的父親和兒子,離別時的傷和痛,不在臉上、不在淚水裡,而是在大兒子回望時的心裡、在父親隔窗目送時的心裡、在小兒子的心裡。

《送行》這一次是簡單的、安靜的離別

《送行》沒有沉重的儀式,沒有深沉的文字。就像中國時報對它的評價:《送行》的確是一篇值得一讀再讀的小說,它的敘事根本不在於做什麼事,而在於人的處境。送行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平平淡淡中又顯得入木三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