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的儲蓄國債緩發?6月有望?理財收益下行是趨勢?

2020年1月疫情爆發,現在已經過去了3個月左右。現在國內的情況已經穩定,各行各業已經陸續的復工,受災最嚴重的武漢也已經解封。雖然疫情已經漸漸穩定住了,疫情的“後遺症”還在困擾著大家。

國家也在積極的調整政策,各個城市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刺激消費,希望能達到期望的效果。發放消費券、發行國債、現金補貼、賣車救市都是在現在的經濟狀況下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近日,餘額寶的貨幣基金在跌破2%的邊緣掙扎,曾經貨幣基金的年收益在4%—5%之間,這樣的輝煌時刻已經不在。

“搶購”的儲蓄國債緩發?6月有望?理財收益下行是趨勢?

根據最新消息顯示,原本計劃在4月份和5月份發行的儲蓄國債,預計下次銷售應該的時間會在第二季度6月10日開始。有很多人知道之後,都覺得可惜。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並不知道儲蓄國債到底是什麼。

儲蓄國債主要面向社會上的個人投資者發行的,並不是面向機構,以吸收個人儲蓄資金為主要目的,滿足長期儲蓄性投資需求的不可流通記名國債品種。

儲蓄國債又分為憑證式儲蓄國債和電子儲蓄國債。和憑證式儲蓄國債比較,電子儲蓄國債的品種更豐富,購買的時候也比較便捷,利率也比較靈活。

“搶購”的儲蓄國債緩發?6月有望?理財收益下行是趨勢?

在現在這種經濟情況下,國家已經發行了很多政策鼓勵消費,來緩解國內的經濟下行的壓力。而儲蓄國債因為經濟收益率比較高,很受老百姓的喜歡,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國家並不鼓勵人們儲蓄,更希望大家都出來消費,來提高經濟的活力與資金的流通,從而拉動經濟的增長。

目前國內的經濟比較低迷,但是受疫情影響的國家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很多國家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很多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經濟狀況可能比我們國家還要嚴重。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特質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國家現在發行的這些經濟調控政策都是為了先穩定國內經濟。

“搶購”的儲蓄國債緩發?6月有望?理財收益下行是趨勢?

現在很多貨幣基金的收益利率在2%左右,有關人士說,貨幣基金的收益還會繼續下行。現在國債又延期發行,很多資金會流入其它的理財產品,而其它的理財產品的利率也會被壓低。這樣兩種情況必然會導致的一個的結果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等其它的理財產品的差距越來越小。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的收益下行會是未來的趨勢嗎?如果想要進行投資理財可以有哪些選擇呢?

很多人購買儲蓄國債因為信用等級最高,畢竟是以國家名義為擔保,還有安全性最好、利息免稅、相對銀行存款的收益又高出了不少。大家購買它多數是因為“攢教育費”、“養老”、“買房裝修”等目的。每次一到國債發行的時候,很多大爺大媽便在門口搶購一空。

“搶購”的儲蓄國債緩發?6月有望?理財收益下行是趨勢?

有些網友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不購買儲蓄國債,將錢拿去消費的話,那些老人生病怎麼辦?首先儲蓄國債不是不發行,只是暫緩發行。其次國家鼓勵消費,並不是強制消費,是否進行消費根據個人的消費能力來確定。最後即使4、5月儲蓄國債不發行,相信很多有經驗的投資者如果想要進行投資,可能會選擇其它可代替的理財產品。

目前很多國家為了緩解目前的經濟困境,都選擇直接發放現金補貼。發放現金的方法是簡單粗暴,但是如果這些錢如果是通過境外流入或者增印的方法來實現的話,可能會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現在國家發放消費券和國債的方法雖然比較溫和,見效週期比較長,但是風險也比較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