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戰:是“教育”毀了孩子

王金戰:是“教育”毀了孩子

羅素曾說過,人生而無知,但是並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是的,教育是個中性詞,教育有好的教育,也有壞的教育。

人才資源是國家的第一資源,高考——中國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必然影響到國人的素質甚至民族的興衰,所以高考政策的實施必須對國家的前途負責。真正的素質教育在於培養高素質的學生,而不是高分的考生。當人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後,高考作為素質的一部分自然會水到渠成,水漲船高。

然而,發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卻正在摧毀我們的孩子……

從學校方面看,學校追求好成績無可厚非,但不應該把擠佔學生時間,把無限度地增加學生負擔作為主要手段!當前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教育的改革關鍵是教學觀念的改革,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誨人不倦的精神很可能會產生“毀人不倦”的結果。中學階段本是一個人能力形成的關鍵階段,當眾多的富有責任感的老師打著為學生負責的旗號把眾多的課業負擔強加給學生的時候,處於弱勢的學生也只有放棄自己的所有愛好來完成老師的作業,不得不犧牲自己的童趣,

把珍貴的生命消耗在無用甚至是無聊的重複的題海中,其後果便是一大批高分低能學生的出現。當每個學校都這樣做的時候,便培養了一代沒有個性的人,這簡直是一場災難。

王金戰:是“教育”毀了孩子

從家長方面看,幾乎每個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當家長們把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託在這一個孩子身上的時候,也就不敢拿孩子當實驗,明明知道有些做法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但當看到大家都這樣做而且好多孩子因為這樣做便取得了好成績,也就不再顧及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了。許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特長和愛好,盲目跟風,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學生本來課業已很重,但週末更累,家長們陪著孩子奔波在各種培訓班之間,增加經濟負擔在所不惜,而他們有所不知,這樣的做法由於給學生施加的壓力太大,極有可能造成學生的厭學,從而過早退出競爭。請看一位臺灣教育專家總結的使孩子變笨的十個“高招”:

1. 過分苛求。

2. 處處干涉。

3. 追求完美。

4. 看重高分。

5. 父母不和。

6. 不準發問。

7. 事事代勞。

8. 限制遊戲。

9. 鼓勵聽話。

10. 拔苗助長。

我不得不相信,許多家長由於理念錯位正在不停地使用以上“高招”,可悲的是他們還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所以我說許多孩子前途喪失往往不是敗在孩子手裡而是敗在家長手裡,但哪位家長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從社會方面看,網絡、電視、手機等本來可以被當成工具來為人類服務的東西,卻用其負面作用不斷影響到青少年。學習本來是需要平心靜氣的,寧靜才能致遠。可當青少年被大量的誘惑包圍時,便對社會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的家長、教師、學校顯然沒有太充分的準備,採取了大量的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王金戰:是“教育”毀了孩子

教育本來是一門科學,所以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來對待。但我們看到的是誰都可以對教育評頭論足,似乎誰都是教育的行家,一般百姓這樣做倒無關大局,但當政府官員也這樣做的時候,教育便在這各種干擾中迷失了方向。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就是在這種困惑中搖擺不定。再擺上幾年,一代孩子又會錯失良機。

從當前現狀看,我們的孩子在震耳的減負聲中書包越來越重,視力越來越差,作業越來越多,童年越來越短,考分越來越高,能力越來越低。有一次與一位德國的中學校長交流,談起兩國中學生的特點,這位校長就說到:中國學生的考試成績是世界一流的,但你們卻不得不拿自己的錢買我們生產的東西。我國的中學生在國際學科競賽中獲得的金牌越來越多,多次排名世界總分第一,充分證明了中國人的聰明,但我們離諾貝爾獎卻越來越遠!

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深知教育的弊端所在,但正是因為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才不能只是抱怨。我無力改變教育的形式,但我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營造一片創新的氣候,為困難重重的中學教育注入一份活力,闖出一條新路。人們沒法改變冬天的氣候,但一個塑料大棚就可以讓人們享受到春天的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