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葫蘆娃之父”!別讓他只剩傳說

5月13日,83歲的動畫導演胡進慶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辭世,他是創建和發展中國剪紙動畫的傑出藝術家之一,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動畫專家和大師,胡進慶創作的電影《漁童》、《鷸蚌相爭》、《葫蘆兄弟》給數代人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記憶。

他執導的作品曾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銀熊獎”等。

别了,“葫芦娃之父”!别让他只剩传说

胡進慶

1958年,年輕的胡進慶與中國動畫創始人萬古蟾一起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後來創作的《人參娃娃》、 《金色的海螺》、 《淘氣的金絲猴》、 《鷸蚌相爭》等屢獲國內外動畫電影大獎,八十年代導演的《葫蘆兄弟》更是中國美術片的重要作品之一。

之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發表訃告,回顧了胡進慶的創作生涯,表達了深切哀悼之情。(文末有訃告原文)

胡進慶上一次進入公眾視野還是十年前的一則烏龍新聞,說他因為抑鬱症去世,有網友以 “給葫蘆娃爸爸寄張明信片吧”為名,發起活動號召向他郵寄明信片表達問候,讓這位老人被“遺忘”二十年後重新喚起大眾的記憶。只不過那之後,胡進慶旋即再度從公眾視野“消失”。昨日新聞傳出,才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一再引以為傲的水墨剪紙動畫早已成了絕響,有些記憶真的要消散在歷史煙塵裡了。

别了,“葫芦娃之父”!别让他只剩传说

《葫蘆兄弟》

胡進慶是創建和發展中國剪紙動畫的傑出藝術家之一,堪稱中國動畫史上的大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與萬氏兄弟、戴鐵郎、特偉、錢家駿、嚴定憲等人一同開創了中國特色水墨剪紙動畫,從《豬八戒吃西瓜》開始,《驕傲的將軍》《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漁童》《小蝌蚪找媽媽》等作品伴隨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與傳統的動畫片、木偶片構成了中國動畫的三座高峰,在世界動畫史上大放異彩。

八十年代以後,胡進慶又創作了《鷸蚌相爭》《螳螂捕蟬》《葫蘆兄弟》等作品,最為知名的非《葫蘆兄弟》系列莫屬,這一根據民間文學《十兄弟》改編的極具中國傳統神話色彩的動畫片,成為了70後、80後的共同回憶,也成為這幾十年來難以超越的中國動畫經典。

只是近年來,隨著歐美特別是日本動漫的流行,中國傳統的動畫逐漸式微,水墨剪紙動畫被迅速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去掉字幕、配音就分不出原產地的東西。

别了,“葫芦娃之父”!别让他只剩传说

《鷸蚌相爭》劇照。

按照現在的觀念,被市場冷落的肯定就不是精品,傳統動畫肯定也是這樣了。事實恰恰相反,極具中國特色的水墨剪紙動畫是一座無比豐厚的寶藏,值得後人多次挖掘。

五十年代末期濫觴的水墨剪紙動畫,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的發展創作,但是對於傳統的國畫、皮影戲、剪紙藝術的傳承創新可謂登峰造極。從表現手法、故事脈絡、人物塑造上都值得細細品味,這才是現在提倡的工匠精神的真諦。

就拿製作於1983年的《鷸蚌相爭》來說,字典裡對其解釋就是依據《戰國策》的寓言——“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到了胡進慶手裡,成為了一個長達十多分鐘的故事片。

在水墨渲染的場景中,將漁翁、鷸、蚌置於水天一色的茫茫水面之上,給人一種天地蒼茫命運無常之感,後面鷸蚌相爭的過程,也有很多創造性的發揮,比如鷸為了引誘蚌,從水裡捉住一條小魚做餌,整個畫面諧趣又充滿傳統的古典美。胡進慶獨創的拉毛水墨,在動畫中能夠清晰看到鷸身上的羽毛、蚌的邊緣,傳達出一種生活的真實感。最後,漁翁抓住咬合在一起的鷸蚌,暗合了開頭設下的命運無常的感覺。

這種匠心獨具的製作,放在今天爛大街的成語故事動畫中,說鶴立雞群都感覺褒揚得不到位。

别了,“葫芦娃之父”!别让他只剩传说

《鷸蚌相爭》劇照。

同樣製作於八十年代的《葫蘆兄弟》,在我看來是對中國水墨剪紙動畫的一個高度總結,故事情節上對原作《十兄弟》做了昇華,拋棄了“鬥貪官、反昏君”的傳統二元對立思維,改造成了一個適合少年兒童心理特點的歷險故事,並且吸收了傳統神話元素。蛇精、蠍子精、葫蘆娃都是神話傳說中有符號意義的事物,既能讓觀眾體會傳統之美,還能收穫對於勇氣、友情、親情的認識。這樣的創作水平,放在今天也是非常稀缺的,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只是近二十年來,我們大踏步擁抱世界的時候,放棄了自己的優勢。當年又有多少孩子,因為一個動畫片的影響,走上了練習國畫、瞭解皮影戲的興趣之路,打開了書本去探尋中國傳統之美、去尋找古典神話的精彩之處。在影視動畫發展上,我們並未處理好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問題,今天經濟發達了、技術進步了,卻再也做不出當年的精品了。

别了,“葫芦娃之父”!别让他只剩传说

《葫蘆兄弟》劇照

我們也深知,水墨剪紙動畫的衰微,有歷史和時代因素,比如剪紙動畫製作精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很難做到大規模的量產,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當年我國動畫市場還未成熟,也沒有一個市場化的運作手段保證從生產到播放的順暢。同樣的,皮影戲、剪紙等傳統藝術也在不斷萎縮,傳承成為問題。在這個快餐時代,花幾年時間來做一個動畫,似乎是天方夜譚。

但是傳統需要傳承,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新振興中國傳統的水墨剪紙動畫。不然,胡進慶等人凋零之後,真的就只剩傳說了。

别了,“葫芦娃之父”!别让他只剩传说

胡進慶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訃告如下:

中國共產黨黨員、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中國影協理事、中國動畫學會副會長、國際動畫學會(ASIFA)會員、中國剪紙動畫創始人之一、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獲得者、《葫蘆兄弟》導演胡進慶同志,於2019年5月13日下午三點零二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

胡進慶同志,1936年生,江蘇常州人。1953年於北京電影學校動畫專修科畢業。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任造型設計、動畫設計,參加了《驕傲的將軍》《豬八戒吃西瓜》《漁童》《金色的海螺》《人參娃娃》等近40部美術片的攝製。

1962年起,擔任剪紙片的導演、美術設計和動作設計工作。先後導演剪紙片《小林日記》《淘氣的金絲猴》《丁丁戰猴王》《鷸蚌相爭》《草人》《葫蘆兄弟》《葫蘆小金剛》和編導美術片《螳螂捕蟬》《強者上鉤》《鬥雞》《雪狐》等。

不少影片在國內外贏得了眾多榮譽,因而胡進慶同志也被譽為美影廠的“得獎專業戶”,為中國的美術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其中《淘氣的金絲猴》於1982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鷸蚌相爭》於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特別是榮獲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葫蘆兄弟》(第三、四集)於1989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

胡進慶同志對藝術執著追求,是創建和發展中國剪紙動畫的功臣之一,曾與“三萬老”之一萬古蟾等共同創研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後又發明了“拉毛”剪紙新工藝,從而攝製成功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極大豐富了美術片片種。剪紙片是美術電影的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樣式,汲取了中國民間皮影、剪紙、窗花等藝術元素,以多樣的藝術風格、誇張的動作表演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美術片中獨樹一幟。80年代末,胡進慶導演的剪紙系列動畫片《葫蘆兄弟》問世,其形象活潑可愛,至今都為人津津樂道。

胡進慶同志創造了許許多多經典可愛的動畫形象,為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為美影廠的輝煌,乃至中國民族動畫電影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願胡進慶同志一路走好!

别了,“葫芦娃之父”!别让他只剩传说

《葫蘆兄弟》劇照。

更多文娛圈精彩內容,掃碼下載【新京報APP】↓

最後安利一發我們公號的粉絲群噢~群裡會不定時發放福利!還能有更多其他功能:

2.說出你想看的愛豆,及想要的愛豆福利,我們會盡量滿足

3.第一時間得到下一次“福利”的信息,成為人生贏家

4.當然,終極是,希望大家在群裡一起快樂追星!

QQ群號:624223272

本文為文藝sao客(ID:so_art)原創內容

别了,“葫芦娃之父”!别让他只剩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