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作者說:一架滿載著中國抗疫物資的飛機在比利時列日機場降落,這是馬雲為意大利捐助的抗疫物資。當飛機的艙門打開時,物資外包裝上的一段話引起了中外媒體的關注——“

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是意大利歌劇《圖蘭朵》中的一段歌詞。

作為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其實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怎麼喜歡聽西方歌劇,聽歌劇睡著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意大利歌劇《圖蘭朵》在中國卻擁有著很高的名氣。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大型歌劇《圖蘭朵》

《圖蘭朵》是普契尼的“天鵝之歌”

《圖蘭朵》是世界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最經典的代表作。普契尼的全名叫做“賈科莫·安東尼奧·多米尼科·米歇爾·塞孔多·馬利亞·普契尼”。1858年12月22日,這位擁有很長名字的音樂家出生於意大利的盧卡,至今這座以生產巧克力聞名並散發著中世紀味道的城市,仍把普契尼視為自己城市的榮耀。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意大利盧卡

普契尼成長於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就是一位作曲家和教授音樂的老師,只可惜在普契尼六歲時,父親就早亡了。童年時期的普契尼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音樂興趣,自從他拜了著名作曲家安傑洛尼,才顯示出自己的音樂才華。

青年時期,普契尼就喜歡上了歌劇,他時常去聽威爾第的歌劇。1883年,當他從米蘭音樂學院畢業時,創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歌劇《女巫》,雖然這部作品並不是很成熟,卻給普契尼帶來了從事歌劇創作的勇氣。直到十年之後,他創作的《瑪儂•萊斯科》大獲成功,才為他贏得了“天才”的美譽,後來《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三大代表作的問世,奠定了普契尼世界音樂巨匠的地位。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盧卡街頭普契尼的雕像

普契尼一生創作出了十二部歌劇,不幸的是在他66歲的時候,普契尼身患喉癌,當他堅持寫到《圖蘭朵》柳兒拔劍自刎這個片段時(全劇並未寫完,後來由阿爾法諾續寫完成),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所以,《圖蘭朵》是普契尼人生中最後一部作品,這是他的絕唱。有人將這部歌劇比作普契尼的“天鵝之歌”。因為在意大利民間,人們認為天鵝在臨死前,會傾盡全力會發出最美妙的聲音,這就像普契尼在人生盡頭時,傾注畢生心血創作的歌劇《圖蘭朵》一樣,為世界留下最光輝、最精彩的一筆。

《圖蘭朵》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故事

在十八世紀時,童話這種文學體裁在歐洲非常流行。當時歐洲社會上流傳著阿拉伯童話《一千零一夜》和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兩種,只是到現在,波斯童話《一千零一日》已經難尋蹤跡。

而普契尼正是根據《一千零一日》中《王子卡拉夫與中國公主》為腳本創作了歌劇《圖蘭朵》。

歌劇《圖蘭朵》是以中國元朝為背景,將童話模式與中國歷史嫁接,用歌劇的形式演繹出一段傳奇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希望、愛、人性,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充滿了矛盾與衝突。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1957年瑪麗亞·卡拉斯版《圖蘭朵》

歌劇《圖蘭朵》一共有三個主要人物,分別是中國公主圖蘭朵、流亡王子卡拉夫以及公主的貼身女僕柳兒。還有一些比較出彩的配角,如平、龐、彭三位大臣。王子卡拉夫在流亡他鄉途中巧遇中國公主圖蘭朵,被他的美貌所俘獲,但是中國皇帝規定想要迎娶公主,必須要回答三個謎題,參與了回答,卻答不上來的人就要被處死。王子卡拉夫願意為愛情冒險,而女僕柳兒也愛上了王子,一直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他,最終在經歷波折後,王子卡拉夫和公主圖蘭朵如願的在一起了。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1997年帕瓦羅蒂演唱《今夜無人入眠》

在這部意大利歌劇問世七十年後,1998年,《圖蘭朵》第一次登上了中國的土地。由張藝謀執導的歌劇《圖蘭朵》在北京太廟實景上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2009年,張藝謀再次將《圖蘭朵》中國化,在鳥巢上演,又引燃了很多中國人對意大利歌劇的喜愛。

說到這裡,假如你對歌劇《圖蘭朵》還是一臉茫然。那告訴你,只要你聽過世界級男高音帕瓦羅蒂演唱的《今夜無人入睡》,就算聽過歌劇《圖蘭朵》了,因為帕瓦羅蒂的代表作《今夜無人入睡》就是歌劇《圖蘭朵》中膾炙人口的一段詠歎調。

歌劇《圖蘭朵》中的中國元素

《圖蘭朵》講述的是古老中國的故事,註定了其擁有大量中國的元素在裡邊,這也是歌劇《圖蘭朵》比其他歌劇更為中國人瞭解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的戲劇或戲曲大多有個完美的結局,這和中國幾千年溶解在人們心中積澱深厚的儒家文化有關係。歌劇《圖蘭朵》的劇情開始是在極力描寫一個殘酷無情的中國公主,正如在第三個謎語中,對圖蘭朵描述的那樣:

“從灸熱的火中出生,卻比冰冷的冰還要冷的東西,可以救了你,也可以得到這個國家,一切如你所願。”

呼喚火的圖蘭朵自己卻是殘酷如冰,而最後她卻被火一樣燃燒的卡拉夫用熱情和堅持逐漸融化。歌劇的結尾延續了中國文藝作品常用的主題——有情人終成了眷屬。這種“小團圓”的結局,很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觀,這也是能得到中國觀眾青睞的原因吧。這部歌劇結尾的劇情,有可能借鑑了中國的戲曲中的一味追求完美結局的技巧,因為對於西方歌劇或戲劇來說,它們的結局多是充滿了悲性或缺憾。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歌劇《圖蘭朵》劇照

中國元素的完美運用體現在中國民間小調《茉莉花》在歌劇中的變形融入。普契尼在《圖蘭朵》中對《茉莉花》這段旋律運用,既使歌劇融合在了題材取於中國的這一大背景下,也讓全世界的人對中國的民樂有了解。當中國觀眾當聽到這幾段熟悉的茉莉花旋律時,不由自主的對普契尼的歌劇產生了一種親切感。

《茉莉花》旋律也讓我們感受到歌劇《圖蘭朵》既是西方的也屬於中國的。從某種方面也體現了我們一直倡導的“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這一道理。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歌劇《圖蘭朵》舞臺劇照

在《圖蘭朵》的舞臺服裝設計裡,我們看到了中國戲曲造型的影子,但是好像對中國傳統服飾的掌控又不是那麼準確。在歌劇中圖蘭朵出題考卡拉夫的那個場景,背後插著旗子的圖蘭朵造型很有中國京劇造型的韻味。這一個造型在擁有著歐洲面孔的人演繹下使得歌劇獨具有一種微妙的感覺,不知道是否巧合還是有意,這種潛意識的中國元素融入使歌劇增加了很多中國趣味。

歌劇《圖蘭朵》有對東方文明的誤讀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歌劇《圖蘭朵》以元代中國為背景,這是最大的中國元素。在這個大背景中公主被披上了“邪惡”的外衣,因為在中國觀眾的意識裡,不管是戲劇還是其他的文藝作品,中國的公主都是溫柔和美麗的代名詞,即便是文藝作品中的普通中國婦女,都嚴格遵守“三從四德”,擁有著溫柔敦厚、賢淑知禮的品質。

而在西方人的眼裡,把中國公主描繪成了一個很冷血的人,這是確實讓我們很難接受(雖然在最後卡拉夫用愛改變了她)。所以,有人說歌劇中的圖蘭朵並不是中國的公主。普契尼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上的侷限性,讓中國觀眾感到歌劇《圖蘭朵》的故事和情景的設置有些不舒服和陌生感。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中國大劇院排演的歌劇《圖蘭朵》劇照

歌劇中有很多對中國傳統文化常識的誤讀,最為容易看出的是人物服飾的錯亂和整體舞臺風格的灰色化。人物服飾缺少中國元素,皇帝的衣服一般是黃色的,而歌劇《圖蘭朵》中的皇帝戲服卻是黑色的,但是象徵皇家富貴的黃色卻出現在侍從身上,這不符合中國的常理。

在第一幕中,為回答錯誤而送命的王子送葬時,唱的卻是“大哉孔子,讓這個冤死的靈魂,送到你那裡去”,這種文化常識的錯誤,有時候也讓很多中國觀眾摸不著頭腦。

還有在古代,普通民眾不可能進到紫禁城的,在紫禁城看王子揭開謎底的人就應該換成貴族或大臣,但這也可能是劇作家為了烘托氣氛和劇情的發展而做出的刻意安排。

中國人一般不喜歡西方歌劇,為什麼對意大利的《圖蘭朵》情有獨鍾

張藝謀導演的歌劇《圖蘭朵》dvd

小結:

中國曆來就倡導一種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它能夠將不屬於同系別的東西和諧地融合起來,很多經典的文化產品融合著中國本土的和西方的經典元素,特別體現在現代的影視和音樂作品中,如譚盾的音樂作品《地圖》,張藝謀電影《長城》等。而西方也有懂“和而不同”思想的人,在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劇作家普契尼就通過對波斯童話中的中國故事的理解,加入自己對東方文化的獨特認識,創造出一部至今不朽的作品,雖然存在一些文化上的誤讀,但依然擋不住我們對它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