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近日,國家出臺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中小學將每週要增加不少於1課時的勞動教育課,每學年設立勞動周。

同時要求,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消失的“勞動課”

勞動課對於八九十年代的學生並不陌生。早在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就頒發過小學勞動課的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通過勞動課,具有初步的生活處理能力,並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知識技能。同時,也對各個年級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規定。

當時,不僅學校的課表裡會有勞動課,班級的班委會中還會專設一名勞動委員,負責組織全班或打掃教室,或校園除雜草,或給樹木澆水等,而且成績單上還會有勞動課的分數。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據說有的學校,每個班級還會有自己的菜地,由學生們自己種植管理,還可以把菜賣給學校的食堂,從而增加班級的活動經費。

在農村更是如此,有沒有課並不重要。每到農忙的時候,許多學生都會幫助家裡人收割農作物,幹家務。特別是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會承擔起照顧年邁老人、年幼弟妹的重擔,有些地區至今如此。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但不知何時,勞動課逐漸從學校的課表消失了,曾經習以為常的勞動不再被重視。

變化的“勞動觀念”

其實,真正消失的並非勞動課本身,而是勞動觀念。

有一則報道稱,一個孩子把雞蛋帶到了學校,回家後媽媽發現雞蛋完好無損地被帶回來了。媽媽詢問他為什麼不吃,孩子居然回答,因為外面有殼,不知道該怎麼吃。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北方有句俗話:“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現在看來,許多孩子確實是沒見過豬跑。而這不是因為豬沒有跑,是他根本就沒注意到。

比如,有一孩子剛一入學,書桌、椅子前後到處擺滿了各種物品,甚至有的孩子像幼兒園一樣把家裡的玩具帶到學校;

再比如,許多孩子經常丟三落四,不是帽子沒了,就是手套丟了,一到寫作業時,課本、作業本就會“不翼而飛”。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當然,這也怪不得孩子。因為從小就沒有人這樣教他們。

一方面,家長忽視了勞動教育。

有些家長認為勞動是丟臉的事,在學校別人能幹,就最好別讓自己孩子幹;

有些家長或者出於安全考慮,或者出於溺愛心理,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插手,因此就會出現家長追著孩子吃飯、穿衣服的現象,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成為常態;

還有的家長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的課外課,總是認為只有學習好什麼都無所謂,孩子一點額外的時間也沒有。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另一方面,生活條件確實好了。

以前都需要自己親自動手乾的事,現在都沒有了。

如今,像拉煤球、醃白菜、修傢俱家電等體力和技術活早就沒有了,不少家庭的主要家務就是做飯和打掃衛生,而這些或者由老人包辦,或者由保姆代辦。

作為孩子的家長,每天在家上上網、刷刷手機成為常態,甚至下樓吃個飯都嫌麻煩,又怎麼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呢?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再一方面,學校和老師也不重視。

學校看重班級排名,老師看重學習成績。有的老師總感覺孩子學習時間不夠,學習量不大,總是留大量的作業,有些孩子經常有寫到半夜;

還有的老師經常會擠佔如音樂、美術、體育等副科時間,甚至課間和午休時間,抓緊給孩子們反覆地練習,連運動都沒時間還勞動什麼;

有的班級,家長和老師都一致同意,僱人打掃班級衛生,因為孩子們打掃既不乾淨,又耽誤時間。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有的老師本身就不重視勞動,總是表揚那些學習好的孩子,在班裡樹立學習好就都好的不良導向。

學校有時出於安全考慮、出於組織複雜,也不主張讓孩子多接觸勞動工具、多幹活,萬一勞動時被樹枝刮傷、被工具碰壞,如何向家長交待。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記得過去學習馬列時,恩格斯這句話印象最深: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雖然今天的環境發生變化了,但通過勞動擁有一個積極的生活心態仍是最重要的。

近幾年,網上大火的李子柒所體現的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很多人驚歎她為什麼可以會這麼多東西?其實,正所謂“一通百通”,百通則無所不能,無所不能則生活積極樂觀。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所以無論她的拍攝是粗糙,還是精美,是專業,還是業餘,形式並不重要,技藝也不併重,重要的是她的生活態度能夠直擊現代人的心靈。

這就是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關於勞動教育,在國外中小學都很重視。

比如,作為科技大國的美國,一些州立學校就要求: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週方能予以畢業。

有報告顯示,6歲孩子65%在家做雜活;到11歲,90%的孩子平均每天50分鐘做完家務活。

而且不管其家裡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裡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

再比如,在德國,對於不願意做家務的孩子,父母有權向法院申訴,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義務。德國孩子家政課除了烹飪外,還包括如何持家、家庭理財、營養知識、健康衛生等。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而在芬蘭,小學生三年級就開設技術課和紡織課,孩子們會學習鋸、刨子、縫紉機,練習製作木船、木鐘、靠墊、手機包。初中階段才會將計算機設計、製作等方式引入課堂。

其實,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國內國外,時代如何變化,社會如何發展,基本的勞動能力始終是一個人生存生活的基本素養。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因此,勞動的本身並不在於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學會了多少技藝,重要的是傳遞了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勞動課不是作秀課

新的課程就要有新的標準、新的要求,需要有教材、有師資,這是諸多正常課程推進的基本程序。

但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勞動本身就在生活之中,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評價勞動課的價值,不是幹了多少活、幹了多長時間、學了多少技能,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生活態度的改變。

有些家長,對勞動課表示歡迎,因為他們希望通過勞動課能夠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顯然,家長的這些期望偏離了方向。作為家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本來就應該在家完成,學校每週一次課是不可能完全達到期望的。所以,把希望寄託學校教育,本身就是對勞動本身的認知不清。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如果家長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就會發現,孩子們本身對勞動並不排斥,他們天生就熱愛勞動。但當他們要拿起掃帚去掃地,拎起滴水的拖布去拖地,小心翼翼地去端碗、盤時,許多家長尤其是老人很快就會跑過去代勞,讓他們原本燃起的熱情消失殆盡。

當然,讓勞動走進孩子的生活,還需要學校的引導。

學校、老師既要引導家長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還要經常性地組織如集體大掃除、整理圖書室、清雪除草、手工木藝等活動,培養態度,又鍛鍊技能。

但可能讓人擔心的是,個別學校領導、老師會為自己的“政績”,把好事變壞事。

比如,有的學校或老師,表面上支持,但平時留的作業與往常一樣,不給孩子留時間、留空間;

有的會把勞動課與手工課等同,走過場、走形式,變換稱呼以應對上級的檢查;

中小學生又要加新課了,有人歡喜有人憂?

有的可能把精力放在準備各種登記本,各類電子文件,甚至讓孩子記各式學習筆記,以求政績顯達;

有的則熱衷於拍美篇、發美文、錄視頻,把作業推給家長,結果家長不得不在家擺拍、上傳、打卡,甚至代勞,用形式代替內容……

希望我們的學校和老師不要在實踐中偏離國家要求的“勞動教育”規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並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

切實做到: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