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石孫:卓爾學人掌燕園

您廣為人知的職務,是北京大學的校長。

但您首先是名教師。

1950年從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您就留校任教。兩年後院系調整,您轉入北大數學力學系。

那時您才20多歲,比學生大不了多少。但您對學生,已經“非常認真負責”。

1954年,北大數力系招收了240名學生,其中有高中生,也有工農速成中學的畢業生,成績參差不齊。您除了講大課之外,還擔任了一個“慢班”的班主任。部分學生因為缺乏小學和中學的系統訓練,許多數學專業的問題不能理解,甚至看懂教科書也存在困難。每天晚上,您就把困難學生叫到辦公室,領著他們像念課文一樣念教科書,逐字逐句地講解,直到他們弄通為止。對於基礎好的學生,您特殊培養,組織他們成立代數小組,定期從《美國數學月刊》上挑選一兩篇論文讓大家討論。在您的引導下,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一年多的時間裡,寫成不少小論文。學生們還辦出自己的刊物,專門發表研究成果。

您說:“教師有熱情,才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您的切身體會,學生也從中受益良多。後來,北大數力系1954級湧現了胡文瑞、劉寶鏞、王選、張恭慶、張景中、朱建士和周巢塵7位院士和兩位衛星、導彈總設計師,在我國數學史、力學史、計算機科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2004年,在該級入學50週年的同學聚會上,您這些年近70歲的學生說,當年不僅是從老師的學問中,更是從老師治學的態度中學到了很多很多,要像丁老師一樣“對待工作竭盡全力去負責好”。

1984年3月,57歲的您上任北京大學校長。

您很快給北大帶來改變。

您讓教務處做調查,發現北大理科各系畢業生當時仍在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並不多。您意識到,本科階段不應過分強調專業教育,而要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於是,北大很快開始允許學生提出轉系申請。在當時的環境下,這堪稱奇蹟。

您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提拔年輕人,實行工資包乾制,貫徹競爭機制,活躍學術空氣,加強校生交流,以基礎學科為主,推動學科建設……

您說:“個人也需要自由發展,老師也需要自由發展。我覺得校長並沒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唯一的辦法就是創造條件,讓大家能夠自由發展。”

北大百年校慶那一年,當您的名字在紀念大會上念出,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您很早就立下過一份遺囑,說:“對世界來說,我的死是一件極小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

當您逝世的消息傳來,您眼中的這件“極小的事情”,在我們心中引起很大的波瀾。

正如一名北大1984級畢業生在其所作的悼念詩中所寫——“坦蕩真君子,卓爾大學人。燕園一國士,五載掌黌門”。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04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