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募投項目進度僅3% 銀之傑又要“圈錢”13億元?

  4月9日,銀之傑發佈《2020年度創業板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擬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不超過211992160股,募集資金不超過13.5億元,用於銀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項目、銀行智能設備產業化項目及研發中心項目等。

  值得關注的是,銀之傑2017年曾通過定增募集資金3.45億元,其中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2.79億元,但截至2019年12月31日,該項目的投資進度僅3%。就在發佈定增預案的同一天,上市公司又突然決定終止上述項目,合理性存疑。此外,此次定增募投項目與上次募投項目有一定程度上的關聯,會不會也出現和上次募投進度極為緩慢的狀況?

  前次募投項目投資進度僅3% 此次定增前又突然終止

  資料顯示,銀之傑2017年曾非公開發行股票22626766股,募集資金淨額3.45億元,其中,2.79億元用於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0.83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2017年7月10日,募集資金已經到達公司指定賬戶,但在募資到位兩年半後,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僅投入募集資金859.73萬元,投資進度僅3%,基本上沒有動工。

前次募投項目進度僅3% 銀之傑又要“圈錢”13億元?

來源:上市公司公告  在發佈定增預案的同一天,銀之傑又突然決定終止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原因是項目實施過程中,行業趨勢和市場環境變化較快,銀行客戶對數據分析的應用需求已經升級為對銀行整體業務系統架構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原募投項目建設目標已經難以滿足銀行業客戶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對信息系統建設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簡言之,因行業及市場變化等外部原因,原募投項目難以滿足客戶需求,故終止。但這樣的解釋還存在一定的疑問。如果是客戶需求有變,為何銀之傑在2019年8月19日還將“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時間由2019年7月10日調整至2021年6月30日,這說明原項目還是有客戶需求的。

前次募投項目進度僅3% 銀之傑又要“圈錢”13億元?

  如果是2019年8月19日以後行業及外部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那麼,從2017年7月募集資金到位到2019年8月之前的兩年時間裡,原募投項目進度為何又這麼緩慢?為何不充分利用募投資金?

  新募投項目是否會重蹈覆轍?

  定增預案顯示,銀之傑擬募集資金不超過13.5億元,分別用於銀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項目、銀行智能設備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銀行貸款,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分別為4.04億元、6.16億元、1.13億元、1.3億元和0.9億元。其中,前兩個是主要募投項目,合計擬使用募集資金10.2億元,佔擬募資總額的75%。

  其中,銀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項目與2017年的募投項目有相同之處:都是開發產品,為銀行提供解決方案或服務。不同之處在於2020年的新項目是2017年原項目的轉型和升級。2017年募投項目的技術背景是大數據的興起,2020年募投項目的技術背景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成為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在2017年“大數據”的風口,銀之傑拋出了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稱項目建設期為兩年,預計項目建設完成後三年的平均收入為21168.10萬元,平均淨利潤為7439.65萬元;預計項目稅後內部收益率為13.81%。可實際情況是,該項目兩年投資進度為3%,近三年的收益合計122.91萬元,與預期收益可謂“天壤之別”,最終這個“很賺錢”的項目還被終止。

前次募投項目進度僅3% 銀之傑又要“圈錢”13億元?

  如今,銀之傑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風口上又拋出了定增方案,且定增金額增至13.5億元。此次定增,銀之傑是否會像前次定增一樣錯失良機?預案顯示,此次定增的銀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建設項目建設期為兩年,預計項目所得稅後投資收益率為16.24%;另一項目銀行智能設備產業化項目建設期同樣為兩年,預計項目所得稅後投資收益率為17.94%。

  根據公司業績快報,銀之傑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1.88億元,同比下降8.53%;實現淨利潤0.3億元,同比下降14.91%。事實上,銀之傑自2010年上市以來,盈利狀況就起伏不定。2011-2013年盈利三連降,2014年收購北京億美軟通科技有限公司後,2014-2016年淨利潤三連升,2017年和2019年淨利潤同比下降,2018年淨利潤同比上升。

  如果銀之傑2017年的定增項目能夠如期完成,達到預期每年0.74億元的淨利潤,公司現在的業績顯然會比較樂觀。2020年新定增項目,銀之傑擬從資本市場募資13.5億元,這能否改善業績波動的現狀,能否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未來市場會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