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大師”的江一燕?

不做“大師”的江一燕?

NO1

江一燕是位好青年。

演戲唱歌寫作攝影,樣樣在行,還熱衷公益事業,參加支教活動多年,被譽為“最美支教老師”,中央電視臺推薦為《感動中國》候選人,2016年被團中央評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崇義友善好青年”。

近乎完美的人生角色,人們對此投以幾許善意或敬意。

可最近的“美國建築大師獎”,給過往的光亮人生抹上了墨跡黑點,最近,有一個段子是這麼說的:

著名演員江一燕在支教時,有一次直到天黑還沒有走回學校,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戶農家,就想去借宿一晚。敲敲門,一位老大媽隔門問道:誰啊?江一燕對著門喊: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音樂創作人、歌手、寫作者、攝影愛好者、山區支教老師、公益愛好者、建築學大師……老大媽大吃一驚,連忙說:可住不下這老些人!

這是對江一燕作為“跨界專業戶”的嘲諷與調侃,以往的跨界屬於文藝範疇,影視歌三棲明星多了去,寫寫文章拍拍照片,無非就是個人愛好,純屬閒情逸致,可這一次的“建築大師”屬於跨系統,相當於跑馬拉松的去打籃球或踢足球。

有人發現這個建築大師獎,含金量不足,今年是第二屆,頒發了278個獎項,這也太多啦!並且申請門檻低,只要是18歲以上的都可以參加,報名費為300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個獎項屬於國外比較商業的建築獎項,和世界建築6大獎相比,相距甚遠,完全是兩碼事。

隨後又有網友發現,江一燕的別墅涉嫌違規改擴建。北京有關部門也做了回應,江一燕私自改擴建工程,經核實其未依法取得規劃審批手續,已將此案件移送城管,建議向城管反映。

這下劇情突變,原來這個別墅是違章建築,如果拆除的話,那建築大師獎就是唯一的念想!

NO2

建築大師,我們耳熟能詳的是貝聿銘。

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有人評價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一場黑白灰的婉約詞章,與蘇城的青煙細雨交織成一幅水墨江南,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會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效果。

江一燕的“建築大師獎”,實在不夠嚴謹,更不可能與建築大師相提並論,建築設計行業推崇的六大獎是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普利茲克獎、金塊獎、阿卡漢獎、國際建築獎、開放建築大獎。如普利茲克獎被譽為建築學界的諾貝爾獎,金塊獎堪稱建築界的奧斯卡獎,其評判標準為建築物在設計規劃中的審美、創新和有效價值。

其實,建築設計師也跨界,比如張永和,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是普利茲克獎評委團裡的第一個中國人,堅持“術業有別,觀念無界”,打造服裝品牌、工藝傢俱,甚至還在籌劃拍電影。

但這只是副業,探索與世界保持聯繫多樣化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跟現在的世界保持距離。跨界而不逾界,純屬自娛自樂,主業才是根本。

達芬奇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是學識淵博的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師,有很多科學發明,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但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世人記住的是《蒙拉麗莎的微笑》。

NO3

江一燕是甲方、業主。

按她所表述來看,在別墅改造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或參與程度相當於設計任務書,頂多是創意支持。江一燕介紹,前後換過五任設計師,最後與德國的設計團隊高度契合,最終呈現出來的,主要是我和他一起的想法。”

而建築設計就是把想法轉化為現實的運用過程,做好通盤考慮,用圖紙和文件表達設計成果的方式。就此來考量,很難說江一燕參與了建築設計,更大的可能是作為業主提出了要求,按她腦海中想象的別墅形態,設計團隊實現了她的想法。真要朝建築設計上扯,也似乎有些牽強。

設計靈感據說來自於江一燕的生活經歷,她熱愛大自然,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想到把自然搬進家裡。在這過程中,江一燕的作用和貢獻,最多算得上是創意支持。

沒有建築專業學位證書,並不意味著不能設計令人驚歎的建築,比如設計流水別墅的賴特,

被美國建築師協會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建築師",雖然他的母校在他八十多歲的時候授予了他榮譽美術博士學位,可笑的是,他沒有建築學學位。但賴特有6年學徒的實際工作經歷,這為他的建築事業奠定了理論基礎。

建築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一門以空間為基礎的藝術,建築設計師就是凝固藝術的創造者。建築設計本身就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同時也是實踐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據說賴特的流水別墅也有著明顯的硬傷,在雨季的時候地面會水浸。

其實,江一燕更適合做一名“票友”,個人愛好而已。

NO4

事後,江一燕也做了道歉,認為:

“人,是會很容易得意忘形的。在我們過往的生活中,出問題的都是忘本忘根的人。”

做一個樸實的人!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