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生活方式創業者 其實都不懂生活

很多生活方式創業者 其實都不懂生活


洪漠如

很多生活方式創業者 其實都不懂生活


栩哥是2013年到的成都,之後在成都買了房,以茶為業,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


我以前羨慕他,少不入川,在我們旁人眼裡,總覺得他是在貪圖成都的安逸。但事實上,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為了融入那座城市所做的努力與掙扎呢?

栩哥有把電風扇,經常喝了點酒就指著那個電扇說:“這個價值20萬。”


這是梗,就是他剛來成都那會兒由於人生地不熟,剛剛裝好自己的茶葉店,還沒怎麼經營,茶城的老闆就跑路了,緊接著商場被法院封了,樹倒猢猻散,他成了一個無辜的受害者。房租和裝修全部都搭進去了,只搬出來了一個電風扇。


但是,這並沒有讓他退縮。只是這一瓢冷水潑得他愈加清醒了。那一批在成都做黑茶的人裡面,他算是紮根下來了,整整七年時間,當初的那個少年,就靠著經營茶葉,履行著一個丈夫許下的諾言,盡著一個父親的責任。


前不久,聽一個前輩高談闊論時提起,現在中國的最小社會單元存在著諸多不穩定。什麼是社會的最小單元,家庭和企業。很多年輕人不敢結婚了,甚至於很多90後都已經開始大規模離婚了;很多中小微企業都在困難中掙扎,倒閉的焦慮時常籠罩在大家的頭頂。在諸多不穩定的社會單元裡,當我重新把視線投向茶行業的時候,發現了像栩哥這樣的社會單元,突然像發現了一個新的“族群”。


就茶行業來說,過去對這個單元的關注很不夠,我們要麼直接把視線投向了茶山關注茶農,要麼就是將更多的聚光燈打給了企業家,甚至於很多區域的明星型領導。在茶葉的分銷體系中,處於零售終端的這一個個小家庭竟然被我們邊緣化了。


很多場景下,消費者對於茶葉的第一認知,其實是由他們傳遞出去的。他們的文化素養,專業認知水平,乃至經驗,信心都將影響消費者對於一個茶產品甚至於一個茶類別的印象。就個體而言,他們很弱小,但是回到零售終端,他們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群體。他們有相似的處境,有共同的生活願景,在很多社會單元都極度不穩定的當下,他們以茶為業,結成了一個又一個穩定的社會單元。他們的求生欲很強,因為不努力,就會直接面對生存的壓力。他們手上有真實的客戶與客戶訴求,那不是ID,不是流量,是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


在四川遂寧,也是一個很小的夫妻老婆店,店裡精明的女主人對她的客戶瞭如指掌。我們坐在店裡,客人進來,一個眼神,她就能意會別人需要啥。然後笑著招呼客人坐下喝茶,同時打開冰箱,指著一個大的茶葉袋讓店員分裝半斤出來。整個交易過程,沒有太多的言語,門外有個電瓶車,她丈夫一直在忙著給城裡的茶樓茶館送貨,四川的茶樓茶館以消耗綠茶花茶為主。所有的客戶喜歡喝什麼,大概什麼時候喝完,這些信息全部都牢牢的存在他們的腦海中。


在茶行業,很多人都不太看好茶城這種銷區批發的業態,但是你會發現,不管你怎麼唱衰這些業態。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城市的老茶城還依然像地標一樣矗立在那裡。新進去的商戶在裡面可能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是老的商戶,也許外表並不那麼起眼,卻以一種很隱性的方式,開闢了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我知道,中國茶文化對於茶商這個群體的關注並不夠。2020年,我將重點關注這個群體,他們嵌合在城市的角落裡,站在產業地圖的最前沿,5年店、10年店、20年店乃至百年老店。


上次在雲南,北京的趙老師給我介紹了一對以茶為業的母女,母親是陝西供銷社體系的,統購統銷時代就是滇紅的零售終端店工作人員,改制以後變成了個體戶,如今女兒也20好幾了,成了曾經那個國營老茶廠的經銷商。身份在變,組織形式在變,產品也在變 ,但是茶葉產銷之間的這種互構,對於很多生命力旺盛的組合而言,融進了社會變革的洪流,在我們的視線之外,連接著茶葉的流通渠道。


有人說,直播帶貨今後將佔到50%以上的份額。也許這句話是對過去產業總量的估計不足。蔣介石也以為,守住幾個主要城市,團結大資本家、團結地主就等於掌控了全局。那是因為他忽略了社會最小單元的集成化力量。社會最小單元也存在著一種封裝式的生存空間,這種封裝式生存空間往往可以抵禦大環境的風險。就像沙漠裡藏著清泉,洪峰過境卻依然有幸存者一樣,改寫了很多絕對化的結論。


在中國,上了70年的茶葉企業,哪個不是九死一生,哪個不是歷經社會洪流淘洗過的。中國近百年曆史,轟轟烈烈,有很多大事件,但回到一個個社會最小單元,面對的不過是男女之間,穿衣吃飯。


這麼些年,我其實內心裡非常佩服那種產業互聯網的創業者,他們依託於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創造了一些新奇蹟。你比如改造傳統菜市場的“宋小菜”,通過他們的改造,菜農的收益更有保障,菜市場上夫妻老婆店主更便利,效率更高,收益也更大。給傳統便利店賦能的711,更是創下了比肩阿里巴巴的人效比。這些新銳的互聯網人,將傳統產業數字化,降低損耗,提升效率,精準匹配,規範服務,便捷了社會生活,穩定了社會單元,創造了社會財富。


主導產業互聯網的一個資深投資人曾經對我說:“做產業互聯網,需要建立國家思維。”宋小菜的利潤在哪裡?他們將幾個高頻、剛需、大宗的蔬菜打上標籤,降低損耗,傳統蔬菜市場的損耗高達30%,包括運輸損耗,以及擺在菜攤上隨時間推移的價格遞減。他們介入以後,通過標準化運輸和大數據對需求的計算,將損耗降到了2%,這在裡面,28%的淨利潤應運而生。上可以補貼菜農,下可以補貼菜攤,自己依然有可觀的收益。


這麼多年,我聽過很多創業者給資本方講故事,這其中最美的故事其實就是男女之間,穿衣吃飯的故事,就是圍繞穩定社會最小單元的生活故事。滴滴出行、共享單車、美團、攜程、58同城··· ···做生活方式創業的我們,可能還是不懂生活!(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