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的窗》:透過生活的“窗”,折射出對人生的三重哲思

透過窗,也許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也許只能看到一堵牆,也許可以透視到人性的善惡。但今天討論的這扇“窗”,卻折射出了關於生活的哲思。@五月的黃梅


《鄰居的窗》是美國導演馬歇爾·庫瑞執導的短片,2020年2月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這部20分鐘的短片講述的是一個溫暖而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鄰居的窗》是美國導演馬歇爾·庫瑞執導的短片,2020年2月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這部20分鐘的短片講述的是一個溫暖而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透過對面鄰居的窗,窺探到鄰居充滿激情的生活,嚮往不已,從而對自己繁瑣而勞累的生活更加不滿。但當她在望遠鏡中發現對面的男主人病逝,而對面的女主人也同樣通過窗戶,嚮往著自己一家活色生香的生活時,她感到很震驚,同時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生活原來也很溫暖。

許多網友認為,短片情節簡單,故事波瀾不驚毫無懸念,甚至有些平鋪直敘述,獲得奧斯卡多像獎最佳真人短片有些讓人失望。但我卻認為,短片正是通過一個尋常的故事,從普遍存在於人們生活中的現象入手,探討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戳中了觀眾的痛點,從而賦予了影片深刻的含義。

在我看來,影片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榮譽,是因為它蘊含著關於生活的三重哲學思考:

  • 人生的苦惱源於對生活的錯位認知和盲目較勁;
  • 生活不在別處,幸福始於關注自身而不是他人;
  • 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我們心裡裝著什麼。

下面,我將從這三個方面由淺入深地來解讀這部電影,並在分析過程中談談我的思考和見解。

《鄰居的窗》:透過生活的“窗”,折射出對人生的三重哲思

01 女主角從對鄰居的窺視和羨慕,轉而對自己生活的抱怨——啟示:人生的苦惱源於對生活的錯位認知和盲目較勁

① 苦惱源於對生活的錯位認知

男女主角第一次透過鄰居的窗,看到對面年輕夫婦充滿激情的夫妻生活,倆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豔羨的神色,男主甚至發出讚歎。接下來是女主幾近自慚形穢的不滿:抱怨激情不再,抱怨自己半夜餵奶只睡四個小時的艱辛,甚至抱怨自己年華已逝,不如對面的女主人年輕。

殊不知,她抱怨的,正是別人夢寐以求的。女主下樓安慰失去丈夫的女鄰居,女鄰居同樣羨慕地描述著她透過窗戶看到的一切:鄰居有三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而自己的丈夫病得很重,他們沒有孩子。不言而喻,她的描述正與她剛失去丈夫的淒涼心境形成鮮明對比。

不難看出,兩個女人之所以苦惱甚至痛苦,是因為她們只看到別人光鮮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別人光鮮外表下的辛酸,更忽視了自己擁有的也一樣會令別人羨慕。不僅如此,她們還把別人擁有的和自己沒有的做對比,這樣一來,結果當然是“自己處處不如別人”,

失望和抱怨在所難免。在相互羨慕的背後,其實是對自己擁有的無視。忽視擁有,就意味著無法享受所擁有的快樂和幸福,更談不上珍惜。

這樣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清明節期間,看到一句讓人淚目的話:

“你只是在家困了兩個月,而有的人卻永遠困在了這個春天。”

是啊,疫情期間,許多人抱怨宅在家哪兒也去不了,卻不曾想,對於那些與病魔抗爭和忙碌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人們來說,你呆膩了的家是他們最渴望的幸福所在,甚至,那是一些人永遠也回不去了的地方。

《鄰居的窗》:透過生活的“窗”,折射出對人生的三重哲思

② 煩惱源於盲目較勁

為什麼人們總是悶悶不樂?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那是因為他們總在盲目較勁。在影片中,女主從窗戶看到對面年輕夫婦的幸福生活後,向自己的丈夫抱怨了三件事:夫妻激情不再;自己老了;別人在狂歡,自己卻在為瑣事勞累。兩人甚至還為此發生了爭吵。

你也許會覺得這很正常,那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情景再熟悉不過,所以習以為常,甚至根本不會去考慮有哪裡不對勁兒。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女主人的抱怨充滿了情緒化,很不理智。

從表面看來,她的抱怨是因為看到鄰居浪漫而休閒的生活而發生的,其實,她所抱怨的生活與鄰居毫無關係,只是她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集中爆發。

因為:“中年夫妻激情不再”、“衰老”和“為家庭瑣事勞累”,這些要麼是自然規律所致,要麼是無法改變的日常,平心靜氣接納就好,而女主人卻怨天尤人。

這樣看來,是不是覺得女主在無理取鬧?她其實是在和自己較勁,和老公較勁,和自己的生活較勁。而且這種較勁是盲目的,為什麼呢?因為較勁無法改變她的生活狀態,只會讓她自己執拗於心靈漩渦無法自拔,更加疲憊和勞累。

作家周國平說:

所謂“人生不較勁”,就是不和自己、他人、老天較勁。

學會放下,不再和自己較勁、不再和生活較勁,才能把精力和能量用在正確的方向上,也才能得到幸福的眷顧。

《鄰居的窗》:透過生活的“窗”,折射出對人生的三重哲思

02 女主目睹鄰居的不幸,並得知自己也被羨慕後,開始感悟到自己的幸福——啟示:生活不在別處,幸福始於關注自身而不是他人

女主角擁抱了傷心的女鄰居後回到家,看到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來,感到無比溫暖。一切都沒有變,只因為看到了別人的不幸,更因為了解了自己也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家還是那個家,卻讓她覺得比從前更幸福了。為什麼?因為她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活了。

英國哲學家朱爾斯•埃文斯通過《生活的哲學》一書告訴我們:

生活中大量的苦難源於兩個錯誤,總是試圖去改變那些根本不在我們控制範圍內的東西,卻放棄了原本應該承擔起的思考與信念的責任。

將心力放在別人身上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將注意力的焦點回歸自身,才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雖然電影對女鄰居著墨不多,但我們仍然可以想像,如果她回到家,每天隔窗觀望和羨慕著對面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必定一直黯然失色。

但如果她看到別人的幸福時,心裡也充滿溫暖地回憶著自己曾經擁有的過往,那麼她的心裡一定是幸福的,因為那些美好的回憶多少可以點亮她因失去丈夫而暫時黯淡的人生。

現實生活的我們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生活不在別處,從別人那裡無法尋找到自己的生活。當你開始關注自身,幸福也就不遠了。

《鄰居的窗》:透過生活的“窗”,折射出對人生的三重哲思

03 影片中“窗”有著深刻寓意,寓示著人生百態,而透過窗口看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裡裝著什麼

影片的開頭和片尾都有一個這樣一個鏡頭:窗外,是無數個亮著燈的窗戶。在我看來, 影片中的“窗”有著深刻的寓意,無數個窗口寓示的是無數種冷暖人生,而透過生活這扇窗,你看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由此想到了什麼。

影片中反覆出現“窗”這一意象。主人公的窗、鄰居的窗和千家萬戶的窗,無時無刻在提醒觀眾通過這扇窗,去思考自己生活裡的“窗”。

那麼,透過這扇窗,你想到了什麼呢?在我看來,短片《鄰居的窗》至少給了我們以下三點現實感悟:

第一,相比於事情本身,對事情的看法更重要

古羅馬哲學愛比克泰德認為: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關於事物的看法所困擾。

就是說,事情本身不是問題,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才是問題。這個思想至今仍然被推崇,成為認知行為療法ABC理論的核心。ABC理論是什麼?舉個例子,我們與朋友約好週末一起看電影,結果他沒來,這是事件A;然後你非常惱火,甚至想和他絕交,這是行為結果C。

看起來這是因為事件A導致了情緒和行為結果C,然而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卻不這麼認為。雖然事件A直接導致了我們的憤怒,但這並不是憤怒產生的真正原因。實際上,在A與C之間還存在著一個B,那就是我們的信念。這個信念決定了我們最終的反應:

  • 如果我們的信念是“我的朋友應該重視我,他臨時改變主意就是不在乎我”,那麼我們當然就會憤怒。
  • 如果我們的信念是“朋友不會無故不來,他一定有很重要的事”,那麼,我們的反應就可能是“沒事,一個人看電影也挺好”。

以此類推,短片中的女主在窺探了鄰居的幸福生活後,如果她的信念是積極的,那麼導致的結果就不是抱怨和爭吵,而極有可能是“怎樣讓自己更幸福”的畫面了吧。

所以,我們對同一件事情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是因為心中有不同的信念。負面、消極的信念與理性、積極的信念導致的結果會截然不同。

《鄰居的窗》:透過生活的“窗”,折射出對人生的三重哲思

第二,糾正錯誤信念,迴歸理性

那麼,怎樣避免上述的負面和消極情緒呢?認知行為療法認為,關鍵在於將非理性的信念轉化成理性的信念,將消極的信念轉化為積極的信念。

怎樣糾正錯誤信念,迴歸理性?我們可以借鑑一下蘇格拉底關於追求幸福的生活哲學。

  • 首先要認識自己,去覺察自己無意識的信念和價值;
  • 然後,通過理性思維去改變非理性的信念和價值觀;
  • 接著,通過實踐與刻意練習,讓理性思維成為慣性思維;
  • 最後,用理性的慣性思維作為指引,在生活中修行。

有句話說得好:

不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理性思考可以避免許多盲目行為,從而減少生活中的困擾。

第三,改變能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

古羅馬哲人愛比克泰德認為:

改變你能改變的,接納你不能改變的。

歷經近兩千年,愛比克泰德的思想成為了今天很受歡迎的人生哲學。對於那些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事情,我們不必較勁,接納就好。

如果我們對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焦慮、恐懼,只會讓我們更加脆弱無力,陷入情緒的怪圈。就如短片中的女主角為變老而焦慮,不接納自然規律而又無力改變它,其結果只能抱怨。當我們可以用理性的視角去反觀,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時,我們就從失控的狀態中反轉,去控制那些我們可以控制的東西,改變能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

《鄰居的窗》:透過生活的“窗”,折射出對人生的三重哲思

寫在最後

這部20分鐘的短片《鄰居的窗》,用一個簡單而平凡的故事,卻參透了深刻的生活哲學:人生的苦惱源於對生活的錯位認知;生活不在別處,幸福始於關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透過這扇“窗”,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懷何種信念。

同時,短片也給予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的智慧,就藏在最平常的日子裡,我們需要打開心靈之窗,去發現它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