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之下,“雲”之上!來看遼寧如何擦亮“智慧法院”新名片

年初的省委政法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整體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

該怎樣落步?全省法院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化危為機,“雲審”建設乘勢而上。

我省法院以最大決心、最快速度部署最實舉措,充分運用一年來“一化兩中心”建設成果,發揮人民法院在特殊時期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民生權益的功能作用,建立以互聯網庭審為代表的互聯網訴訟服務體系,實現疫情防控和司法為民兩手抓、兩手贏,在實幹中篤定前行。

“疫”之下,“雲”之上!來看遼寧如何擦亮“智慧法院”新名片

2019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許建峰主任(左五)來遼指導“遼寧智慧法院”建設

“疫”之下,“雲”之上!來看遼寧如何擦亮“智慧法院”新名片

2019年3月,省法院舉行遼寧智慧法院建設專題培訓班

11天

全省128家法院“變身”互聯網法院

“上訴人訴訟代理人,能聽清嗎?”

“能聽清。”

“被上訴人訴訟代理人,看得清楚屏幕上的文字嗎?”

“看得清,看得清。”

2月6日,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第三法庭內,模擬上訴人、模擬被上訴人通過視頻接入,其高清影像出現在審判席前方的電子顯示屏上,“遼寧法院互聯網庭審雲平臺”全流程運轉測試宣告成功。

11天后,“遼寧法院互聯網庭審雲平臺”正式登陸全省128家法院,我省成為全國唯一三級法院全部實現互聯網庭審服務的省份。

這11天裡發生了什麼?128家法院全部“變身”互聯網法院的奇蹟又是如何實現的?記者在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技術處找到了第一個答案。

“去年12月,省高級人民法院決定在全省開展10項信息化應用示範工程建設,營口中院承建的就是互聯網庭審雲平臺。”該院技術處處長楊洪波告訴記者。2月6日至9日,該院先後完成了營口市兩級法院的建站工作和平臺用戶信息的採集、錄入以及系統功能測試,至2月10日,營口市兩級法院的“雲審”平臺全部正式上線。“同一時間,省法院決定在全省各地同步開展這項工作,我們正好把這幾天的相關工作經驗及時上報。”

“春節以來是不是天天加班加點開足馬力搶進度?”記者拋出問題後卻得到了意外的回覆。“時間緊、壓力大是肯定的,但並不是那樣倉促上陣!”話說到這兒,楊洪波賣了個關子:欲知全貌如何,到省法院一看便知。

3月27日,帶著第二個問題,記者走進了省法院技術處的會議室,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長4米、寬1米有餘的玻璃牆,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2019年2月以來全省法院在“一化兩中心”建設方面的目標、實時進程:郭鑾負責協調“雲審”平臺基礎資源……邵成浩負責完成數據對接……張厚磊負責完成全省“雲審”平臺建站……每個具體項目責任到人、具體到時限。

這就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沒有偶然發生的奇蹟,更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省法院技術處業務負責人李國新和6位技術骨幹從路線圖、時間軸到信息化建設的細分領域開展講述,“電子卷宗”“跨域立案”“語音識別”這些專業術語輪番出現,相關的項目已取得耀眼成績——建成全省法院“公有云”“專有云”和大帶寬專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躍居全國前列;在最高人民法院考核通報中,全省128家法院電子卷宗自動歸檔建設指標100%完成,卷宗覆蓋率99.86%,從全國第28位上升至第2位;檔案合併可用率99.44%,從全國第28位上升至第5位;全部應用雲櫃互聯繫統形成了全省統一的紙質文檔流轉平臺,存取比例高達99%;全部實現科技法庭,5000餘名員額法官日常辦案、辦案智能語音應用全面覆蓋;全部開通運行跨域立案,全國排名第一……

“疫情暴發初期,全省各地法院也採取了多種方式開展線上審判工作,比如使用微信、釘釘等軟件的視頻會議功能開庭。”對於全省法院統一建成“雲審”平臺的必要性,記者提出疑問。

“使用微信、釘釘只是應急方式,比如電子筆錄的簽字回傳,如何驗證簽字的真偽?不專業的軟件根本實現不了。”李國新進一步解釋,“沒有程序的正義就沒有實體的正義,老百姓對法院、法庭、法官的權威性、嚴肅性、規範性都有所期待,在技術基礎非常紮實的前提下,為審判工作提供完善的技術保障,我們責無旁貸。”

2次考察

信息化建設成了“一把手”工程

“疫”之下,“雲”之上!來看遼寧如何擦亮“智慧法院”新名片

陳林帶頭開展互聯網庭審工作

星星點點初見成效的具體項目,猶如一棵大樹枝頭吐露的新綠,追而尋其根,兩次讓全省法院“一把手”思想理念發生深刻變化的調研考察活動功不可沒。

提起2018年11月12日、2019年1月22日省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學群帶領全省17家中級法院“一把手”赴滇、皖、浙、蘇、冀五省法院“取經”,多位受訪的中院院長直呼規格之高、影響之大前所未有。

“5天時間參觀學習了4家高院、5家中院、3家基層法院及2個派出法庭,收穫頗豐……大數據互聯互通是趨勢,我們要以此為目標,全力爭取。”第一次調研考察結束後,盤錦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林寫下千餘字心得感悟。

開闊視野,對標先進。對症下藥,靶向施策。

2019年1月23日,張學群在全省法院2019年“一化兩中心”建設工作部署會議上,專門成立建設領導小組,出臺全省規劃意見,勾畫全省法院“一化兩中心”建設發展藍圖——經過兩到三年的努力,進入全國法院第一方陣,三年打一個翻身仗。

在此後召開的多次重要會議中,省法院建立月考評通報機制,對重要信息化建設項目未能如期完成的,評優評先實行“一票否決”,以高起點開局、硬任務部署,全面開啟遼寧“智慧法院”建設的新徵程。

2019年3月以來,《遼寧智慧法院建設推進方案(2019—2020)》《關於推進全省法院現代化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方案》《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指揮中心實體化運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先後出臺,省法院下發相關明傳通知29次,召開全省性會議5次、專題視頻會議20次,到中、基層法院進行檢查督導召開現場會20餘次。

“要更加主動地擁抱大數據,加快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把著眼點放在全面運用、有效運用、深度運用上。”張學群的話言猶在耳,一場浩浩蕩蕩的信息化變革在全省各地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李國新注意到,2019年5月開始,手機上的“一化兩中心”建設群漸漸熱鬧起來,從技術處發佈“智慧法院”專題培訓、信息化工作推進會等信息,各家中院“一把手”簡單回覆“收到”,到有些“一把手”上傳所在地區兩級法院召開相關工作會議信息,再到每天接收數十條各地法院“曬”建設成果信息……“一把手”工程抓出了新成效。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法院以建設“大平臺”、融通“大數據”、構建“大系統”為抓手,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政務、智慧雲網、智慧運維七大平臺初步建成,46套信息化系統上線應用。

疫情暴發以來,全省各地法院的“一把手”們更是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在這場抗疫鬥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我們承建的互聯網庭審雲平臺要抓緊時間搭建,爭取早日上線。”今年1月27日即正月初三的晚上,楊洪波接到了營口中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志文的電話,王志文第一時間向本院技術部門提出緊迫要求。

“作為院領導,不僅要帶頭防控疫情,還要帶頭轉變思維,帶頭運用互聯網辦案,為全院幹警起到示範引領作用。”2月10日,法庫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陳林完成一起股權轉讓糾紛案件的庭前會議,這是全省首次院、庭長帶頭互聯網辦案。

3月2日,朝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發《關於在全市法院開展“院領導互聯網庭審示範周”活動的通知》,要求從當日起,全市兩級法院院領導利用一週的時間帶頭通過互聯網審理案件……

“一化兩中心”建設

大事記

2018年

11月12日—17日我省法院“院長團”赴滇、皖、浙、蘇考察信息化建設。

11月17日開始編制“一化兩中心”建設方案。

2019年

1月22日—23日“院長團”赴河北省考察信息化建設。

1月28日召開遼寧智慧法院建設推進工作會議。

3月27日智慧審判、智慧執行、電子卷宗在省政府數據中心雲平臺部署完成。

4月8日智慧審判、智慧執行、電子卷宗等核心應用正式上線應用。

7月26日召開全省法院加快推進“兩項建設”動員部署暨“一化兩中心”建設調度推進會。

8月5日遼寧移動微法院正式上線。

8月19日大連海事法院順利實現“移動微法院”東北地區首例跨域立案。

11月8日國家科技部來遼調研“智慧法院”建設。

12月31日遼寧“智慧法院”建設與應用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平臺正式上線運行。

2020年

1月21日省法院組織全省技術部門就如何利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解決全省法院辦案、辦公問題進行研討,推進“建設全省統一使用的互聯網庭審雲平臺,完善升級遼寧移動微法院、訴訟服務網、律師服務平臺”等工作。

2月7日應用示範工程承建單位——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建設完成互聯網庭審雲平臺應用站點。

2月9日“遼寧法院互聯網庭審雲平臺”在營口地區7家法院上線。

2月10日統一建設全省各級法院互聯網庭審雲平臺分站點。

2月17日全省128家法院“雲審”平臺整體上線運行,並完成應用培訓。

1400餘人

迅速興起的“雲審”學習熱潮

在葫蘆島市中級人民法院,有一位工齡28年的老法官李彥博,他法律素養過硬、業務精通嫻熟,最近,他又“玩轉”了一項新技術——使用“雲審”平臺審理案件。

“在一線行政審判崗位工作這麼多年,審過的案子數以千計,但第一次開展互聯網庭審工作之前,我向年輕人拜師,好好學習了一番!”該院行政審判第二合議庭庭長李彥博話語間滿是感慨。

“怎麼查看提交的證據,你給我指導指導。”“畫面不穩定,幫我調試一下。”“簽字界面在哪兒啊?”開庭前,李彥博認真研究,一邊摸索一邊模擬練習,直到每一個步驟都熟練掌握。之後,他還當起了當事人的“老師”,通過微信、電話指導當事人熟悉庭審流程。

開庭前,李彥博向書記員反覆確認操作流程,庭審中,李彥博在“雲審”平臺系統界面上操作嫻熟,案件雙方當事人、委託代理人足不出戶,使用手機登錄“雲審”平臺參與了這次疫情期間的庭審。

“學習永無止境,我到法院工作後學會了打印材料、拍照郵寄、打字上網,現在又掌握了‘雲審’新技術,既提高了審判效率,也保障了訴訟當事人的法律訴求及時得到處理,希望像我這樣的‘老法官’儘快從傳統審判模式的習慣中走出來,跟上信息化時代的步伐。”李彥博告訴記者,進行互聯網庭審前,法官和團隊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但群眾所需就是人民法官的不竭動力。

2月20日,瀋陽市瀋河區人民法院的行政綜合審判庭合議庭使用“雲審”平臺審理了一起案件,作為審判長的高紅是“60後”,可在審判員鄒紅黎看來,高紅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發揮了積極學習“雲審”新技術的帶頭作用。

李國新告訴記者,這段期間,全省法官在“雲審”新技術方面的自主學習氛圍格外濃厚,說著,他把手機遞了過來,“你看這個群,2月17日‘雲審’平臺全面上線之後,我們針對全省200多個技術員召開使用培訓會,培訓過程中不斷有人加入,不得不新建一個群,1400多人都是全省各地法院的一線審判人員。”

記者瞭解到,將全省員額法官總數作為基數,當日參加培訓的法官人數大概佔到了1/4,除了線上“蹭課”,他們還有線下“補課”的妙招。

“進入庭審房間了嗎?能不能聽見?畫面清不清楚?”2月19日,瀋陽市皇姑區人民法院408法庭內,民事審判第三庭副庭長蘇宏偉正在為第二天首次使用“雲審”平臺開庭的案件做“演練”,除了技術員、書記員外,還有6位來自民二庭、民三庭的法官同事“圍觀”學習。

蘇宏偉告訴記者,從2月20日至今,她已經“雲審”了10起案件,“總體來說操作還是挺方便的,我們都有手冊,用兩次基本上就都學會了。”

記者從省法院技術處瞭解到,在“雲審”平臺全面上線的同時,也同步下發了《互聯網庭審雲平臺常見問題》《互聯網庭審法官端操作手冊》和《互聯網庭審當事人端操作手冊》,“全省法官不斷學習應用,也促進了新技術的更新升級。”李國新說,這段期間,該處所有技術骨幹通過電話、微信對各地法院“雲審”時出現的問題進行點對點答疑、指導,如確認屬於功能模塊的漏洞,就及時溝通軟件方,立即完善系統、解決問題。

3566次“雲審”

從“面對面”到“屏對屏” 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

疫情暴發以來,全省法院依託堅實的信息化應用基礎,充分發揮互聯網訴訟零接觸、同步互聯的優勢,盡最大可能實現在互聯網上開展訴訟活動,全力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定,為畫好全省抗疫攻堅“同心圓”鑄造堅強後盾。

2月12日,盤山縣人民法院依法從嚴從快審結了全省首起涉疫情防控犯罪案件,判決駕駛車輛硬闖防疫檢測卡口的被告人張某犯妨害公務罪,判處拘役五個月。

這一階段,全省法院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依法及時審結了一批妨害公務、涉口罩虛假信息詐騙、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造謠傳謠等涉疫情防控犯罪案件,用公正司法築牢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健康的堅實堤壩。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疫情打破了穩定運轉的經濟秩序,由此產生各類民事糾紛難以避免,以保障運轉有序、維護民生權益為前提的定分止爭是這一階段全省法院的另一重要目標。

3月10日起,遼河人民法院歡喜嶺法庭先後收到11家生產資料經銷商訴狀,以商事合同糾紛為由起訴遼河油田某公司,要求支付拖欠一年多的貨款,總標的額300餘萬元。

遼河油田某公司屬於中國石油總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的實體經濟企業,近兩年,該企業累計對外拖欠貨款4000餘萬元,拖欠外僱工(500人)工資300多萬元。如果按照11家經銷商的要求,凍結被告某公司賬戶,該公司將無法繼續經營,拖欠外僱工的工資也無法支付,工人們的思想肯定會出現波動,矛盾更加激化,而尚未起訴的80多家經銷商也會通過同樣的訴訟方式來維權。

權衡再三,歡喜嶺法庭並沒有立即立案,而是從服務轄區經濟大局出發,先後16次通過微信、視頻、電話等方式做11家經銷商思想工作,給他們分析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必然後果。最後,歡喜嶺法庭以“放水養魚”的方式促進雙方達成和解,11家經銷商同意放棄財產保全,讓被告企業儘快復工復產。審判質效提升了,當事人的訴累減輕了,遼河油田礦區的和諧與穩定也得到了維護和促進。

3月16日,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的9名法官刷新全省法院系統單日“雲審”最高記錄——對鞍山某置業有限公司與38戶業主相鄰採光、通風糾紛集中進行“雲審”。兩天後,38起案件集中宣判,及時維護了38戶業主的合法權益。涉當事人眾多的系列民生案件的圓滿審結,再次刷新了鞍山地區法院司法為民“雲速度”。

隨著人民群眾對互聯網司法需求的與日俱增,全省法院“硬核”操作齊上陣: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雲上”審判委員會,探索創新載體,推進互聯網訴訟服務;遼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協同遼陽市太子河區人民法院通過互聯網遠程視頻的方式,順利完成一起民事案件司法評估的搖號工作;大石橋市人民法院推出司法拍賣物通過“VR全景”模式進行展示,以全流程網上流轉保障司法拍賣工作的正常運行;本溪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局通過網絡查控系統、移動執行APP等實現互聯網辦案……全省法院立足審判職能,通過使用互聯網公平公正、及時高效處理大量案件。

從2月17日至3月底,全省法院審核通過當事人申請立案5130件,網上繳費4999件,開展“雲審”3566次,達成調解1039件。

主管信息化建設的省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許明表示,在這次戰“疫”大考中,全省法院互聯網訴訟服務信息化體系不斷轉型升級,讓更多的當事人體驗到了在線訴訟瞬時互聯、多元開放、高效解紛的突出優勢。“庭審模式從‘面對面’到‘屏對屏’,這是我們遼寧法院人在特殊時期所作的積極嘗試,更加開放延展的現代互聯網司法理念正在孕育成型,時代在變、技術在變,不變的是我們遼寧法院人把司法服務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的初心。”許明表示。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訪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許明

“智慧法院”建設,對於助力人民法院改革、讓司法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有重大意義。

急難關頭,更顯本色。

2月17日,“遼寧法院互聯網庭審雲平臺”正式上線,我省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三級法院全部實現互聯網庭審服務的省份,而這,僅用了11天的時間。“指尖”立案,“雲上”庭審,作為“互聯網+審判”的成功實踐,也意味著全省法院在探索創新司法運行機制上又邁出堅實一步。

疫情肆虐的日子裡,全省法院讓人民群眾在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同時,也感受到司法的便捷高效和所有遼寧法院人的初心和真誠。

遼寧法制報:僅用11天就實現全國唯一全省三級法院全部實現互聯網庭審服務的省份是如何做到的?

許明:“遼寧法院互聯網庭審雲平臺”在全省128家法院上線,不是應急性建設,更不是突發性工作,而是得益於2019年以來遼寧“智慧法院”建設(“一化兩中心”建設)解決了128個法院分散建設投資多、週期長、基礎設施不共享的問題。

我們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省政府數據中心建成了全省法院公有云、專有云和大帶寬專網,使遼寧法院信息化基礎設施整體跨入全國法院前列,為“雲審”平臺快速建設、快速上線、快速應用、平穩運行提供了重要基礎設施支撐。

遼寧法制報:全省“智慧法院”建設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許明:“智慧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2016年提出的,並於同年納入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它的具體含義就是“依託現代人工智能,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堅持司法規律、體制改革與技術變革相融合,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司法審判、訴訟服務和司法管理,實現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工作模式”。

2018年7月,周強到遼寧法院調研的同時提出了工作要求,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求發圍繞如何加強地方法院特色工作,為遼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有力司法保障這一主題,提出了全省法院在“2020年整體工作要高於全國法院平均水平,力爭進入全國法院第一方陣”的奮鬥目標。

這是我省法院“智慧法院”建設的大背景。

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把“智慧法院”建設作為促進遼寧法院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並以此作為提升案件質效、破解“案多人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作為踐行司法為民宗旨的有效措施,作為遼寧法院事業創新發展的著力點、撬動點,作為進入“全國法院第一方陣”的標誌性工作。

遼寧法制報:目前,我省“智慧法院”建設的現狀怎麼樣?下一步還將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

許明:省法院確定了全省三級法院統一領導、統一謀劃、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保障的建設思路,初步形成了以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政務、智慧雲網、智慧運維“七大平臺”為核心的全省法院信息化體系。目前已建成46個系統,今年再建設48個系統。

截至2019年10月,以電子卷宗隨案生成與深度應用為核心的“智慧審判”新模式在全省落地,卷宗覆蓋率和檔案合併可用率分別排在全國法院第2位和第5位,都上升了20多名;全省128家法院應用雲櫃互聯繫統實現了紙質材料信息化管理;訴訟服務信息化體系基本形成,其中遼寧移動微法院及跨域立案模塊的應用成效最為顯著,無論是網上立案還是跨域立案,各項指標均處於全國前列;智慧執行應用體系初步形成,實現與最高法院財產查控、失信發佈、限制高消費等系統的無縫對接,建設了全省統一的執行款管理系統,實現執行款“一案一賬號”管理模式。目前已完成中國銀行等13家銀行的聯調工作,全省124家法院具備上線運行條件,其中9家法院已正式上線。

今年是深化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攻堅之年,我們將牢牢把握信息化建設歷史機遇,按照信息化工作進入全國法院第一方陣的衡量標準,保持勢頭、抓住重點、統籌協調,推進“智慧法院”融合智能發展。持續抓好電子卷宗隨案生成和深度應用,提升集中掃描、數據加工、類案推送、文書自動生成自動蓋章、一鍵歸檔的水平;提高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案件信息自動回填、要素式智能審判、裁判偏離度預警等人工智能平臺能力和水平;完善豐富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平臺建設,挖掘司法大數據價值,為決策提供科學參考;探索構建5G“智慧法院”場景,依託5G技術,使音視頻等內容可以作為電子卷宗的一部分呈現,促使案件還原過程更加直觀、真實,同時提高互聯網庭審效果;推動訴訟服務線上線下功能互補、有機結合,協同推進訴訟服務大廳、遼寧訴訟服務網、移動端訴訟服務平臺、12368熱線建設,實現一站通辦、一網通辦、一號通辦。

評論:擦亮遼寧“智慧法院”新名片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檢驗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塊試金石。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在這場大考中,全省128家法院以集體“雲審”的硬核表現,為疫情防控提供強有力的法治支撐,確保了在特殊時期審判“不掉線”、公平“不打烊”。

這張亮眼的“成績單”,只是全省法院以信息化為重點加快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全省法院已初步建成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政務、智慧運維、智慧雲網“七大”基礎性應用平臺,信息化基礎設施整體水平跨入全國法院先進行列。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從世紀之交完成計算機局域網絡建設,成為全國首批8家基本實現審判全流程管理信息化的高級法院之一,到2018年省高級人民法院新一屆領導班子聚焦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設短板,著手繪製“智慧法院”藍圖;從2019年“一化兩中心”建設開足馬力,依託信息化新科技,全線打造訴訟服務和執行指揮系統升級版,到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11天搭建起“遼寧法院互聯網庭審雲平臺”……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的整體提升,在發展的座標上,每一個時間節點都留下了遼寧加快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的奮鬥足跡。

以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為目標,加快推進“智慧法院”建設,從短期效應來看,能夠加快審執速度、增強司法亮度、傳遞司法溫度,為人民群眾和司法工作者提供“雙向便捷”;從長遠和本質看,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維護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的題中之義。

此次疫情大考,深度檢驗了我省“智慧法院”建設成果,推動了現代科技與我省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智慧法院”的時代已經到來,司法為民、司法利民、司法暖民、司法便民的夙願也早已構築。這是一場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自我革命,這是一條行穩致遠、永不停歇的進取之路。

目標已定,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