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玩"和"宅家裡"的孩子,長大後有啥區別?差距也太大了

前幾天有個家庭聚會,很久沒聚在一起的親戚們在聊的很是開心,很是熱鬧。

讓我特別驚訝的是今年剛剛滿10歲的小表妹,她從小到大給我的印象就是非常害羞、內向,見人一般不太說話。今天感覺跟變了個人似的了,待人接物方面非常熟練,大大方方,一點看不出害羞的樣子來,完全不像一個10歲的孩子。

後來聊天才得知,原來孩子每年都會去參加學校的夏令營活動,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現在我的小表妹是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了,長的漂亮、聰明、成績好、人際交往,都屬於拔尖的。

所以說啊,經常與外面世界的孩子和總是宅在家的孩子,從小差距就這麼大,那麼10年後的差距會更大。

那麼具體會有哪些區別呢?

總出去玩的孩子見多識廣

孩子在小的時候會通過書本、電視來認識到外面的世界,但是看的多了,也會混淆。

瑞瑞今年8歲,他的爸爸從瑞瑞5歲的時候就每年帶他出去旅遊一次。平時出差時間不久,但是又有假期的時候,爸爸也會帶孩子出去,所以出遠門對於孩子來說,也算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

平時孩子撈不著出去,爸爸也會給孩子帶來些外面的新鮮玩意,給孩子講講自己出去的經歷,見到了什麼人,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孩子也特別愛聽。

在課堂上,就能明顯感覺瑞瑞和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樣,瑞瑞懂得多,而且他懂的東西有時候是書本上沒有的,又是真實存在的,常常迎來別的小朋友羨慕的目光。

瑞瑞心裡很是開心,所以會更積極的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經常出門的孩子一方面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懂的更多,另一方面又培養了孩子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

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

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人手一部手機,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於網絡。電子產品佔據了孩子大量的時間,只知道玩遊戲、看電視,這讓孩子更加不願意去參加戶外的娛樂活動。

孩子從2歲開始就會逐漸形成三觀雛形,所以家長要抓住這個時期,當孩子稍微大點的時候,可以多帶孩子去歷史文物古蹟的地方去走走,多給孩子講講歷史,去爬爬長城,告訴孩子長城是如何建成;去南京大屠殺博物館,告訴孩子你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而來。

這樣的孩子會比別的孩子成熟的早,懂事的多。

總出去玩的孩子性格開朗

這個道理不用小編說各位家長們也自會明白,都是經歷過來的人,對不對?

現在外面充斥著大大小小各種興趣班,舞蹈班跆拳道班,你是否會有這樣的感覺,一個孩子如果興趣愛好廣泛的話,他的人際交往圈也會很廣。比如跳舞的孩子,她的整個狀態是張開的狀態,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陽光開朗,像小太陽一樣,渾身是發光的,非常吸引人。

但是如果只待在家裡的孩子,是不是完全是一種閉合的感覺,別人很難去進入他的世界。

這就是區別

這只是小小興趣班的一種區別,如果經常能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見多了外面的風土人情,心裡也會格外開朗,會增強孩子的求知慾望,人是一種活的狀態。

所以為什麼說總出去的孩子會比悶在家裡的孩子性格方面要開朗許多,見的人多了,遇到的事多了,內心世界就會豐富起來。

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耗費父母太多的經歷。

我們都是走過來的人,知道什麼樣的人可以走的更長遠,走的更高。

而且也知道這樣的人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那麼就把孩子往這個方向去盡力培養,但是同時也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來。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孩子可以藉由繪本可以進入自身的內心世界。繪本作為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它的生動趣味滿足了孩子好奇的天性,為孩子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準備一些認知類、行為習慣類、情緒處理、入園小故事類的繪本,還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孩子小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一個公式:好的學習習慣+一公斤的氣力=培訓班+一噸的氣力。說明了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感興趣的家長朋友點擊下方“小卡片”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