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即是深山,修行處處淨土


閉門即是深山,修行處處淨土

紅塵滾滾,看似不可抗拒,殊不知閉門即是深山,其奈我何?古代把居家修行的人叫居士,文人們也喜歡給自己取一個居士的雅號,以表明某種人生志趣。

譬如歐陽修就自號六一居士,公退之暇,徜徉在詩、酒、茶、棋、金石銘文之間,自得其樂,可不是閉門即是深山?

世事紛擾如麻團,解不開剪不斷,這時需要一顆包容淡定的心,像老子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為天”,虛懷若谷,海納百川,那點人世的小芥蒂,還有什麼不能包容的?可不是閉門即是深山?

老子講“不爭”,世人常常從消極方面著眼,其實“不爭”,換一個說法就是“包容”,民間說“大人有大量”,這就是“包容”,都“包容”了,還爭什麼?所以,閉門即是深山,“包容”乃其精義。

我很喜歡據說是陳摶老祖寫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是:

攜取舊書歸舊隱,

野花啼鳥一般春。

即使這是小隱,所謂小隱隱山林,但還是把心裡盎然的春意表達出來了。身居鬧市,不可能隱身山林,所以要追求大隱的境界,大隱隱於市。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這就是大隱的境界,也即閉門即是深山的境界。陶淵明用“心遠”來概述這種境界,其實若是用一個字來說,應該是“閒”。

心如脫鉤之魚,自然就閒了。紅塵中有多少誘餌,名呀利呀美色呀權勢呀,全在垂釣著你這條魚。

閉門即是深山,修行處處淨土


你像莊子那樣,“而來,而往“,對這些誘餌不屑一顧,心不就閒了,“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這不就是閉門即是深山的境界?

閉門即是深山。但閉門之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是心如死水,身如槁木;不是青燈黃卷,看破紅塵;不是悽悽慘慘,顧影自憐;不是足不出戶,孤芳自賞。

閉門即是深山,說的是推開名利的誘惑,擺脫塵世的糾葛,拍去身上的喧囂,濾掉心中的渣滓,心清如水,像莊子所說的:“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聚精會神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滴水穿石,繩鋸木斷。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像我在讀研究生時一位教過我的老師說的:屁股下多坐幾本書,將來說話寫文章才有底氣。原話記不得了,大意如此。這說的是做學問,事實上做任何事都需要這種不斷積累的過程。

閉門即是深山,修行處處淨土


人生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而塵世紛擾,誘惑極多。如果人缺少定力,就可能像猴子掰玉米,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之所以強調閉門即是深山,就是要我們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坐得冷板凳,像洪應明在《菜根譚》中所說:

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廛,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竹,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云: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一個“了”字,何其灑脫!這個“了”,不是像《紅樓夢》“好了歌”中所唱,萬事皆休,人生如夢,那未免太悲觀。相反,人生只能有所執著,才能顯出分量。

這裡的“了”,指的是放下一己之私,了去生死,像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那樣,為天下人謀永福,這樣的人生,才有恢弘的氣象。

所以,閉門即是深山,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心憂天下,寵辱皆忘,這才是閉門即是深山的真境界,就像莊子在《逍遙遊》中所寫: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心靜如水,明明如月。執著人生,甘當人梯。就像孔子所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心有了這樣的定力,真是閉門即是深山,心寬體胖,悠遊自在,布衣蔬食,勝過軒冕多矣!

還是《菜根譚》中說得好:“心曠,則萬鍾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閉門即是深山,說的就是心曠,就是心閒,就是包容,就是能了,一了百了,百了之後還能有所執著,這樣人生才既不會太枯寂,也不會太濃豔,才能集中精力,有所作為。

把名利看淡,淡如煙靄;把人民利益看重,重如泰山。為一己之私而活,活得就苟且;為大眾利益而活,活得就偉岸。所以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閉門即是深山。

這深山,說的其實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