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前幾天,黃磊一家在機場引起了圍觀,多多的金髮更是上了熱搜。

照片中的多多,穿著利落的黑色T恤和簡單的牛仔褲,搭配小禮帽和墨鏡。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看得出,13歲的她已經對時尚很有自己的見解,出落得更加亭亭玉立。

不料,新聞底下的評論區,卻出現了許多罵她的字眼:

“小小年紀就染髮,像什麼樣子?”

“才13歲就這樣打扮,像初中時候那些混混。”

“好俗氣,野模氣質,孩子被爹媽毀了,已經自然做作了。”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其實,據說多多的頭髮是之前染髮褪色後的效果,並非故意染成這樣。

而且,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就因為喜歡打扮而被群起而攻之,是否太過了?

多多也並未因為愛打扮而變成壞孩子,反而成長得十分出色:

8歲能翻譯英文小說,12歲自己設計衣服、出演話劇,13歲獲得5個樂器類國際一等獎......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美都有自己的見解,黃磊也尊重孩子勇於自我表達。

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像多多一樣,有著開明的父母。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太多孩子,一直是接受著這樣的教育長大的:

“學生就應該專心讀書,小小年紀打扮給誰看?”“學什麼音樂、美術,長大能幹嗎?必須給我選好找工作的專業。”“去什麼博物館?有那閒錢不如給你弟弟多買點肉吃。”

缺乏審美力的人,總喜歡打壓別人愛美的天性。

還想把這樣的觀念,傳遞給下一代,使下一代變成徹頭徹尾的“美盲”。

殊不知,毀掉一個孩子,只要打壓他的愛美天性,忽視美學教育就夠了。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前段時間,貴州一中學老師,在校門口給女生卸妝的視頻火了。

一群女生提著行李排隊入校,一位男老師手提一桶水堵在門口。

他粗暴地將抹布呼在女生臉上,抹完往水桶裡一投,又抓下一個。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桶裡的水,已經汙濁不堪,男老師卻毫不在意,邊擦邊說:

“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

抹布和水那麼髒,如果有學生患有皮膚病、結膜炎等,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而且,一群女生如同犯人般站在校門口,被粗暴地抹臉,還被拍下最醜最狼狽的樣子。

這不是當眾羞辱是什麼。

據說,這個學校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兒童。

缺乏父母的陪伴、教育,她們更渴望通過讓自己變美,尋求同伴的認可。

然而,一塊抹布,一桶水,把她們愛美的天性、敏感脆弱的自尊打擊得蕩然無存。

多少學校,總是要求學生們醜得整整齊齊,過分糾結著學生的頭髮長度、衣著打扮。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肥肥垮垮的校服和超短的頭髮,用來壓制孩子對個性的追求;

以愛美為恥、學生就該有學生樣的觀念,用來扭曲孩子對美的探索。

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培養出了越來越多的“美盲”。

吉林大學教授曾在畢業典禮上發表過這樣的演講:

“看看我們的校園裡,許多男同學穿著一條大短褲,露著帶毛的雙腿,穿著一雙拖鞋,身披莊嚴的畢業禮服滿校園逛。你們覺得美嗎?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相對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

不禁讓人臉紅反思。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低美感社會。

這是街邊的一家Ins風麻辣燙小店,從門口到店內,無不粉紅一片。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想要模仿國外的Ins要素,卻土味得令人迷惑不已。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這是當代青年過年回家時,看見自己的房間被父母裝飾成了農家樂。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大紅大綠的配色,窗戶上的彩燈,讓人恍惚中以為來到了蹦迪廳。

這是城市裡最常見的招牌,簡單粗暴的設計醜得整整齊齊。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高飽和度與低美感的強行統一,令人受到了視覺上的強烈震撼。

這是在家族微信群裡經常能看到的H5頁面。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80年代風格的配圖,兩句毫無邏輯可言的雞湯寄語,還有魔性十足的配樂,令人尷尬不已。

這是某地幼兒園的外觀造型設計,設計師也許很有自己的想法。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不乖的小孩子就送到這個幼兒園裡,保準被嚇得哇哇大哭。

這是國內短視頻裡爆火的睫毛膏,塗了就能讓睫毛長出天際。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且不說效果如何,這畫面實在太過獵奇,真的覺得美嗎?

主持人竇文濤曾在節目中談到,自己有一位來自美國的藝術史研究家朋友。

這位朋友自海南遊歷到北京後,所發出的感慨是:我們進入了一個惡俗的時代。

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荒誕才能出名,獵奇點擊量最高。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對於審美教育的缺失,想要通過後天的彌補,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這些需要沉浸在美的環境裡,日積月累的薰陶,才會逐見成效。

這就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網上有一位攝影師Takeshi,“偷拍”自己妻子和女兒的照片,引起了網友的瘋狂轉發。

春天,讓孩子穿著小裙子,在櫻花樹下散步;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夏天,帶孩子海邊玩耍,讓她的小腳丫踩在沙子上;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秋天,讓孩子去撿楓葉,用手去觸摸四季的變化;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冬天,帶她打雪仗,盪鞦韆,逗得她在雪地裡咯咯大笑。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生活需要點儀式感,讓孩子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這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

教孩子用不同的食材自己動手做簡單的一餐,親自感受食物的美好;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認識不同的花草樹木,觀察它們的形狀,識別它們的特徵;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當孩子偷偷用你的口紅,穿你的高跟鞋,不要急著打罵,那是她的愛美意識在逐漸萌芽。

令人心寒的低美感社會:審醜成為流行,土味變成文化

看過這樣一段話:

用故事喂大的孩子,自然通達人性;

用詩詞喂大的孩子,自然擁有格局;

用音樂喂大的孩子,自然通巧靈性;

用繪畫喂大的孩子,自然富有創造力;

用舞蹈喂大的孩子,自然肢體協調、團隊合作能力強......

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而父母則是孩子在審美上的啟蒙老師。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生活無趣枯燥,正是因為缺乏了恰當的審美能力。

正如余光中所說:“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願我們,能夠守護那珍貴的愛美之心,不粗暴地剝奪他人愛美的權利。

珍惜生命中的小美好,才能將每天過得更有詩意。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