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生 ▏平和隨性 意境之美

劉文生 ▏平和隨性 意境之美

▲劉文生

“藝術作品是作者內心的反映,作品展現的只是‘冰山一角’。”劉文生喜歡用淡墨描摹一種抽象、無形的狀態,無意間卻營造了深邃空靈、悠遠而淡然的空間,給人以寧靜之感。一如其人,儒雅、平和、隨性。

平和隨性 意境之美

······

創作的延續

穆仲芹是劉文生的啟蒙老師,他擅畫花鳥,在創作中總愛將花、鳥置於一定的情境之中,煥發出沁人心脾的藝術魅力。因此,劉文生便踏上了幾十年的花鳥畫創作之路。“學習專業性的東西,一定要有連續性,這樣才能做出成績,所以就堅持畫下來了。”中國畫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種,不管選擇哪個方向,對於劉文生來說,追求的高度都是一致的。觀察、研究、積累,越學越深……

劉文生 ▏平和隨性 意境之美

劉文生作品

1986年,劉文生以首屆國畫碩士留校任教,並在畫壇嶄露頭角。在很多人認為前途似錦之時,他卻於1990年毅然決定出國深造。“首先,當時的中國比較落後,國外相對先進;其次,我的創作進入了瓶頸期,再加上信息交流閉塞,所以只能依靠讀書。”那時,劉文生看過幾次日本畫的展覽,對其製作、色彩較為欣賞,“出走”的想法最終付諸實踐。14年的留學生涯給劉文生的創作帶來了藝術生命的延續。他接觸到了很多國內從未涉及的東西,瞭解了全世界的藝術價值取向,並且還嘗試了抽象畫的創作。“很多人認為我的作品有日本畫的味道,實際上我的研究生畢業作品就已經形成了最初的個人面貌,只是不那麼強烈。”

學習了傳統水墨再去接觸日本畫,他發現兩者既有共同點,又有很大的區別。二戰之前,中國和日本的傳統文化同源(日本畫壇“三座大山”之一的加山又造,包括很多日本藝術家都對此表示認同)。二戰之後,中國相對“穩”了一些,“慢”了一些,而日本卻在文化、經濟、思想等方面加速西化,這給藝術領域帶來了強大的衝擊。重彩豐富了,色相加多了,在顏料、毛筆、宣紙等方面開始了深度的探究……“這是對中國畫多色彩發展的一個實驗,可借鑑性很大。”

劉文生 ▏平和隨性 意境之美

劉文生作品

“中國畫當時追求一種積極向上的面貌,從畫中能感受到一種力量,反觀日本畫則講究‘洗心’,力求達到心靈安逸的境界,激烈的東西相對要少。而平淡的心境,平和的享受,其實也具有藝術價值。畫家在創作道路上,會產生一種慣性,最難突破的就是自我的束縛。從畫的風格上找到一個點,確立一個目標,在不斷地改變中,達到自我藝術的巔峰。”

2004年劉文生歸國,第二年其作品入選中國中青年藝術家精品展。2009年,作品《紫藤》獲天津美展銀獎,併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學習日本畫,很多地方可以為我所用。比如一幅畫中的某個點對我有所啟發,就是一種收穫。”

寫意的可能性

“藝術創作要有鮮明的個性,要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劉文生作品的風格是自然形成的,鮮有“別人的影子”。“技法上我向穆仲芹和孫其峰老師學習,去日本之後,身處不同的環境,審美也有所改變,將平和、清淡的意境不自覺地帶入到了畫中,並非刻意為之。”劉文生不排斥其他藝術風格。“作為藝術,它們都各具特色。只要將內心的情感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將某一個點做到高峰就很滿足了。”

筆墨的運用是不可或缺的藝術語言。寫意畫講究筆墨,但筆墨只是一種技法,八大山人、齊白石的畫存在一種形式美,這和抽象的繪畫有潛在的聯繫。“八大山人的筆墨揮灑自如、信筆點染,但其作品帶給我們的卻是冷淡、孤寂,這種感染力才是寫意的魅力,是我不斷研究與追求的目標。”劉文生的畫有一部分是在抽象的基礎上加上寫實的東西,虛實結合間,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我作畫很大膽、很堅定,不受‘形’的束縛。寫意畫最忌諱的就是執意將它畫‘像’。我給學生講課總是強調,要考慮畫面的整體關係,不要為了‘像’而畫。”

劉文生 ▏平和隨性 意境之美

劉文生作品

作品《雅丹地貌》是劉文生去敦煌考察之餘,遊歷大西北的雅丹地貌,被空寂的大漠景色所震撼而創作出來的。畫面中沒有餘白,將空白點擠到石頭上,猶如生命絕跡的感覺,荒漠中一隻鳥的出現就成了一種神奇。“石頭上的空白是一種強烈的重墨對比下的實體,整體實感的空間表現,並沒有離開寫意的技法,表現的是生活中的強烈感受。”

“寫意的創作過程,是技法學習之後,再去感悟生活,發現靈感,投入到創作中。”

劉文生作畫是從整體畫面出發,兼顧全局。即使構圖相同,技法也會有所變化。“寫意畫講究‘筆筆生髮’,根據第一筆去畫第二筆,根據已畫的部分再畫後面的,永遠是加法形式,沒有修改的可能性。這雖然是在宣紙上畫水墨寫意的弱點,也是這一畫種最大的難度,但水墨的偶然性反過來增加了其藝術趣味,使之有不可多得之感。”

劉文生 ▏平和隨性 意境之美

劉文生作品

“新”的形式

學畫之初,劉文生便鍾情於紫藤。每年,到了紫藤花開時節他都會認真觀察其形態,將生活化的氣息糅合進去,使畫面充滿了春天的氣息、細膩的美感、雅緻的色彩,讓觀者駐足、遐想……

“紫藤本身具備的形式感和美感,適合中國畫的表現方式。積累得多了,對技法的研究,也在不斷地變化和錘鍊。”看過劉文生紫藤作品的人會有一種感觸:基本上每張都沒有格式化的痕跡。

古人把生活中的東西通過藝術規律表現出來,轉換成藝術,這在當時是創新,如今卻變成了傳統。劉文生的作品大多追求“意韻”,但又不同於傳統文人畫的味道。“我的畫確實能看出些‘新’的東西。所謂‘新’就是通過對生活的細緻觀察,以獨特的方式和審美呈現出來,設定一個構圖,慢慢形成自己的面貌。”劉文生認為,生活中很多具體的東西需要親眼看到、捕捉到,自己想象的,大部分都是概念的。“很多細節的東西稍微寫實一點,就能呈現出不同的效果,這是創作出來的新形式。”這就好比很多人觀其畫,不看落款便知道是劉文生所作,既寫實又生動。

劉文生 ▏平和隨性 意境之美

劉文生作品

中國畫本身具有抽象的藝術手段,劉文生的作品既有抽象的水墨符號又有來源於生活的寫實造型。有人贊其畫“大意境,極具象”。“作品如果僅為抽象符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如果都為具象的畫面,又給人一覽無餘之感。”劉文生更喜歡將兩者相結合,即抽象與具象之間。抽象給作品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而具象又給這一廣袤的空間設定了一個範圍,這個範圍就是他內心的一種性情。

對於藝術家來說,每個人的信念都是不同的。有人想單純地作畫,有人想利用作品攫取利潤,還有人想將花鳥畫作為藝術品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劉文生是最後一種。雖然時間不充裕,但他有永不放棄的精神和不可撼動的學術信念。“我特別想去外面走走,寫寫生,這才是我應該乾的事情。”

社會活動量、社會地位、畫家創作水準是衡量藝術家畫作的標尺。然而經過歷史的檢驗,最終流傳下來的永遠是那些學術性強、風格清晰、筆墨講究的經典。“歷史是最無情的,沉澱下來的作品一定是最好的東西。”劉文生對自己的藝術信心滿滿,現在他認為自己已經探索出一個樣式,但是作品數量還不夠大、範圍不夠廣,還需要研究。“從純粹的藝術價值上看,自己還能更上一層。我很崇拜吳冠中,他的每幅畫都是從藝術角度(包括自身感受和形式語言)來追求的,簡單的幾筆、幾條線都能稱之為作品。”

中國繪畫史源遠流長,雖然西方對中國畫的認知有限,但隨著中國的強大,劉文生坦言,其後續能量是巨大的。“很多人喜歡中國的水墨畫,但它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還達不到主流藝術的標準。然而作畫之人越來越多,信息量又大,再加上很多年輕人又有上進心。從社會的整體狀態來看,中國畫必定後繼有人,國際影響力也會日益擴大,在世界藝術領域中必將樹起一面旗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