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難題渠道的有效開發

招聘難題渠道的有效開發

招聘渠道選擇容易出現的誤區

渠道過於傳統(沒有新意)、渠道過於單一(吊死一棵樹)、近親繁殖(過渡依賴內部推薦)、大海撈針(只要是能想到的渠道全部都用)


那麼造成這幾種誤區的原因是什麼呢?

1. 有時過分依賴一個渠道(有些小夥伴公司預算只有一個端口)、有時遍地撒網(能想到的能用的都用上,每天樂此不疲的維護開發渠道),當然最後可能也能招到人,但失去了招聘渠道甄別目的的意義;不清楚自己要找的候選人在哪裡,從而有效的選擇適合的招聘渠道。

2. 過於主觀選擇,如內部推薦,實行以後,發現沒人推薦或推薦的人都不合適,所以主觀認為這個渠道不行。但沒有換位思考,憑什麼給你推薦,推薦之後有什麼好處(無利不起早),沒有清楚的人物畫像,推薦人不清楚是否適合;所以說我們需要耐心和細心。

3.當局者迷,很多HR喜歡在qq群、微信群群發、朋友圈讓幫忙推薦,忽略了身邊人脈;如同事、經常吃飯的飯館老闆、親戚、朋友、同學,超市等,完全也是一種有效的渠道。

4.沒有創新意識,現在新型招聘渠道,如抖音、快手等;需要長期堅持發揮公司特色。

招聘難題渠道的有效開發

招聘渠道選擇的兩個核心

招聘的最終目的是招到合適的人進入公司,那麼這個合適的人要通過什麼渠道去找呢?

1、人是什麼樣的人(高矮胖瘦)

要找的人是什麼樣的,就像通緝犯一樣,但重點不是體現在外貌上,而是把要找的人的崗位需求列出來,這樣才能按照這個標準去找人。

2、人在哪

按照列出的用人標準需求,這類人一般是在什麼地方活動或工作。

比如要找銷售員,那麼這類人就會聚集在展會;

比如要找技術員,那麼這類人就會聚集在行業裡;

比如要找課程顧問,那麼這類人會聚集在競爭對手裡;

再比如要找採購員,那麼這類人會聚集在供應商裡;

要找醫藥導購,那麼這類人會聚集在藥店,醫院裡。

所以,秉承這兩個原則去找人,還發愁找不到候選人嗎?

除了以上兩個原則之外,還要考慮另外兩個影響招聘的因素:

1、候選人資源的量是不是夠大,候選人資源所需條件覆蓋的範圍是不是夠大。

2、候選人資源是不是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候選人資源所需特定的人才是不是夠聚焦。


招聘渠道開發的三大途徑

1、常規途徑:一般較適合成熟期企業

人才網站、專業網站、人才市場、校園招聘、獵頭;

公司人才庫:平時維護的公司人才庫可以滿足一部分的招聘需求,也可建立個人人才庫;

(可在公眾號號對話框內回覆“招聘渠道”;獲的一大波網絡渠道解析和個人人才庫建立方法)

2、個體途徑:一般較適合初創期企業

內部員工推薦、個人人脈圈、親朋好友;

3、群體途徑:一般較適合發展期企業

專業論壇、社區、活動(展會、沙龍)、QQ群、微信群;

競爭對手公司等潛在候選人的聚集地,換位思考;比如“採購”職位可以找供貨商;

根據招聘的層級、崗位分類、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對應的常用的招聘渠道;可以總結出以下表格:

招聘難題渠道的有效開發

招聘難題渠道的有效開發

招聘難題渠道的有效開發


獲取候選人的方式

1、網站下載或QQ群/微信群,裡推薦的候選人的簡歷;

2、整理單位候選人的簡歷,根據崗位、行業進行分類整理,變成自己的簡歷庫,需要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簡歷互換;(可在公眾號號對話框內回覆“招聘渠道”;獲的一大波網絡渠道解析和個人人才庫建立方法)

3、參加活動、展會、沙龍等收集一些人的名片,或者加微信好友等;

4、多加微信群、QQ群,前期先潛水不說話,平時留意群內動向,等到合適的時機添加合適的人;也可以積累專業人員,創建自己的專業QQ群或微信群;(用工作號加,不然每天非煩死)


招聘渠道衡量的三個維度

1、時間週期

在固定時間開始計算各個渠道收到簡歷數,收到簡歷多的相對效果好;

在固定時間不同渠道成功入職人數統計,成功入職人數越多說明渠道招聘渠道越有效;

2、數量統計

簡歷數量:通過各渠道收到的簡歷的數量;

到面數量:通過各渠道來公司面試的候選人的數量;

入職數量:通過各渠道到公司入職的人員數量;

3、候選人質量

初選合格率:通過各渠道獲取的候選人能夠進入初試階段的人員比例;

複選合格率:通過各渠道來面試的候選人能夠通過面試的人員比例;

試用合格率:通過各渠道入職的候選人試用期是否能通過的人員比例;

根據以上三個維度,平時招聘工作時要每天記錄數據,每週、每月、每季度、每年進行彙總統計,最後會發現多數候選人都出自部分渠道。

招聘難題渠道的有效開發

招聘渠道維護的重心

1、用心選擇

1)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有針對性的選擇招聘渠道。

2)按照實際真實的崗位需求去找人,明確對應標準。

3)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幫助是相互的。

2、細心分類

1)各渠道按照有效性進行分類。

2)各渠道招聘什麼類型的候選人進行分類。

3、耐心維護開發

1)不要臨時抱佛腳,要定期從競爭對手公司那裡獲取候選人的信息,多做儲備,才能滿足用人需求。

2)獲取的候選人信息後,要定期和他們交流維護關係,可以聊聊工作和生活。

3)發現不願意搭理自己或感覺關係疏遠了,就要去分析原因並進行改善。

總結:

1、根據渠道效果進行維護分析,不要所有渠道都要去維護,沒有重心。

2、重點維護當下工作急需用到的渠道或者產出週期比較短的渠道。

3、要想用人的時候能夠滿足你的需求,關鍵在於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維護。

4、不輕言放棄,出了問題要先從自身找原因,是不是足夠用心、耐心的去做了。

5、要換位思考,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沒有誰欠誰,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不要等到需要別人的時候再去維護關係,平時的點滴積累很重要。

文章來源:HR生活那點事(ID:JLHR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