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印度,作為人口第二大國,是一個階級貧富分化差異很大的國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只停留在它貧困匱乏且混亂的一面:貧窮,落後,衛生條件差,很多孩子甚至都上不起學。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但在《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卻都是由印度人擔任CEO。印度的教育,為何能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管理人才,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本期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就走訪了印度,探尋印度教育的特色。


思維能力,才是你最需要的能力

印度的課堂上,挑戰老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一個老師被挑戰,說明這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學生和老師在辯論中,不斷深入思考,挖掘問題的本質,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他們從不羞於表達意見。即使這些意見只考慮了一半,也不會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開始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去完善它。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印度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思維方式。就是Jugaad文化,替代方案的意思。印度有很多時候是資源的匱乏。當正確答案不可行的時候,印度人就會想到用替代方案。例如:家裡的花灑壞了,那就用水桶戳幾個洞,掛在水管上,就替代了花灑。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印度教育,重視培養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形成一種西化的思維,這種思維,讓他們敢於挑戰,敢於質疑,用思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卻走得更遠


在印度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為了使貧困地區的孩子能夠得到優質的教育,讓他們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於是有人創建了“雲中學校”。

“雲中學校”的教學方法稱為SOLE.。這個教學法是英國教育學教授Sugata Mitra為幫助落後地區解決教育問題而設計的一個教育系統。SOLE教學方法就是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重點是讓孩子自己要學習。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雲中課堂,有點像網吧。在這裡每臺電腦前都有很多椅子,三四個孩子坐在一起,而且外面的牆是玻璃,電腦兩旁也沒有隔板,別人可以清楚地看到你正在做什麼。

孩子們來到這裡,學習如何用電腦,雖然他們看不懂英文,但他們會自己去學習英文。不是單獨的學,而是在一個小組裡學。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當兩個小組在搜索答案時,這組孩子在搜索查看一個網站,另一組孩子看到了,發現他們看的不是同一個網站,然後他們兩個都看。如果發現兩個網站的答案是不一樣的,他們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對的,這一點會永遠留在他們的腦海裡。因為這些知識不是別人告訴他們的,是他們自己發現的。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雲中學校的教學方法,不僅適用於貧困兒童。一些條件富裕的國際學校,也深受啟發,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方式。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最有效的途徑。讓孩子從接觸到的現象,去理解知識,從而掌握知識的本質。因此,也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如何進行團隊合作,交流。


改變也許很難,但從未有人說過不值得


教育的不平等,導致印度貧富差距不斷加大。一邊是私立學校的精英教育,一邊是公立學校的基礎教育資源匱乏。

印度的精英教育,輸出了很多優秀的管理人才,這得益於私立學校有完善的教育設施和教育系統。

在小學階段,學校就會有很多的課外活動及多種語言課程:如英語、德語、法語、舞蹈、音樂、手工、繪畫、體育等。你不用只是努力學習,只做一件事,就可以在任何理想的事情上脫穎而出。在初高中的階段,就可以接觸到關於IT的基礎課程,所以這也為他們成為優秀的程序員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準備。在大學,MBA課程是他們的必選項。

對於管理人才的培養,印度的精英教育早早地就跟國際接軌了。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印度的私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的基礎教育,卻依然十分落後。


《他鄉的童年》:貧富懸殊的印度教育,如何培養出世界500強的CEO

印度的公立學校(電影《起跑線》劇照)

就像在電影《起跑線》中,印度的階層固化,教育的不公平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它以喜劇的手法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絞盡腦汁選擇學校的故事。諷刺了印度貧富兩極分化,造成教育體制缺陷的問題。


印度的教育有沉重的問題,也有快樂和友愛,思辨與變革。雖然它並不作為一個整體令人稱道,而是在混亂與落後之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個體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這就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與希望。


正如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寫道: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改變也許艱難,但從未有人說過不值得。


教育是階層流動的關鍵,人的尊貴,不在於出身。不要讓階層,成為放棄努力的藉口。我們需要把固化思維轉化為成長型思維,保持樂觀得人生態度,比什麼都重要。

小說《冰與火之歌》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階梯。很多人想往上爬,卻失敗了,且永無機會再試——他們墜落而亡。有人本有機會攀爬,但他們拒絕了。他們守著王國不放,守著諸神,守著愛情——盡皆幻象。唯有階梯真實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