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震盪,原油暴跌,投資怎麼辦?黑石是這麼做的

美股震盪,原油暴跌,投資怎麼辦?黑石是這麼做的


內容來源:中信出版集團圖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書摘,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出版社授權發佈。


本書作者:蘇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耶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他與彼得·彼得森以40萬美元創建黑石集團,並將其發展為華爾街真正的私募之王。他被媒體稱為“華爾街的新國王”“私募界的巴菲特”“美國房東”。



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迎來“至暗時刻”,美股10天內熔斷4次,道瓊斯、納斯達克、標普500三大指數大幅暴跌。


生產與消費受到巨大沖擊,危機來臨的恐慌迅速傳至製造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等世界經濟支柱產業,經濟參數急劇下滑、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擠兌式逃離、“追漲殺跌”情緒高漲……

回看2008年,一樣的大浪淘沙,一樣的暗波湧動,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等金融巨頭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頹然謝幕。在一派頹勢的金融市場中,黑石集團也遭受虧損,2008年第四季度虧損達8.2億美元。


危機過後,黑石積極調整投資策略,十年彈指一揮間,黑石扭轉局勢,涅槃重生,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其管理的資產總額超過5500億美元,過去30年的平均回報率高達30%以上。

在投資圈子裡,你知道黑石,不一定懂PE;但你不瞭解黑石,就肯定不懂PE。

黑石,一位中國投資市場的“老朋友”,中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的第一家外國公司,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和提供金融諮詢服務的機構,有著35年曆史,歷經跌宕,穿越週期,最終實現逆境翻盤。

美股震盪,原油暴跌,投資怎麼辦?黑石是這麼做的


如何通過市場漲落判斷投資機會?如何在混亂中理性交易?如何在危機中保有實力突圍成功?混沌市場中如何守住企業紅線?審視黑石創始人蘇世民的投資哲學,我們會發現黑石的佈局與管理對於中國金融投資領域有著極高的建設性意義。


蘇世民在其新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中,坦誠自己多年來的投資經驗,揭秘黑石背後獨特的投資邏輯,通過研究市場週期判斷投資機會,拒絕“惡意交易”,強調槓桿作用,避免“羊群效應”……

一、週期:通過市場漲落判斷投資機會

任何投資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經濟週期的節點。


週期會對企業的成長軌跡、估值及潛在回報率造成重大影響。週期最終是由各種各樣的供需因素決定的。理解這些供需因素,對其進行量化分析,就可以很好地確定你與市場離頂部或底部的距離。


黑石內部會定期圍繞“週期”展開討論,這一投資理念對當下的中國投資者有著極大的借鑑價值。


所有投資者都會告訴你市場具有周期性。然而,許多人的實際行動卻與這一認識相悖。


受到自然災害、戰爭、國際政治糾紛、疾病等因素的影響,市場疲軟和經濟下行會經常出現,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社會就經歷了7次大規模的市場下滑或衰退:1973年、1975年、1982年、1987年、1990—1992年、2001年,以及2008—2010年。換言之,在金融市場,經濟衰退是正常現象。


美股震盪,原油暴跌,投資怎麼辦?黑石是這麼做的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產生極大波動,“金融危機”來勢洶洶,市場一跌再跌,企業停擺、產能銳減、失業率猛增……


根據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隨著市場逐漸觸底,市場上出現了大批公共和私人投資者開始躍躍欲試準備強勢“抄底”,他們自認為了解金融週期,早早買入資產,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大部分投資者都沒有信心和耐心,也缺乏自律精神,無法等到一個週期完全過去。


更重要的是市場的底部很難發現,如此,很多“瞭解週期”的投資者無法自始至終地貫徹自己的投資理念,最終也就無法將獲得的利潤最大化。

對於投資機構和個人來說,要確定觸底的具體時間並非易事,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原因在於,經濟真正從衰退中走出來通常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即使市場開始出現轉機,資產價值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這意味著如果在市場觸底前後進行投資,那麼投資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無法獲得投資回報。

避免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當價值從低點回升至少10%時再開始進行投資。隨著經濟獲得動力,資產價值往往會隨之上揚。


最好放棄市場剛開始復甦時10%~15%的漲幅,以確保在恰當的時間買入資產。因此,在全球疫情愈演愈烈的當下,投資者能夠做的恐怕只有等候時機,靜待花開。


二、口碑:惡意環境中的友好交易


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盛行敵意融資併購,機構間惡性競爭,公司裡內鬥盛行,人人為己,雷曼合夥人甚至這樣描述當時公司的情況:“在雷曼兄弟,沒有人會在背後捅你。他們會走到你面前捅你。”

然而,1985年建立的黑石逆行業而為之,曾在《華爾街日報》刊登過這樣一條廣告“惡意環境中的友好交易”,這一理念源自黑石創立之初兩位聯合創始的人意見:


黑石永遠不做惡意交易,即在每次交易過程中與相關公司建立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以降低收購中可能產生的意外成本。


2003年,黑石集團收購德國化學品質製造商塞拉尼斯,該公司曾多次遭到收購,也因此變得運轉不靈、效率低下,然而,黑石集團將其收購後大力進行修復,關閉了該公司的德國總部,將其轉移到了佔其總銷售額90%的美國。


遵循著“買入、修復、賣出”的投資原則,塞拉尼斯公司股票形勢逆轉,黑石在2007年賣掉塞拉尼斯的最後一批股票時,賺到的錢是投資金額的5倍左右。

2020年,美股暴跌,《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美股震盪並不完全因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疫情只是觸發了市場預計的回調,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在於其過分依賴資產泡沫。


更有專家指出,對於股災核心問題的討論,恐怕還是要回歸美國經濟本身。我們不難發現,市場泡沫和疫情擴大造成的美股暴跌只是世界經濟下行疲軟的第一聲哨響,隨後而來的世界地緣格局的裂變和產業被迫升級轉移的態勢正呼嘯而來。

全球產業亟待破局,各國在嚴防傳統制造業滑落的同時也加緊了新型製造業、高端技術產業的佈局。


美股震盪,原油暴跌,投資怎麼辦?黑石是這麼做的


埃華路總經理黎廣信指出:“傳統工業會遭受打擊,創意產業有很大發展是肯定的,要留意新基建,即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從全球範圍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身處變革旋渦中的中國投資人如何轉危為機,堅持“友好交易”,穩定行業成本,保證投資現金流,保護員工權益……逐漸成為當下的重要議題。

三、誠信:在必要時“開出支票”

提到黑石與中國的淵源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中國政府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首筆外國股權投資。


2007年,籌備中的中投公司斥資30億美元購入黑石9.37%的無投票權股票,投資鎖定期為4年。2007年6月黑石上市當天,股價飆升,中投暴賺5.5億美元。然而,受2008年次貸危機影響,黑石股價從剛上市的31美元跌至3.55美元的低點,中投浮虧27億美元,虧損幅度最高達到83%。

2008年秋季,黑石的盈利出現下降,盈利本身並不足以支付股息。在當時的情況下,黑石面臨兩種選擇,一是降低派息金額,二是借款進行全額支付。


起初,蘇世民對於借款付息感到排斥,因為從公司金融學的角度看,在市場波動、股價震盪的情況下,借錢支付股息是不科學的做法。但是,在接下來的董事會會議上,黑石還是轉變想法,對中國支付5000萬美元的股息。

就是這樣一張“必要時的支票”讓中方與黑石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2014年,蘇世民公開表示,“過去7年間,黑石的股票為中投創造了35%的總體回報(包括所支付的股息)”。


中投公司原總經理,首席投資管高西慶也表示,黑石的投資總體從宏觀角度講是值得的,是可以做的。一方面,從成本上的回收來說,事實上中投並沒有賠錢。


從另一個角度講,中投作為一個新成立的主權財富基金,有很多知識經驗需要學習,有很多信息需要得到。在中投投資的幾家金融機構中,黑石對於中投的幫助是最大的一個。

隨著黑石全球化佈局的腳步越來越快,黑石集團逐漸成為中國官方和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窗口之一,它不僅僅是一個提供金融諮詢服務的投行,更扮演了標的賣方的角色,萬科、萬達、恆大、安邦等大型民企和中國化工、華潤等國有企業的交易中都會看到黑石的身影。


從2007年至今,中國與黑石在各個方面建立起了良好的溝通與合作,房地產基金、跟投和直投項目、對沖基金等多個領域都有著極大的合作空間,而這一切或許都要從那一張“必要時的支票”談起,蘇世民在其新書《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中說道:“隨著黑石在中國的業務和我在中國開展的越來越多的慈善活動,我意識到,這次支付的股息是黑石開出的最物有所值的支票之一。”


短期利益固然可貴,但是“風物長宜放眼量”如果我們將一家企業的時間軸拉長,一時、一事的成敗或許不再那麼重要。


但因失信而破壞寶貴的商業關係的成本是巨大的,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每一個投資決策都可能徹底改變雙方合作的車頭,華爾街沒用永遠的贏家,中國投資市場也是如此,經濟下行之中,關乎公司聲譽的投資決策,恐怕是每一位中國投資人同樣需要深思的問題。

美股震盪,原油暴跌,投資怎麼辦?黑石是這麼做的


四、槓桿:變化市場的萬金油


投資的關鍵在於充分使用手中的工具,槓桿收購是黑石較為偏愛的一種,因為這種操作提供的工具比任何其他形式的投資都多。蘇世民總結道:“槓桿收購有三件事情令人印象深刻:


1.無論經濟環境如何,槓桿收購都可以從經常性費用和投資利潤中收集資產、賺取收入。


2.你可以通過槓桿收購真正改善你所收購的公司。


3.可以賺大錢。”


典型的槓桿收購是什麼樣的呢?一個投資者決定收購一家公司,部分資金自付,類似於購房的首付款,剩餘的資金進行借款,即加槓桿。


如果被收購的公司是上市公司,收購後,公司就會退市,其股份也會私有化,變為私募股權。


公司通過自己的現金流支付其債務利息,而為了公司發展,投資者會改善企業運營的各個方面。投資者收取管理費,在投資最終變現時,獲得部分利潤。

投資者所採取的運營改進措施包括:提高製造、能源利用和採購效率,新產品線投產,新市場拓展,技術升級以及公司管理團隊的領導水平提升。


幾年之後,如果這些努力能夠獲得成功,公司就會取得長足發展,投資者可以以高於收購價格的定價將公司出售,或者可能再次使公司上市,從而獲得原始股權投資的利潤。這就是槓桿收購的基本主題,圍繞這個主題可以衍生很多變化,但基礎不會變化。

2007年7月,黑石以每股47.5美元,40%的溢價收到了希爾頓酒店集團所有已發行普通股,對其進行私有化,交易金額達260億美元。


在這筆交易中,黑石採用了60億美元現金和200億美元貸款槓桿的交易結構。通過80%的槓桿比例將希爾頓收入囊中,交易過程中,黑石團隊全面考慮了交易風險,例如:類似“9·11”恐怖襲擊的重大事件,或像SARS一樣的國際病毒,旅遊行業就會凍結。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崩盤,全球商務旅行市場陷入停滯,希爾頓酒店受到重大打擊。

美股震盪,原油暴跌,投資怎麼辦?黑石是這麼做的


這筆槓桿交易成為了當年“最糟糕的收購”。但是黑石通過債務重組帶領希爾頓酒店逆風翻盤,為自己減少了近40億的債務壓力。


2013年,希爾頓全球酒店通過重組再次上市,籌資23億美金,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酒店IPO範式。2015年,黑石大宗轉讓出售希爾頓時以獲得了超過投資股本金三倍的利潤,轉身成為“史上最賺錢的槓桿收購”。

上揚市場能夠讓投資人“無意中”賺到錢,但是強勁市場中的獲利往往只是曇花一現。相比之下,在市場形勢發生逆轉的情況下,聰明的投資者通過獨特的投資方式,充足的現金流、嚴格的自我約束和健全的風險評估依然能夠獲得良好回報。


就當前形式來說,如何在下行市場找到長期穩定的成長點,如何在危機過後重振旗鼓改善現有資產,如何在復甦時期迅速增長都是中國投資界需要思考的問題。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蘇世民也不例外,回望走過的一路,他也發出這樣的感慨:“成功絕非易事,一路走來,我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挫折坎坷。”


疾病、災害、恐怖主義、戰爭……世界從沒有為人類準備好直達巔峰的坦途。

美股震盪,原油暴跌,投資怎麼辦?黑石是這麼做的


中國、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在這場疫情中逐漸消散,認知侷限、技術屏障、恐慌擴散……太多不可控因素讓人類精疲力竭,市場底端在哪裡,泡沫如何辨別,沒有人能給出未來的答案,我們看不到明天的勝利,但每個人都知道市場終會甦醒,世界的春天總會到來。


執牛耳者,從不是那些企圖在市場紅利中猛撈一筆的“投機者”,抱怨市場的投資人也永遠不會在市場底部順利上車,唯有那些在危機中鍥而不捨,在熱潮中冷靜分析的人,才有資格讓世界讓步,讓資本永存。

市場縱然無情,但潮水退後,即刻起跑的選擇權仍在每一位投資人手中。大浪淘沙,讓時間見證市場,讓市場試煉才智,聰明者終將在市場破局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