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愛慾是人的生死之門,我從哪來,還回哪去。”李老死前為他的自傳寫了這個結尾。導演滕叢叢說“這是盛男在這趟生命旅程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眼和覺醒的點。”

初看這部電影的人,真的很容易把焦點放在“女性情慾”這個標籤上,但實際上這部電影關注女性的情慾,更關注人性以及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各種慾望。

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1

《送我上青雲》裡的每個人都在跟自己的慾望做拉扯,姿態之擰巴都清晰可見,可以說每個人都在等好風,每個人都想“上青雲”,它構成了一副以慾望為核心的眾生圖。

女主角盛男。姚晨飾演的盛男最核心的訴求是情愛之慾,她在電影中最明顯的目的就是想找個男人上床,體驗一場完美的性愛。但這只是明線,是盛男的表面訴求。

盛男是典型的現代獨立女性,她從小到大努力學習,畢業後堅定的追求職業理想,做獨立女性,追求自我價值,像男人一樣活著。盛男的堅硬,讓她忽視了很多自己作為女性的本能需求,所以她雖然活得很酷,但並不幸福。

電影也交代了盛男的對情感漠視的根源:她並不幸福的家庭,父親常年出軌,母愛也同樣缺席,這裡是一條暗線,揭示了她的真正需求,即對於愛的渴望。

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老李。電影中,老李是個比較溫情的角色,他在臨死前給了盛男正確的指引。在觀影過程中,觀眾在體會到老李對盛男母親動心起唸的時候,都會然一笑,覺得好戲開場,這也是電影的一個笑點。喜劇背後都是人物的悲劇,老李的畢生經驗告訴他,一把年紀了,理所當然應該清心斷念,吃齋唸佛,談什麼愛情,可他還是忍不住一條一條給梁美枝發短信。

劉光明。袁弘飾演的劉光明是電影中非常亮眼的角色,我甚至覺得他身上的戲劇性和豐富性比女主角盛男更強。劉光明是個非常典型的悲劇式人物,在他身上你能看到理想和現實的不可調和,他極其渴望想被尊重,但是根本無力改變,長期的被壓抑讓他的內心接近扭曲,所以他的自我表達顯得非常幼稚可笑,在鞋架前面貼自己的照片,走到靈柩前面被人鞠躬。看似荒誕,其實可憐。

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梁美枝。梁美枝進入故事核心是因為她要“離家出走”,被丈夫拋棄後,她決定為自己活一回。梁美枝的悲劇是非常典型的上一輩女性的悲劇,她們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在那個社會里她們的需求依附於男性的需求,當男性拋棄她們的時候,她們就無法生存。梁美枝隨盛男而去,編劇給了一個很好的註腳:“離家出走”。

這幾個角色共同的核心困境是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中有什麼東西被遮蔽了,他們察覺到了自我,並嘗試大膽的直視自己的慾望。這就是整個故事的來源,也是電影中最值得一看的點。

2

一直以來在我們的社會中,主動談慾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它完全代表負面的東西。在我們的傳統認識中,善良的人就應該清心寡慾,七情六慾者多半品行不端。女性談性可謂不知羞恥,人們談及慾望也必然伴隨負面評價,這導致很多人沒有辦法去正視自己的正常需求。我們想要性、想要金錢、想要成功、想要贏、想要權利和地位,卻不敢宣之於口,甚至我們想要被愛,也羞於承認。

結果呢,越是被壓抑,就越是拼了命的想要。

盛男在得知患病之後,她發洩似的跟母親吵架,報復式的想找個男人,突兀的對著劉光明喊出了那句影片中的經典臺詞。而劉光明為了得到尊重而近乎於可笑的行徑,也是被過分壓抑之後的悲劇式表達。

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5個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都是人性中的本能,也是慾望最基本的形式。人生在世一天,就會自然產生出慾望,這根本無可阻止,也避無可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很多減肥理論中節食減肥是最備受推崇的,節食即不吃,減肥者靠限制身體對於食物的渴望來達到減肥的目的。節食減肥者雖然見效快,但是失敗率高。很多人覺得節食減肥者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缺乏意志力”,一個胖子吃很多也常遭遇懶、貪等品質質疑,其實這跟意志力之類完全沒有關係,食慾是人最基本的欲求,它跟性慾一樣,不分對錯,也無關道德,它們就是人的本能需求,僅此而已。

任何限制人類本能慾望的事情,都是違揹人性的操作,根本不可能成功。我甚至還看到過這樣一種理論,即便現在你能忍住一時不吃,但是大腦會一直記得這份飢餓感,身體也會記得它曾經捱過餓,終有一天它會補償回來。

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所以說《送我上青雲》中提倡的正視慾望非常好,它做了很多國產電影不敢做的事情,而這事兒本身不僅對傳統社會價值觀是一個特別勇敢的冒犯,也是非常正確的冒犯。愛慾並非有錯,皆是人之常情,正如李老那句話的意思“人從愛慾中來,也伴隨愛慾而去”。

3

雖然《上青雲》力挺人們不必遮掩自我慾望,但是人們坦蕩的承認了之後,如何跟慾望相處呢,電影對於這個議題有所觸及,但並沒有太多的延展,我想也有必要探討一下。

電影中,四毛是個非常典型的追求自我慾望的人,他一門心思向錢看,可並沒有成功。這裡的四毛是個反面案例,反而是盛男在片末對著山間大喊三聲“哈、哈、哈”似乎給了觀眾一個正確的答案。《上青雲》是一個特別內化的電影,它講人的心靈之旅,電影的結尾也在人物內心的釋然中結束。

但其實這並非是一個特別好的答案,總覺得模稜兩可,也太過牽強,重要的是結尾的溫情削弱了電影本身的力量感。

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究竟如何跟慾望相處呢?同時期因在戛納獲獎而大火的韓國電影《寄生蟲》給了一個令人震撼,但很具現實主義的答案。

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寄生蟲》是一個完全外化的故事,它講人與人之間因為過分膨脹的慾望而相互吞噬。基宇基婷一家因為對於金錢財富的渴望,無情的傾軋與他們一樣的窮人,要替代甚至殺害了被他們寄生著的富人。慾望本無過錯,可一旦失衡之後,人性中的惡就徹底爆發出來。有人說《寄生蟲》是批判窮人貪婪慾望的電影,可是隻有窮人有貪慾嗎?

電影中的暴雨之夜,樸社長在沙發上一邊嫌棄著基宇一家的窮人味,一邊卻稱丟在他車裡的那條廉價內褲會讓他興奮。這裡是一處暗示,樸社長這類富人嫌棄窮人,卻也需要他們,富人需要窮人忠誠的服務,也需要窮人仰視給他帶來的無限的滿足感和權力慾。

說說《送我上青雲》裡拋出的愛慾觀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樸太太說兒子非常喜歡印第安文化,還稱他的玩具是印第安人的箭,是自己特意從美國網站上買來的。這並非閒散之筆,樸太太后來在言語中多次提及,這可以看作是導演的暗喻,即慾望不只存在於階級之間,也存在於國家之上。美國過去控制印第安為殖民地,多年之後也沒有放過從印第安文化衍生品中攫取利益的機會。

《寄生蟲》並不做道德判斷,只是用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故事來展示一個現實和一個真相,或者說一個答案。

現實就是人與人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人都有慾望,並且貪婪。真相就是實際上很多人一生都不能很好的跟慾望相處,也時不時被膨脹的慾望掌控,有時快樂一下,但更多的時候是痛苦。

從另一個角度說,人不光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社會性的動物,當層出不窮的慾望充斥在人群當中的時候,就會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結果大多是人與人的相互吞噬,愛與​和平並非沒有,只是從來都太少。​

從更高的視角看,一旦某種共同的慾望集結在一群人或者是一個利益集團(階級/國家)之上的時候,就會有新的秩序形成,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按照這樣的規則在運行。我們經常說了解生活的真相,瞭解世界的真相,我想這也許就是最大的真相吧。

最後說一個有意思的題外話,不妨想象一下,美國人在控制印第安人的時候會告訴他們大膽的追求自己的慾望嗎,不會,他們會提倡慾望有罪。不是為了穩定,貪慾使然,利益分配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