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商業機會的奧祕,藏在博物館裡?

營銷,應從飽經滄桑的歷史文物中,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探尋每代人的集體記憶……



隨著商業環境的變化,如今我們面臨的產品極其豐富,選擇極為多樣,而媒介環境和信息又極度爆炸。

進入互聯網時代,面對信息碎片化、營銷渠道立體化、消費個性化、活動社群化等特點,企業應如何轉變觀念,進一步洞察用戶的消費決策和行為,以實現更加精準和有效的營銷?結合中國國情,我們能否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營銷打法?


1

成功的故事“原型”,要從集體意識裡發掘


回顧“營銷史”,西方營銷理論在不斷地進化完善:1960年代,在工業時代標準化生產的背景下,營銷學誕生了經典的“4P”理論(即產品、價格、渠道、促銷)。之後,從以顧客為中心的“4C”理論到圍繞供應鏈模式的“4R”理論,再到21世紀傳到中國後產生極大影響的“定位理論”。似乎總有一個要素“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認知!


為什麼說商業機會的奧秘,藏在博物館裡?

營銷大師特德·萊維特說:“沒有商品這樣的東西。顧客真正購買的不是商品,而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從本質上看,消費是為了滿足需求,而需求來源於認知,認知影響了消費決策。在《故事經濟學》一書中,作者羅伯特·麥基提出:傳統營銷依靠廣告與消費者建立聯繫、形成品牌認知的方式——而這在互聯網時代遭遇了危機,消費者通過付費等方式屏蔽、忽視甚至抵制廣告。因此,講故事作為最適合人類思維的溝通方式,能夠最有效地將人與人的思想緊密相連。羅伯特·麥基就認為:採取故事化的營銷能夠幫助品牌在競爭中贏得消費者。


“講故事”實際上是營銷的底層邏輯。成功的營銷,需要通過講故事賦予產品和服務內涵,引起用戶的情感共振和價值認同。比如:小罐茶的成功,突出“原產地手工採摘”,讓客戶感知茶葉的“高品質”,並精心設計“大師作”:他們邀請了八位大師站臺,其中包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這便強調了文化和傳承。這個案例很生動地說明:未來用戶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好產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故事,一種高品質的體驗。


把故事講好,需要挖掘故事“原型”,這就讓我們進入了心理學家榮格所提出的“集體意識”層面。榮格指出:“被一個文化共同體所承認的心靈內容,就是集體意識”。每個人除了擁有個人歷史的潛意識,還擁有整體的潛意識。受政治、歷史、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的社會觀念呈現出既多元又集中的複雜特點,這影響了中國消費者的心態更具自身特色。


2

每代人都有獨特的“文化母體”和“集體故事”


成功的營銷,要讓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價值產生認同,而這種認同一定與其知識、經歷、認知有關——這些都會受到“文化母體”的影響。所謂文化母體,是我們所有人在集體生活中的共同觀念、共同體驗、共同記憶。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受其操控和影響。能否利用好“認同”,顯然決定著企業未來營銷的成敗。


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信念和行為,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是有跡可循的,青少年時代的社會大環境和家庭的影響,將會“支配”他的一生。特別是特定時期發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將會讓一代同齡人基於共同的社會經歷而產生強烈的代際認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有風格,每一代人還會形成獨特的消費心理,代際之間差異還特別明顯。


比如,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將成為舉足輕重的人口群體,“銀髮經濟”或將成為重要增長點。但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出生和60年代出生的人,消費心理截然不同。50年代出生的人,面對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局面,飢餓和貧窮是他們心靈深處的烙印,勤儉節約是流行生活觀念。而60年代出生的人,有的趕上“文革”,有的在農村度過了一段“知青歲月”,還有的趕上恢復高考,接受了完整的社會教育,所以消費觀念也各不相同。


為什麼說商業機會的奧秘,藏在博物館裡?

因此,如何發力“60後消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據攜程網統計:60歲左右的老年人是中國旅遊市場的主力軍,其中大批人會每年出國旅遊。老年人手裡有錢,退休之後每天都是遊山玩水,旅遊、保險、網購、娛樂等消費越來越多,是潛力巨大的消費群體。


又如,在80年代出生的人,趕上改革開放,獨生子女政策開始實施,他們既受益於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帶來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也承受著市場化全面推進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奮鬥成為80後最鮮明的人生底色。


而90後和00後已經不再為生存問題發愁,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的價值觀更加多元,有的甚至認為“人生就像打遊戲”。90後和00後的消費越來越追求個性化,尤其是能夠展現自我個性的消費體驗。


90、00後代表著“新生代消費階層”,因為出身於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他們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所以更重視參與感,非常期待能夠擔起社會責任,能夠引領世界潮流。近年來,華為、小米、李寧、完美日記等國貨品牌之所以備受年輕人追捧,是因為這些品牌能夠引起年輕人內心的那份驕傲感與認同感。“中國”這個詞以及背後的一整套文化符號,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是天然的。


為什麼說商業機會的奧秘,藏在博物館裡?

這點充分說明了為什麼故宮文創近年來能夠大火,為何華為將新研發的軟件系統取名為“鴻蒙”——這代年輕人正以他們的方式與中國傳統文化接上了“脈”。


國有品牌崛起的背後,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提升,是中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的蓬勃發展。中國品牌已經走向全球。品牌的作用是要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建立起定位,國有產品和品牌大多定位於90後、00後消費群體,讓年輕人可以基於潮流與傳承的巧妙融合,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企業在策劃營銷過程中,應注重把“文化自信”與年輕人的“自我個性”結合起來。


3在劇變的商業社會里,找到萬變不離其宗的“鑰匙”


從2019年起,中國人均GDP的增長,讓國家步入了“萬元美金社會”。消費者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已經得到了充分滿足,伴隨著消費升級,將更多注意力轉移到了精神層面。人們經常會因為“消費過程本身的意義”而消費,為了支持某種自己認同的理念而消費。尤其是年輕人更願意尋找那些足夠獨特的、能幫他們表達自我的品牌,從而突顯對自身的身份定位。


按照心理學家佛洛姆的觀點: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繫。消費已經成了一種“社交貨幣”,為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而消費。消費的目的是為了追尋和鞏固自身在社群中的認同感。比如:“飯圈”作為一種新興的青年組織形態,具有高度的群體認同,以及超強的組織能力和行動能力,為支持某位喜愛的偶像,粉絲們強大的購買能力也令人驚訝。


為什麼說商業機會的奧秘,藏在博物館裡?


鬱美淨、北冰洋、大白兔……如今,越來越多的國產老品牌受到追捧,80、90後已經成為“為情懷消費”的主力軍。“為情懷消費”跟童年、少年的記憶有關,與從小養成的消費習慣聯繫在一起。比如:武漢的老牌汽水廠商“漢口二廠”,用一系列融入懷舊元素的汽水瓶,喚起了消費者的老汽水情懷,銷量快速上漲。2019年銷售額達到3億元。尤其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和網紅帶貨等新的營銷方式興起,消費者很容易被直接“種草”。當時的“小孩”過了20年後,已經為人父母,那些品牌會成為他們的人生記憶,成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會對這個品牌有最深厚的情感。


面對國內如此龐大的消費群體,企業經營者應鍛鍊敏銳的感知力,基於“既分散又集中”的市場特點,策劃產品營銷方案時,要對核心消費群體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同時,通過對客戶全生命週期的運營,培養客戶對產品的忠誠度和對品牌的信任度,增強客戶的使用黏性,以促使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持續性購買。


特別建議的是,企業經營者應多去博物館逛一逛,從飽經滄桑的歷史文物中,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從經典教科書上,從舊年流行文化甚至廣告中,探尋每代人的集體記憶,去發現其中蘊藏著的商業機會。


以未來的眼光看,許多歷史事件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聯想到當下疫情,在給中國經濟造成短暫衝擊的同時,也會形成這代人的共同體驗和經歷,未來也有可能成為消費者集體情感體驗的觸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