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本文發表於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

撰文,攝影:翁欣


近日有網友在李白墓前,拍到一堆酒瓶子的照片。微博一經分享,引來無數感慨,一千多年過去還有人來給詩仙送酒喝,也只有李白有這種待遇吧。

若不是照片後來登上熱搜,很少人知道李白墓位於安徽省當塗縣的青山腳下。在古代,當塗縣屬宣城範圍管轄。李白與宣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至於其晚年基本就在宣城度過。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宣城,古稱宣州,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是著名的文房四寶之鄉。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尤其李白晚年在此留下大量足跡與詩作名篇。

從53歲至62歲,李白人生的最後十年曾七次來宣城遊歷,可見他對宣城懷有特殊的感情,而這一切主要就是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南朝詩人謝朓。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謝朓是南齊詩人的冠冕,也是李白一生仰慕的對象。本文均為 翁欣 圖

“一生低首謝宣城”,這句詩說的是李白。李白一生持才傲物,卻唯獨對南齊山水詩人謝脁推崇備至。謝脁曾經任宣城太守,所以人稱“謝宣城”。李白來到宣城後,凡謝脁生前去過的地方,李白一定會三番四次留下足跡。

宣城市區有“謝朓樓”,原為謝朓在宣州做太守時的書齋,後改建為層樓,樓取人名。李白多次登臨,並作詩緬懷謝朓。他的兩篇名作《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和《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雲》都作於此。尤其後者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更是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

作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謝朓樓也是傳統詩詞文學重要的地理標誌。來到宣城後,第一站便去了謝朓樓參觀。謝朓樓位於宣城市中心,府山廣場的一處山坡上,旁邊是不大的宣城博物館,廣場上還立有詩人謝朓的塑像。來到這裡,發現此地儼然已是本地人的休閒場所,周圍很多老年人在此喝茶打牌,環境已不能算幽靜。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因李白詩歌傳名的謝朓樓,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歷史上的謝朓樓據說一直到民國都保存尚好,後遭日軍轟炸燬為廢墟。如今的謝朓樓,是九十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旁邊還復建了懷謝亭,但並沒有完全恢復過去的整體風貌。

謝朓樓不高,一共兩層,樓蓋的樸素雅緻,裡面簡單介紹了謝朓的生平。登上二樓,視線多被居民樓所擋。在古時登上謝朓樓能看到城北的敬亭山,所以也叫北望樓。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如今的謝朓樓早已淹沒於城市高樓之中,想在這裡找尋李白詩中所描寫的“江城如畫裡,山色望晴空”的景緻,亦或是“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意興,恐怕都已經不太可能。

謝朓融情入景的山水詩風,影響過唐朝許多詩人。而李白對謝眺的仰慕與傾倒,是無人可及的。有人說李白從謝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兩人都天才縱逸,都政治生涯不得志,只能寄情山水,尋找慰藉。而謝朓樓幾公里外的敬亭山,正是他們彼此精神寄託的交匯之處。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敬亭山也是到宣城的必遊之地,位於宣城市區北郊。這座山屬於黃山支脈,海拔不高,三百多米而已,東西綿亙十餘里。據說當年謝朓閒來無事就到敬亭山遊玩,李白不僅來過多次,還在這裡築室小居過。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有詩為證:“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 相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意思是追隨著謝脁我也在敬亭山下安家。雖然謝公已經去世百年,想起他的風采彷彿就在昨天——完全就是一個大寫的迷弟。

相較名山大川,敬亭山就其景色風致並無特別之處,只因南齊謝脁《遊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獨坐敬亭山》詩篇廣為傳頌以後,敬亭山聲名鵲起。謝李之後,白居易,杜牧,韓愈等詩人都慕名登臨,吟詩作賦,所以敬亭山也有“江南詩山”之美譽。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廣教寺雙塔

從景區正門入,距登山的臺階尚有一段路程,所幸沿途風光不錯。如今敬亭山四周已是茶田環繞,產的茶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敬亭綠雪。

沿著主路先經過廣教寺雙塔,據說是國內現存唯一的宋代雙塔。快到山腳下時還有兩座新建的寺院,往左是廣教寺,往右為弘願寺。若不逛寺院,前方穿過敬亭廣場,就開始正式登山了。

沿山道沒走多遠,過古昭亭後,竹林深處有一尊石雕美女像,她就是傳說中在敬亭山上修道的“玉真公主”像。不遠處還有一眼相思泉,據說是李白與玉真公主相愛的證據。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相思泉邊的李白塑像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身份顯貴,與李白確實有過不少交集,李白得以到京城翰林院任職,就是她的推薦。

後李白得罪權貴,放還出翰林,據說玉真公主憤而放棄公主名號,來到敬亭山做了一名女道士。有傳言李白與其相好,於是有了七次來敬亭山的理由。

不過此事正史並無記載,不足為信。倒也可能是景區為招攬人氣,而故意製造的一段緋聞。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玉真公主像

過相思泉後,有石濤紀念館,和翠雲庵,再走一段無臺階的上坡路,眼前出現的就是那宏偉壯觀的“太白獨坐樓”了。

樓名取自李白詩句,四層仿唐建築,內有寬敞的展廳,展示李白在宣城留下的足跡。這裡雖未到最高山頂,站在樓前也可以俯瞰宣城全貌了。

《獨坐敬亭山》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年(753年),李白應從弟李昭之邀,初來宣州時。自從他被迫離開長安,已經過了十年的漂泊生活。他一個人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的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太白獨坐樓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所有的鳥都飛走了,連同孤獨的雲都沒有留下來,只有敬亭山默默的望著他,而他也望著敬亭山,彷彿找到了知己。

此刻我也坐在敬亭山,體會著李白的詩句。這首詩表面寫詩人在敬亭山中獨坐時的眼前之景,卻是融情於景,借景寫情的手法。到底詩中“相看兩不厭”指的是山,還是人?是謝朓?還是玉真公主?恐怕就只有李白自己知道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宣城與李白詩作的有關的景點主要以一樓、一山、一潭而聞名。樓為謝朓樓,山為敬亭山,潭就是桃花潭。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桃花潭水光瀲灩

從宣城去桃花潭,先要做車去涇縣,再從涇縣轉車去桃花潭。涇縣是著名的宣紙產地,酷愛遊山玩水的李白,曾三次來到涇縣,涇川的山山水水幾乎是遊遍了的。“涇川三百里,佳境千萬曲

”,便是李白來涇縣暢遊時所寫下。

桃花潭位於涇縣西南,太平湖畔,青弋江的上游。桃花潭並不是真有桃花,也並非真的潭。而是特指青弋江流經鎮上的那一段江面,因為水深而名字為潭。桃花潭之著名,源於李白為這裡題下的千古絕唱《贈汪倫》。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踏歌古岸

李白來桃花潭,其實也是被忽悠來的。據清人袁枚在其《隨園詩話》中所載:涇縣名士汪倫,喜愛李白的詩歌,當他得知李白在宣城時,便修書一封,盛情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一遊。

信是這樣寫的:“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這封信把又愛玩又愛喝酒的詩仙給忽悠去了。等李白來了後,汪倫只能實情相告,所謂十里桃花,是指本地地名叫“桃花潭”,而萬家酒店,是因為村裡有家酒店的老闆姓萬。李白聽後哈哈大笑,倒也沒有生氣,反而很感激汪倫的盛情相邀,便在桃花潭畔與汪倫詩酒唱和,流連忘返數日。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踏歌岸閣相傳是唐代豪士汪倫送李白處,房簷上雕有汪倫和李白的彩繪塑像。

桃花潭鎮,古稱南陽鎮,保存有許多皖南特色的古民居。

一條青弋江把桃花潭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翟村,西岸是萬村,兩岸均有紀念詩仙李白的古閣。站在陳村長橋上看青弋江潭面,水光瀲豔,碧波涵空,遠處青山如黛,幾名村婦在青石駁岸邊洗著衣服,如同一幅桃花源里人家的景象。

當地人說,要觀賞桃花潭最美的景緻還得是下過雨後再來。因為桃花潭的美,多半藏在氤氳之中。夏日雨後,青弋江的水汽升上來,漂浮在潭水上,猶如縹緲的仙境。只可惜我這次來的不巧,沒有趕上這樣的景象。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桃花潭景緻

沿青弋江邊的小路,我先去的東岸翟村。感覺村裡的原住民似乎多已搬出,很多老房因為無人居住,荒蕪許久的樣子。拐到翟村老街也是冷冷清清,只有幾家古玩店開著,部分臨街的鋪面寫著出租和出售的電話。顯然來此的遊客不多,屬於冷門景點。

翟村老街走向江邊渡口的盡頭,有一個拱形的巷門,上面就是紀念李白的“踏歌岸閣”。當年李白登舟將行時,汪倫在此率族人踏歌送別,李白感謝汪倫深情厚誼,揮筆題寫下《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當初讀,覺得這首詩寫的淺顯直白,卻也情感真率,可能因為朗朗上口,在李白詩作中流傳度頗高,也成為日後桃花潭永遠的廣告詞。

穿過踏歌岸閣,來到江邊的古渡,從這裡可以坐船去桃花潭西岸的萬村。西岸的景點主要有紀念李白的懷仙閣,汪倫墓,以及他們喝酒的萬家酒店。我覺得在東岸看風景已經差不多,就沒有再買票坐船去對岸。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祠堂裡的龍舟


踏歌岸閣往北,有始建於明朝被稱為“中華第一祠”的——翟氏宗祠。在古祠堂裡,我看到十幾條花紋不同的龍舟,向下倒扣整齊地擺放,才知道原來桃花潭每年端午有塞龍舟的習俗。心想也許明年端午,可以再來這裡賞龍舟,若是遇上一場雨後,興許還能看到龍舟在雲霧縹緲的潭面上穿行,豈不美哉。

查濟古村:別有天地非人間

坐落在涇縣以西,距桃花潭十幾里路程的查濟古村,是皖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村,有“皖南秘境”之稱。跟桃花潭屬於一條遊覽路線,於是游完了桃花潭之後,打了部車直奔查濟古村。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查濟古村

查濟三面環山,山上有茂林修竹,村邊有大片良田,村外三溪穿村而過,現存元明清古建築百餘處。據說當初若不是一些畫家來此寫生,發現了這裡,查濟可能仍深藏於黃山北麓的群山之中,不為人知。

說起查濟其實和李白也很有淵源。據說當年李白離開桃花潭後,順道又去了查濟盤桓數日,並留下了:“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詩句。

這首詩有說是李白當年遊棲於查濟碧山時所作,不過因流傳度不比《贈汪倫》,很多人並不知曉。

查濟的“查”念“zha”,因為村裡人大多姓查。查濟村這支查姓人氏,據說是唐朝時候從山東濟陽遷過來的,已經在此繁衍生息一千多年。查姓人群龐大,祠堂眾多,鼎盛時期這裡曾有108座祠堂。金庸也姓查,和這裡應該是有些淵源的。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查濟的古建築

如今查濟是全國藝術院校的寫生基地,還有許多畫家紛紛在此建工作室,查濟也被稱為畫家村。來到查濟,真切的感受是,這裡寫真的學生比遊客多,藝術氛圍濃厚。

在查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橋。村落因整體沿河而建,為便於出行,查濟的村民們沿河錯落有致地建了許多拱橋、平橋、洞橋。

查濟的橋,有的小巧精緻,有的厚重滄桑,星星點點分佈各處,與民居融為一體,也造就了這裡的民居開門見河、推窗見橋的意境。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沿溪而建的查濟村,石橋眾多,分佈各處。

難怪李白稱這裡“別有天地非人間”,並且在此流連忘返,只因查濟是一個會讓人來過以後不想離開的地方。


李白墓:宅近青山同謝朓

有關李白出生之地至今還有中亞的碎葉城與四川江油之爭,仍無定論。但李白在安徽當塗的青山墓地是毫無爭議的。當塗縣距離宣城市70公里左右,在唐代屬於宣州範圍,現歸馬鞍山行政管轄。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李白文化園

從宣城坐車到當塗,大概一個多小時左右,然後再從當塗東站轉車去太白墓。李白墓位於當塗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

謝朓任宣城太守時,酷愛青山風光,常遨遊吟詠,並在山南建有宅院(如今的謝公祠),青山故又名謝公山。李白在當塗時,也是多次登青山,尋訪謝公遺蹟。

史志記載,李白晚年潦倒,61歲那年不顧年老體衰仍欲從軍參加平叛,後因病未能成行,只好投靠時任當塗縣令的族叔李陽冰,暫住當塗城南的龍山。一年以後(762年冬),詩人在家中病逝,死後草葬於龍山。

李白下葬幾十年後,李白生前好友的兒子,任宣歙觀察史的範傳正經過當塗,找到李白的孫女,得知其有‘宅近青山同謝朓’的遺願,便出資將李白屍骨從龍山,遷葬於青山腳下。

青山是詩人謝朓常遊之地,遷來這裡等於和與謝朓結為“異代芳鄰”,也算遂了李白最後的心願,這就是李白墓為什麼在當塗青山的緣由。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太白祠

如今當塗人把李白墓擴建成了李白文化園,今天的陵園已是亭臺樓閣俱全。內有太白碑林,太白祠,十詠亭,青蓮池等景點,每年前來憑弔、遊覽的觀光者絡繹不絕。

太白祠位於整個陵園的核心位置,祠堂內有李白晚年塑像。兩側壁上鑲嵌碑刻若干,刻有範傳正撰文的墓誌銘,以及李白絕筆《臨終歌》全文。

太白祠後面,就是李白墓地。墓呈圓形,突起的墳塋上芳草萋萋,四周用石磚相砌。墓前所立石碑“唐名賢李太白之墓”,據說是杜甫手書。不知道是不是取”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之意。

壯遊記|循著李白的足跡遊宣城

李白墓

我拿出準備好的白酒,卻看到墓碑前面早已放著好多瓶了。千百年來,李白的墓前大概從來都不會缺酒,詩人中能有這樣待遇的,也只有李白了。我繞墓一圈灑酒以祭,再面朝李白的墓碑合掌三拜,祭拜這位永遠的詩仙,酒仙。

李白與當塗的淵源十分深厚,除了青山的李白墓,當塗還有還有一座李白衣冠冢。位於當塗縣西北,長江邊的採石磯,那裡是李白寫下《夜泊牛渚懷古》的地方。

而距當塗西南十多公里處,同樣是長江邊的天門山,是李白寫《望天門山》的地方。那首詩作於盛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即李白出蜀辭親遠遊的次年。

他乘舟赴江東途中,看到天門山險要之勢,不禁隨口吟出“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樣的絕妙好辭。

那是他第一次經過當塗,並沒有停留。當時他才26歲,滿懷遠大抱負,不會想到幾十年後,窮途日暮之際,當塗是其終老長眠之地。那正是他最好的時光,他還不需要想到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