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量排名前十的書,你讀得怎樣了?

有人問我,“每年總有銷售量排名前十的書,雖然我買了這些書,但是我似乎並不喜歡看。你給我推薦幾本怎麼樣?”我總不能張口閉口說《百年孤獨》、《中國哲學史》、《雙城記》之類的吧!我想了想,終究沒有回答他的問題。

——引子

正在上課時,突然有學生問我:“老師,李白、杜甫、劉禹錫……”他們誰的詩最好?

緊接著班裡其餘的學生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問題。聽他們問的詩人名字各種各樣,李清照,蘇軾,唐宋八大家、李賀……。包括才疏學淺的老夫我沒有聽過的詩人名字。

銷售量排名前十的書,你讀得怎樣了?

按照我心目中的排名,肯定是李白,他是天縱奇才,上天的寵兒,神來之筆,恰好他的詩歌滿足了我這個放縱不羈愛自由的小青年的性格。

但是我不能直接告訴學生我心目中的這個答案。

如果他班的學生問他們的老師:“李白、杜甫誰最厲害!”他們的老師回答杜甫呢?

然後我班的學生與他班的學生便拿著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答案去進行無休止的爭吵,該怎麼辦?這樣豈不是顯的我這個當老師的很沒水準。

銷售量排名前十的書,你讀得怎樣了?

不過幸好中國有古人這麼個智慧的物種,當然也就有古人說的古話了。

我於是在黑板上粉筆一揮,寫下這句古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性格不同,偏愛就不同,喜歡的詩人也就有所不同,當然喜歡的書就更加百態了。

有人問我,“每年總有銷售量排名前十的書,雖然我買了這些書,但是我似乎並不喜歡看。你給我推薦幾本怎麼樣?”我總不能張口閉口說《百年孤獨》、《中國哲學史》、《雙城記》之類的吧!我想了想,終究沒有回答他的問題。

銷售量排名前十的書,你讀得怎樣了?


面對一個我毫不瞭解的人,我怎麼能給他推薦書呢?

若他偏好李白的豪放,我偏偏推薦了李煜的婉約,非但沒有達到效果,反而惹得誰也不愉快,正所謂“我之蜜餞,彼之砒霜”

以前我也在為看什麼書迷茫過,但是現在我已經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了。

之前看完一本書覺得很不錯,但是一看書評,有許多差評,什麼寫的很無聊,文筆差之類的話,這些評論便損壞了我對這本書之前建立的好感,從而也跟著別人一起去詆譭他,誹謗他。

又因為一本書,我看了覺得實在糟糕,但是一看書評,好評蠻多的,我便也跟著好評重新審視這本書。

有時候看完一本書,感覺不出所以然,一看書評,對這本書的評論好壞參半,我便甚是矛盾。倒是竟然不知道如何去評判這本書了。

漸漸地,讀書多了,其實發現,書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許多事物也是如此,沒有絕對的對於錯。關鍵在於你如何從書中提取這些你想要的,你若從一本書提取一些不好的東西去吸收,自然這本書對你的影響好不到哪裡去,反之,你若從書中看見好的東西,自然這本書是好書。

從《讀者》上閱讀到了說書人樊登,上網時便留意了一下樊登,知乎評論對於樊登最為明顯的評價就是樊登的觀點是錯誤的,樊登此人有些商業化等。說實話,在沒有看評論前,我看了樊登的視頻,覺得還可以。

可是看了評論後,對於他的好感度降低了,這大概就是流言蜚語的影響了。

又想起前幾天讀到一本書裡面的話,“認知不同,看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什麼關於一個作家的評論會好壞參半了

你若想著好,他便是好,你若看到壞他便是壞。

同樣是演講,董卿在朗讀者上的開場白,有人評論說:“董卿的每一次開場白都可以當做高中生作文的範文。”而到了復旦大學女老師陳果的演講則有人評論說:“感覺誤人子弟,就是吹得好,講課的內容跟高中作文似的,太差了。比她講得好的老師多了去了。”

倉央嘉措被稱為情僧,對於修行的人來說,他不是一個好的達賴,對於喜歡詩歌的人來說,他不虧為一個好的詩人。季羨林雖然個人生活不堪,但這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大家,徐志摩如是。也有人說三毛粗獷不喜歡,我還覺得張愛玲刻薄呢?

所以,如何評判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事物,看自己如何從中吸取。你若從一本書學到了不好的東西,那這本書對你來說就是壞的,你若從中學習到了好的東西,那這本書對你來說也是好的。

一本雞湯激勵了你,對你來說就是好的,一本雞湯傷害了你,那對你來說就是壞的。但是雞湯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知道這點,你就不再會為自己應該看什麼書而苦惱了?

事物沒有絕對的對錯,人也一樣,一個作家一生會提出好的觀點,也會提出不好的觀點,關鍵在於如何去看待,如何去提取。

事物本身無對錯,而在於看待事物的人。

銷售量排名前十的書,你讀得怎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