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好地方,今天我們去遊一遊!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鼓浪嶼(廈門著名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鼓浪嶼(英文:Kulangsu) 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

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代表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五大城區等榮譽。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自2020年3月6日8時起,鼓浪嶼風景名勝區恢復開放,廈鼓遊客航線同日恢復航行 [3] ;同時,為致敬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將在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及隨行直系親屬實行免費開放政策。

風景名勝

鼓浪嶼代表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廈門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著名詩人王心鑑的《鼓浪行》一詩,寫到“世外有鷺嶼,巉巖鎮海門。碧波連碧空,白帆載白雲。片瓦曰古寺,只榕若重林。撫琴思國士,竹影拭劍痕。”即說明了鼓浪嶼的厚重歷史和秀美風景。隨著廈 門的發展,鼓浪嶼成為觀光、度假、旅遊、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遊區。2007年05月08日被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

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裡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日光巖遊覽區由日光巖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巖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為鼓浪嶼最高峰。 [25] 日光巖寺,俗稱“一片瓦”,實際是一個天然石洞,以一巨石為頂,後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曆十四年。日光巖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並在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解放後,圓明殿改為念佛堂,大雄寶殿是1917年建的。

菽莊花園:坐落在鼓浪嶼港仔後,建於1913年,主人林永嘉,又名叔臧,園名即以他的名字諧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失敗,翌年割臺灣給日本,林維源及其子叔臧不願當亡國奴,遷到鼓浪嶼居住。其後,叔臧建了這座花園。菽莊花園總面積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築物2451平方。

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巖海濱,佔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岩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始建於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餘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皓月園

古避暑洞

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花崗岩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臺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石洞明亮乾燥、通風清爽。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岩石當作涼臺,名叫“傘亭”可供遊客遮陽避雨。

龍頭山寨:日光巖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這裡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毀坦。臺灣石國球寫一篇《旭亭記》。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岩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見景生情,命筆寫下了七絕:“心存隻手補天工,八閩屯兵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讚美異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絕:“叱吒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其中,“蟲沙猿鶴”指從軍征戰者。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鄭成功紀念館:1962年01月28日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00週年而創設。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1624年出生於日本平戶海濱。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見他忠心朝廷,賜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間叫他“鄭國姓”,永曆皇帝封他為延平王。其父鄭芝龍暗中降清,鄭成功出走金門,誓死抗清。他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與清軍厚戰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驕兵致敗。1661年4月煌日,鄭成功經過充分準備,率戰船數百艘,官兵25000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收復被荷蘭侵佔38年的臺灣,並歷奮開發臺灣。鄭成功於1662年7月病逝於臺灣,年僅39歲。300多年來,閩臺人民十分敬仰鄭成功,尊他為民族英雄,臺灣人民尊他為“開臺聖王”。鄭成功紀念館共分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模型等300餘件。其中,關防、漳州軍鋼等系當年原物,頗為珍貴。進館參觀,可比較系統地瞭解鄭成功的一生。

鼓浪洞天:日光巖勝景聞名四方,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他們陶醉於這天風海濤中,吟詩作賦,留下不少珍貴的手跡。走過日光巖寺山門,抬頭可以仰望到一個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題刻——“鼓浪洞天”為日光巖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萬曆元年丁一中所寫的;“鷺江第一”則點出日光巖是廈門第一勝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針所書;“天風海濤”恰到好處指出日光巖的特點,是民國四年許世英所寫。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鼓浪嶼題刻

英雄園:是為了紀念解放廈門、攻打鼓浪嶼的烈士而建的,包括小紀念廣場、紀念雕塑和紀念室三部分。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解放了閩南大陸,形成對金門、廈門國民黨軍三面包圍的態勢。10月15日,該兵團三十一軍、二十九軍開始對廈門發動越海作戰,當日18時,三十一軍二七一團、二七七團各兩個營的船隊率先分別由海滄等地分兩路向鼓浪嶼西南部進發。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軍指戰員在此山下搶灘登陸。二七一團團長王興芳等數百位指戰員和張水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戰鬥中光榮殉國。經兩晝夜的浴血戰鬥,我軍終於解放了廈、鼓全島,取得最後的勝利。廈、鼓解放後,人民群眾將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稱為英雄山。公元2000年,鼓浪嶼區人民政府在山上闢建“英雄園”。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英雄園

鋼琴博物館: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佔地450平方米,分AB兩所,上下兩層,博物館裡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鋼琴博物館

港仔後海濱浴場:港仔後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泳季可達半年之久,每日有兩次潮水,宜泳時間六個多小時,是天然海濱浴場。各種服務設施齊備,並設有遊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娛樂項目。1998年在此舉辦過全國OP級帆船錦標賽。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港仔後海濱浴場百米高臺為日光巖頂峰,這海拔92.7米,加上圓臺,號稱“百米高臺”。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百米高臺

風琴博物館:2005年01月28日晚,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並舉行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風琴博物館的第一臺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遊客和市民“亮相”。館內存放著5000餘颱風琴。

三一堂:七十多年前,由於廈門中華基督教新街堂、竹樹堂、廈港堂一百位左右信徒陸續遷居鼓浪嶼,遇到颱風、陰雨等天氣欲渡海回廈門本島禮拜深感不便,於是三個堂會的信徒聯合在鼓浪嶼建立教會,故取名為“三一堂”,更蘊含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5]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三一堂

天主堂:位於鼓浪嶼鹿礁路34號,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後西班牙領事館撤消,改為法國領事館。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馬守仁被羅馬教廷任命為廈門教區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為多明我會會所的樓房與法國領事館交換,把領事館改為主教樓。民國6年在主教樓前面建教堂,作為主教座堂,建築面積287平方米,該樓是一座哥特式單鐘樓教堂。教堂正中祭臺供奉耶穌君王像,兩邊各有一個小祭臺,可容納200人左右。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天主堂

海天堂構:位於鼓浪嶼福建路38號,始建於1921年,2002年4月被廈門市政府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築。修復後開放的“海天堂構”老別墅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龍頭路商業街:是鼓浪嶼的主要商業街。因應著旅遊的興旺,龍頭路的兩側開設了許多工藝品店和字畫店,既有本地產的工藝品如珠繡、漆線雕、彩扎、彩塑、彩瓷等,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玉石、字畫和瓷器等。同時還開設了不少南國乾貨店,以滿足北方朋友的要求。

廈門海底世界:輪渡上岸後右轉不遠,可以看見一個巨型章魚的銅雕,那就是廈門海底世界的入口。這裡有一具從廈門海域捕獲的世界最大的抹香鯨的標本。廈門海底世界原為鼓浪嶼公園,坐落在鼓浪嶼東岸黃家渡,擁有來自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魚類350多種一萬多尾。海底隧道長80米,寬1.5米,進入海底隧道,站在電動代步道上,可以看到兩側的凹形大魚池,看到四面八方和上下前後魚的世界,魚群近在咫尺。 有機會看到潛水員在水下餵魚表演的場面。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廈門海底世界魚骨藝術館:相比鼓浪嶼上的其他人文博物館,更具海洋特色。雖然開館時間不長,但是由於是全國唯一的一家魚骨藝術館。館內有一塊巨大的鯊魚骨,是鎮館之寶。另外展覽的所有畫作,都是由天然魚骨一根一根拼制而成。魚骨藝術館是鼓浪嶼的一大本土特色。魚骨藝術館本身是上世紀40年代的老別墅。在二樓的平臺上,可以看到鼓浪嶼的全景。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魚骨藝術館


著名人物

胡友義:1936年出生,自青年時代去比利時布魯塞爾某學院學習音樂,並多年在國外從事音樂研究。現定居澳大利亞,所居別墅起名為“胡氏山莊”。現經常往返於廈門、澳大利亞。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胡友義許興艾:出生於1976年11月22日,3歲隨父親許斐星和母親劉錦媛學琴。4歲在鼓浪嶼三一堂做首次演出,並取得意外的成功。後師從其叔許斐平。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04月22日),萬嬰之母,醫學家、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林巧稚終身未嫁

, [29]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

鼓浪嶼音樂人才輩出,有鋼琴家殷承宗、許斐星、許斐平等。中國第一位女聲樂家、指揮家周淑安,聲樂家、歌唱家林俊卿,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指揮家陳佐湟,還有李嘉祿、卓一龍等。

歷史沿革

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鼓浪嶼就已出現。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亞熱帶區常見的白玉蘭、香樟、南洋杉、鳳凰木、蒲桃、榕樹、桉樹、棕櫚、椰林、竹叢或孤植於房前屋後,或列置於坡前路邊,或群植於庭院綠野。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鼓浪嶼形狀不規則;周長2.85英里,長1.1英里,寬0.72英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大堆花崗岩石散佈其上,其中島之中部偏南的那塊岩石最高,海拔有302英尺。 [18] 以形態豐富的岸線、水域為邊界,以日光巖、筆架山、升旗山等由自然地貌變化而形成的岡巒起伏的山地景觀為主體的自然形態,融匯了不同類型的建築、園林等人工形態的景觀綜合體。建築或兀立於臺地.或依山而築,或憑水而建。

地理位置

鼓浪嶼隸屬於福建省廈門市,北緯N24°26′55.25″ 東經E118°03′43.55″。位於廈門半島西南隅,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實為深海),輪渡4.5分鐘可達。(現環島一週,約40分鐘)面積1.91平方千米,2萬多人,現為廈門思明區所轄。

氣候特點

亞熱帶季風氣候 [17] ,溫暖溼潤,光熱條件優越。四季季相變化頗有規律:春季季風由東北轉偏南,由冷轉暖,雨水增多; 夏季有颱風和雷雨的調劑,給熱天帶來涼意, 時有颱風;秋季少雨多晴; 冬季有東北季風,冷而不寒。海陸風極為明顯,往往半夜起至中午吹西至西北風,午後起至半夜前吹南至東南風。夏季風一般為東南至西南風,平均只有2~3級。雷暴5~8月份最多,12月至來年2月為無雷期,雷暴的產生常造成暴雨。海霧從十一月份至來年的六月份產生,以三月份最多。濃霧一般產生於午夜及早晨,連續最長3天,最短1小時。

廈門年平均溫度為21.2℃。年平均最高溫度為24.5℃,年平均最低溫度為18.7℃,年極端最高溫度38.4℃,年極端最低溫度2℃。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3℃以上,全年無霜。海水錶層年最低溫度為10℃,最高為31.5℃,年平均溫度為20.7~21.6℃。

廈門的海陸風極為明顯,往往半夜起至中午吹西至西北風(一般1至2級,最大4級),午後起至半夜前吹南至東南風(一般3~4級,最大6級)。夏季風一般為東南至西南風,從六月份開始,七月份盛行,八月份次之。平均只有2~3級。九月份下旬開始至來年的四月上旬為冬季風。風速以十一月份最大,一般為東北至東北東風。

海霧從十一月份至來年的六月份產生,以三月份最多,月最多次數8次,次之為6次,7~10月份為純霧期,如有霧,能見度在1公里以內,3~5月能見度較差,7~10月能見度最好,濃霧一般產生於午夜及早晨,連續最長3天,最短1小時。

近代建築群

建築歷史

鴉片戰爭以前,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廈門、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即使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島上,也還有二進、四進的古老民居建築群存在。

1843~1902年西方建築的湧現。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嶼的建築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鼓浪嶼建築的90%都是居住建築。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後,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聖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築。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有很多建築的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國人,耗資也是十分昂貴的,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在鼓浪嶼島上,這些規模宏大的離宮別館許多已由政 府改作公共性建築使用。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嶼區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築,經過改造、裝修,部分公共性場所已煥然一新。例如,原來巨大無比的“白宮式”建築——林鶴壽的“八卦樓”改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很多較大型公館、別墅的不經意創造出來的造型經過幾次經意的裝修、改造,已經改作合其造型、功能的建築物並且成為鼓浪嶼上有意義、有標誌性的建築。

在鼓浪嶼島上建築有70%左右是20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國人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歐陸建築及華僑建築外,本地軍民也紛紛造屋蓋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戶,往往請外國的設計師設計圖紙,或者套用現成的圖紙,或者模仿周圍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規模宏大,裝修豔麗,做工亦很講究。除居住建築外,一些華僑也投資興建了很多公用事業類建築,創辦了建築公司,組建了一些施工隊伍,開發建設了很多道路街區和店面。比較著名的華僑實業家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人,在鼓浪嶼投以鉅款,發展房地產業,建設開發出售住宅,創辦電話、電報公司及自來水廠、碼頭等公共事業。抗戰前,鼓浪嶼樓房錯落有致、造型迥異。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一些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島上建築

海天堂構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鼓浪嶼福音堂

與上述名勝景點不同,這些老房子今大多為私人住宅,少部分為營業酒店,並不接受遊客參觀。

林氏府(八角樓):位於鹿礁路11-19號。原主人板橋林家林爾嘉。林氏府副樓已於2006年5月倒塌。

英國領事館位於鹿礁路14號。

日本領事館:位於鹿礁路26號。

天主堂:位於鹿礁路34號,建於1916年。為哥特式建築。

美國領事館:位於三明路26號。現為酒店。

番婆樓:位於安海路36號,建於1927年。原主人旅菲華僑許經權。

楊家園:跨安海路4號至鼓新路27~29號。建於1913年。

八卦樓:位於鼓新路43號。建於1907年。是鼓浪嶼標誌建築。原主人為林爾嘉的堂弟林鶴壽。是廈門市博物館、管風琴博物館。

船樓:位於鼓新路48號。原主人醫生黃大辟。

匯豐銀行經理公館:位於鼓新路57號。建於1876年。

林屋:位於泉州路82號。原主人林振勳。

金瓜樓:位於泉州路99號。原主人菲律賓華僑黃賜敏。

觀海別墅:位於田尾路17號。建於1918年。原為丹麥大北電報局公司經理公寓。

三一堂:位於筆山洞口。建於1934年。

怡園:位於福建路24號。原主人為詩人林鶴年。

黃榮遠堂:位於福建路32號。原主人菲律賓華僑施光、黃仲訓。建於1920年。現為廈門演藝職業學院。

海天堂構:位於福建路42號。建於上世紀20年代。原主人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他的同鄉黃念憶。

白家別墅:位於復興路,原主人白登弼。

廖家別墅:位於漳州路44號,原主人廖翠鳳。1919年8月,林語堂和該樓主人家的小姐廖翠鳳在此結婚。

瞰青別墅:位於永春路71號。建於1918年。原主人黃仲訓。1949年,瞰青別墅作為蔣介石的“行轅”裝修一新。後因局勢變化太快,蔣介石只於7月23日在此逗留一晚。1962年,郭沫若曾在此寫《鄭成功》劇本。此樓現為鄭成功紀念館的藏書資料室。

西林別墅:位於永春路73號,建於1926年。現為鄭成功紀念館。

圃庵:位於雞山路16號,原主人鋼琴家殷承宗。

容(榕)谷:位於旗山路7號,原主人李清泉。

黃家花園:位於晃巖路25號,建於1918年至1923年間,原主人華僑鉅商、“印尼糖王”黃亦住。五十年代,這裡為廈門政府的“國賓館”,接待過鄧小平、尼克松、李光耀等國家政要。

公審會堂:位於筆山路1-3號。

林文慶別墅:筆山路5號。原主人新加坡華僑林文慶。

觀綵樓:位於筆山路6號。

亦足山莊:位於筆山路9號,原主人越南華僑許澗,建於20世紀20年代。

春草堂:位於筆山路17號,原主人廈門建築公會會長許春草。

歷史文化

文化遺產

自鼓浪嶼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後,鼓浪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被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我愛我的鼓浪嶼提上議程。相關部門將著手啟動鼓浪嶼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申遺主題確定為:社會變革中的歷史見證。2011年05月13日上午,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情況表示,鼓浪嶼申遺,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2016年2月1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函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福建鼓浪嶼”作為2017年文化遺產項目。

2017年7月2日至12日,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包括中國鼓浪嶼在內的各國申遺項目,將在大會上審議。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

文化傳播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湧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 “音樂之島”。 有國內僅有、國際一流的鋼琴博物館,常年舉辦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美國音樂周等重大音樂活動。

文化交流

2013年12月28日,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我愛我的鼓浪嶼——歲月迴響》——2014年新年音樂會。音樂會由鼓浪嶼街道辦事處主辦,廈門二中校友會和鼓浪嶼音樂廳協辦,鼓浪語音樂沙龍承辦。

博餅文化

中秋博餅是每年中秋節廈門要舉行的傳統活動。

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於是與當年駐紮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

廈門鼓浪嶼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年多來臺灣也很盛行。

鼓浪嶼真是個美麗的島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