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養育孩子,就是見證他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

小時候的孩子有多弱小呢?哪怕他們有了足夠的應對危險能力,仍然會由於想象力強大、害怕未知、泛靈理論等對各種各樣父母看來很平常的事感到恐懼。

比如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怕人多,常常緊張得揪衣角;怕聲音大,捂著耳朵不敢靠近;甚至怕爬高,看見滑滑梯都不敢滑……

孩子這麼膽小怎麼辦?什麼都不敢做、不敢嘗試,將來是不是也容易被人欺負呀?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勇敢充滿力量,這是肯定的,但有時這樣的心思過重,反而會讓孩子在感到恐懼的過程中更加無助。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01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那樣的害怕?

曾有研究者對176名4~12歲的兒童,進行了一項黑暗的恐懼體驗測試,數據顯示產生了害怕情緒的孩子,比例高達73.7%,即便是8~12歲這個區間的大齡兒童,害怕的比例也超過了半數。

事實上,孩子的恐懼基本來源於未知,因此他們恐懼的事物也具備階段性特徵。

換言之,恐懼與孩子的喜怒哀樂一樣,是種再正常不過的情緒,屬於與生俱來的本能。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對他們來說,恐懼是一種自保的方式,當感覺到被威脅或不安時,用哭鬧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以及時獲得援助。

又由於他們接觸的繪本、動畫以及各種故事,都是充滿想象力加工的,因此呈現出來的樣子與大人想象的不同,這是一種放大版的幻想。

尤其有些家長為了省事,培養孩子習慣時總喜歡用恐嚇的教育方式。諸如不刷牙警察叔叔就會把你抓走、不上床睡覺就會被惡魔吃掉。

對於缺乏辨別能力的孩子來說,這些簡直就是暗黑童話。

還有一種膽小,是出自於對自我評價和認可的恐懼,常常表現為在社交之中存在障礙。

由於外界環境的某種消極評價,讓他慢慢對自己充滿焦慮,把事情辦砸後進入惡性循環,直到最後放棄努力,變成不願競爭的膽小鬼。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02更可怕的現實是,孩子的膽小常常被否定忽視

事實上,家長們雖然都對孩子的膽小十分在意,但心理層面上又表現得很矛盾,常常極力否定或忽視孩子的害怕情緒。

比如他們下意識將孩子的恐懼視為負面情緒,必須改掉或克服,於是不顧孩子的真實需求盲目鼓勵:“這有什麼可怕的,你真是個膽小鬼。”

結果,孩子不僅沒有變得膽大,面對恐懼事物時反而表現得更加強烈抗拒了。

因為父母的“這有什麼可怕的”,對孩子來說就像是對害怕情緒的一種否定,他們本想尋求一個安全島,卻被父母一口否定,從而變得更加無助了。

還有的父母做法比較極端,認為既然給孩子講道理鼓勵不行,那就直接讓他嘗試一遍。比如孩子害怕黑夜,乾脆就把他關在黑暗的房間裡,或者帶他看恐怖片。

可這樣的做法大多教不會孩子勇敢,只會讓孩子脆弱的心理瞬間崩潰,安全感被破壞。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父母的這種“鼓勵”,對孩子來說更像一種反向打擊,他們從來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勇敢,卻忘了孩子也需要父母的關愛、示範和保護。

因此,當你碰見“膽小娃”,千萬別盲目鼓勵,你需要做的是真正站在他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然後引導他直面和克服。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03個人經歷

女兒剛開始與我們分房睡的時候,晚上總要開著燈睡覺,因為她怕黑。

但晚上開著燈對她的成長髮育不利,因此,為了培養她的獨立性,我們肯定不能輕易妥協。

於是,每次說完“晚安”後,我都會在女兒的額頭親一口,告訴她:沒什麼的,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如果你真的害怕,過一會兒睡著了,我來幫你關燈好嗎?

我本以為這樣的說法會讓她有安全感,知道父母一直在身旁保護她。可事實上,孩子的睡眠質量並不好,有時一兩個小時還睡不著。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直到4天后,我覺得一定是哪裡存在問題,才和女兒發生了以下對話。

  • 寶寶,你能告訴爸爸你在害怕什麼嗎?
  • 我感覺黑暗裡有一隻怪獸盯著我。
  • 嗯,那你能告訴我那隻怪獸長什麼樣子嗎?
  • 像一隻巨型的毛毛蟲,兩隻眼睛很大。
  • 那我們派一隻小鳥抓住它好不好?

於是我笨拙地用手指做出小鳥的模樣,在房間裡瘋瘋癲癲地走了十幾分鍾。

最後我告訴女兒:沒事了,這隻怪獸已經被正義的爸爸消滅了,你現在可以安心睡覺了。

那天之後的晚上,她都睡得格外香甜,我才發現,同理心有多麼重要。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04幫孩子打敗內心恐懼,我們要給他創造脫敏環境

改善孩子的膽小問題,有種方法叫“系統脫敏法”。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誘導使孩子慢慢展現自己恐懼的心境,而後放鬆心情,逐漸對抗這種恐懼的情緒,以致最後消除。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也就是說,前幾天我的安慰方式表面看起來很溫柔,但根本沒有和女兒感同身受。她的恐懼情緒沒有得到尊重、理解和接納,自然也就談不上直面和克服。

因此,想解決這類問題,我們可以刻意創造一個脫敏環境,讓孩子細細描述他恐懼的是什麼,然後再通過溫柔或強有力的方式,幫孩子放鬆、給他安全感,最後解決問題。

具體生活中怎麼操作呢?

第一步:教孩子認識何為恐懼

人在恐懼狀態下,心情是非常焦慮的,因為他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如果父母能教孩子正確看待自身的恐懼,就能為他直面恐懼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害怕來敲門》這一繪本,就把孩子的各種情緒進行了擬人化,冷靜、緊張、生氣、勇氣這4個小夥伴,聽到害怕敲門時分別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前3個人出於恐懼情緒互相推讓,氣氛變得越來越可怕;然而,最後勇氣做完思想鬥爭後打開門,才發現門外根本沒有人。

當孩子認識到恐懼有時是莫須有的,可以用勇氣來戰勝時,邁出第1步就簡單多了。

第二步:創造一個超能力世界

孩子的恐懼來源於對能力的不自信,他覺得自己沒法應對未知的事物。

因此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或示範的方式,往孩子的內心注入能量。比如給孩子披上一塊小毯子,告訴他獲得了超人的力量,可以打敗一切邪惡。

有了底氣之後,孩子的心情還會那麼緊張嗎?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除了鼓勵之外,家長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3)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正如前文所說,孩子會出現害怕的情緒再正常不過了,其實就連大人也存在害怕無法克服的食物。

因此我們也不必太過強求,順其自然,讓孩子慢慢發展就好了。只要他的恐懼沒有嚴重影響到生活,就沒必要太過焦慮,非逼著孩子變勇敢,這種心理跨越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實現的。

父母養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散步,如果你以不耐煩的心態旅行,那麼一切都糟糕不已;如果你跟著蝸牛的腳步一起慢慢前行,反而會發現更多美麗的細節。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凡事都不可操之過急,跟隨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一起成長,也未必是件壞事。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