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近日,由前美國總統奧巴馬伕婦投資並參與制作的《美國工廠》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引發人們熱議。

該紀錄片講的是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國投資建廠,幫忙當地失業的產業工人再就業的故事。影片以此為背景,講訴了中美方文化差異和矛盾,從摩擦到磨合,為這個人口只有6千多人的俄亥俄州代頓市提供了2千多人的就業崗位,給這座原本毫無朝氣,退化的工業城市注入一絲活力和朝氣。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乍一看,該紀錄片好像是在為曹德旺和他的福耀集團作宣傳,可實際上,曹德旺沒有參與本片的製作,只是讓他們拍他們想拍的電影,該紀錄片的兩位導演都是美國本土人士,參與討論和交流的也只有奧巴馬伕婦。

從美國當今的環境來看,先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把中國企業華為公司列為實體名單,導致華為不得不關閉美國的大部分工廠,從而導致大批工人失業,而後又對中國提出增加25%的出口關稅。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奧巴馬錶示,希望通過《美國工廠》這樣一部紀錄片,能讓人們走出自己的世界,去體驗和理解別人的生活。

然而,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集團,從改革開放初期發展到今天,已經以7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玻璃供應商,還成功挺進國際汽車玻璃配套市場,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供應商。

他已經不需要宣傳,他需要做的,就是讓外國意識到中國正在一個強大的國家身份,在世界國家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

而曹德旺與他的玻璃王國,也在一路走來不斷壯大。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1

童年的艱辛

2009年5月,在摩納哥大劇院,獲得“安永全球企業大獎”的曹德旺站在臺上有點緊張,在聚光燈和掌聲的擁促下,他還來不及有任何思想準備。

“安永全球企業大獎”有著“企業界的奧斯卡獎”的榮耀,是由全球評委嚴格篩選出來,旨在獎勵推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企業家,而曹德旺,也是首位獲得殊榮的華人企業家。

他定了定神,語帶哽咽,用中文說道:

太出乎意料,可能我此刻的話語都難以表達我現在的心情,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代表福耀所有的成員,向來自全球的評委和企業家表示最衷心的謝意。這是全體福耀人的榮譽,也是全中國人的榮譽。

他也許還不知道,在往後的幾年,他將為遙遠的美國代頓市帶動了多少就業機會。他也許也不知道,自己從小的經歷,竟然也讓他在小小的年紀裡就看透世態炎涼和擔當著民族使命感。從有到無,從福耀集團的壯大,到走出國門。

這一切,都跟他的經歷分不開。

1946年曹德旺出生在上海,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的出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欣喜。甚至在出生後都還沒來得及取名字,一直被大家叫“小印度”,至於為什麼要叫小印度,母親告訴過他,在當時的上海租界,巡捕多為印度人,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小孩打扮成巡捕的模樣,著巡捕裝,對於這樣的小孩,人們就叫他“小印度”,也就是小巡捕的意思。

直到9歲要讀書時,家裡的長輩才給他取名“德旺”,寓意為“聰明又有德,必然興旺”

果然長輩取名字,都是有講究。

曹德旺家中兄弟姐妹一共6人,在曹德旺出生後第二年,由於政權風雨飄搖,上海很多人都舉家搬遷,有的去美國,有的去香港,有的去臺灣,而曹德旺一家,則舉家搬遷福建老家福清高山。

少年時的曹德旺由於家境貧窮,常常要忍受飢餓,經常一天只吃兩餐,而兩餐也只是一些湯湯水水,難頂飢餓,所以時常餓得難受。母親看著眼裡疼在心裡,也只能把家裡小孩叫出來集中在院中,坐著小板凳,圍成一圈,吹口琴,唱歌,玩遊戲。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緩解孩子的飢餓。

可,這有何用?

生活的艱辛讓母親常常在半夜裡獨自流淚,父親遠在上海賺錢,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又不能保證每個月都能把錢寄回家,於是母親常常教育他們:

千萬別告訴別人我們家只吃兩餐,讓人知道了,會看不起我們。記住,出門要抬起頭微笑,不要說肚子餓,要有志氣,有骨氣!窮不可怕,最怕就是沒志氣!

9歲才上學的曹德旺,14歲就被迫輟學,在街口賣過香絲,販過水果,拉過班車,修過自行車,經過長年累月一日兩餐食不果腹,也在歧視的白眼中艱難謀生,母親深夜的淚水,和生活的艱辛,讓他在早早就體會到人生間的冷暖炎涼,嚐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也能體會到揹著書包的同齡人不屑,他在意,但他不自卑。

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肩上有他們難以企及的重擔,他堅信,勤勞的雙手有改變命運的力量,如同母親在他耳邊不停地教育:要擺脫貧窮,只有靠你的努力跟拼搏。

為了謀生,他種過白木耳,當過水庫工地炊事員,修理員,知青連農技員,還倒過果樹苗。奮鬥到30歲,一切可能生意都做過的曹德旺,成了誰也算計不過的“人精”。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皇天不負有心人

經過晝夜的奔忙,巨大的付出,終於在1975年的時候,為自己積累了5萬元的“巨資”。

在第二年,他開始在家鄉的異形玻璃廠當採購員,工作就是為這家鄉鎮企業推銷人稱“大陸貨”的水錶玻璃。

自此,曹德旺終於迎來人生的轉折點。

2

福耀的發展

在高山異形玻璃廠當採購員的那幾年,不僅讓曹德旺走南闖北認識到了不同的人廣結人脈,更是為他日後公司的發展埋下了助力的鋪墊。

在幾年的時間裡,由於異形玻璃廠年年虧損,很快面臨倒閉。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這家年年虧損的鄉鎮小廠,而這,就是福耀集團的前身。

承包後的鄉鎮小廠在曹德旺精心的經營規劃和自己的努力下,出現了扭轉局勢,開始盈利。

水錶玻璃廠在曹德旺的運作下風生水起,他的事業也在逐步發展,在當時看來,幾十萬身價的曹德旺已經是非常成功了。

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此,他在意的不僅僅是錢。直到一次外出出差的經歷,讓他迫切地感受到,公司要進行轉型。

1984年,在南平出差的曹德旺被南平協作辦邀請,派了輛汽車接送曹德旺上武夷山遊玩。

曹德旺上了岸在景區旅遊紀念品市場買了根柺杖,因為家中母親的腳時不時浮腫,難以走路,故買了根柺杖回家。

臨上車時,把柺杖當扁桃,挑著東西。在上車時,司機吳鋒喊話了:“老曹,上車時小心點,車玻璃不要給我碰了,要是弄破了,你可賠不起”,曹德旺楞了一下,說“不會吧,不就是一塊玻璃,我就是做玻璃的,還賠不起?”

司機接著說,真的很貴,一塊要幾千塊錢呢。

在1984年,南方各地公路上跑著的很多車都是進口的,也有走私的。這些車,便宜的貴的都有,看是什麼牌子,可是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如果玻璃要是破了,換起來就很麻煩。

當時的汽車玻璃都是從日本進口,沒有國產,而且換的過程也很麻煩,價格也昂貴,等玻璃從日本寄過來,通常需要很長很久。所以那個時候能看到,不管是汽車,轎車,大巴,只要玻璃破了,就用報紙或者膠紙貼起來,這樣做美觀方面先不說,卻存在一個很大的安全隱患。

看到這一點,曹德旺很氣憤,這不是存心欺負人嘛,於是他跑到汽車修理店去轉了轉,發現的真相讓他大吃一驚:馬自達汽車,換一塊前檔玻璃,6000元,若急用,8000元。

受到刺激的曹德旺再也坐不住,於是回去公司開會,研討,把市面上的情況以及汽車玻璃的發展前景講給股東聽,講給鎮市領導聽。

於是在1985年,曹德旺把原先的水錶玻璃對準了中國的汽車市場,轉戰為汽車維修玻璃。

轉型後的汽車玻璃市場逐步打開,並在1987年,曹德旺聯合11位股東集資成立福耀玻璃公司,從芬蘭引進最先進的生產設備,並在全國各地招聘蒐羅人才。

至此,福耀公司的管理和制度,正在不斷完善。

同年,福耀公司終於研製出汽車專用玻璃,成本不到200元,售價2000元,雖然看起來還是很暴利,但還是比市場上的日本貨便宜很多。由於質量和價格的優勢,再加上本土化生產,日本在中國市場上的玻璃正在慢慢銷聲匿跡。

在1989年福耀集團的盈利高達2000萬元,以至於有人認為,當時的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鈔票。

如果實現轉型只是福耀公司發展的方向,那接下來轉向國際市場的福耀,則是以一個國際化的標準,讓福耀躋身國際舞臺。

90年代初,在國內市場的份額佔比接近飽和下,曹德旺與他的福耀集團開始把觸角往國外伸展。

轉戰國外的歷程並不是那麼順利,但期間發生了兩件比較重要事,卻讓福耀集團這個名字,蜚聲在外。

1996年,國際汽車玻璃企業法國聖戈班來福建尋投資,作為在當地一家名企業福耀首先被推薦接待,在接待會上,聖戈班並不看好福耀,於是提出了十幾個財務會記相關的問題刁難曹德旺,在會上的曹德旺面不改色,因為對於這些問題,他心中早已熟透於心,於是從容專業地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聖戈班很吃驚,沒想到還有這麼一位這麼懂玻璃的同行,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合資成立了萬達汽車玻璃有限公司。可惜好景不長,由於雙方的經營理念不同產生分歧,最終不得不中止合作,這次合作只維持了短短3年。

對於福耀來說,這3年的合作也收穫頗豐,在法國聖戈班的生產線上,從生產流程,設計思路,工藝路線,都讓曹德旺和他的福耀集團領略了國際水準的管理模式和理財理念。這一切,對於福耀集團走向國際市場,是有著非常大的助力。

第二件事就是福耀集團對美國反傾銷勝訴的案例。也是中國加入WTO以來第一個反傾銷勝訴的案例,福耀的勝利,不僅奠定了福耀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條約的尊嚴。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福耀集團的成長和發展,來自曹德旺的努力和對市場的精準把握。他帶領的福耀集團,如今已經遍佈全球各地,正在以一種勢不可擋的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前進,改變。以中國玻璃供應商第一,全球汽車玻璃供應商第二的姿態,屹立在汽車玻璃製造業的頂峰。

3

中美文化差異

2008年,美國鐵鏽地帶通用汽車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大量的藍領產業工人失去,生活陷入困境,而這個本來只有6千多人的城鎮,也在慢慢失去朝氣。

2015年福耀集團曹德旺收購了這家廢棄多年的代頓工廠,並在此開設福耀集團美國汽車浮法玻璃生產基地,承諾在當地招收兩千名本地員工。

美國當地政府非常歡迎福耀玻璃的到來,因為這一企業無異於雪中送炭,更是解決了當地幾千人的就業問題。

然而工廠試投產後,最大的問題很快就暴露出來。渴望工作的美國工人完全跟不上中國製造業的真實節奏。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對於福耀集團來說,這些美國工人的勞動力不達標,有些也已經上了年紀。為了讓他們開開眼界,福耀邀請美國的管理層到福建福耀總部去看看,在那裡,美國人驚奇地發現,中國工人在流水線前永不停歇,聽口號,服從管理。他們覺得不可思議,想把這套模式帶回去複製。

但是,有可能麼?

中美文化的差異本來就不同。中國人的上一輩,都是窮苦過來的,對於教導子女,都是你要努力要拼搏,靠自己雙手去擺脫貧窮,所以中國人幹活勤快,有效率,中國製造業的崛起,通常都是需要用自我犧牲的代價,來解決生存和安全需求。

中國人追求高效率,早已適應了高強度的工作節奏。

然而美國呢?美國失業的藍領曾經富足過,知道人該怎樣活著,最終的訴求落在各種安全保護和尊重。

美國人不肯因工作而放棄自我,中國人因工作可後置自我。

於是難免發生衝突。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中國製造30多年來崛起的背後,是無數農民無數日夜的血汗付出,他們的需求很簡單:賺錢養家,而這一份動力,他們願意吃苦,就是為了多賺一點錢。美國藍領則注重個人權利,個人意識也不是中國工人所能理解。

所幸的是,這場文化差異最終在各方面的努力下,雙方彌合分歧,並因全球化收益。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正如曹德旺所講的那樣,我們最關鍵的不在於賺多少錢,而是讓美國人改變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的看法。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4

曹德旺的人生

回望曹德旺的一生,他幼小時期家境貧寒,卻讓他早早看透了世態炎涼和做人的志氣。他改變命運的開始,不過是無數的付出和奔波。

他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心中向佛一心向善一有什麼事情他都會去山上拜佛求籤,只為了內心的一份清淨。他遇事從來不慌,卻總能在冷靜思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他熱愛慈善事業,到如今,他已經為慈善捐了80多億元,他幫助過無數人,心中有佛,知道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儘自己所能給予幫助。

他是睿智也有民族擔當的民營企業家,他不過燈紅酒綠的生活,也不喜歡活躍在鎂光燈下的聚會,他這一生,沒有送過一份禮,也沒有收過一份禮或者金錢,他的精神財富,卻是我們當代人值得學習的。

如同他在一檔採訪中說到,企業家必須有這樣的境界和胸懷,社會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人民會因為有你而富足,國家會因為有你而強大,這就是企業家做的事。

《美國工廠》:曹德旺和他的玻璃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