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人們常說,作家的人生態度反映在他筆下的人物,這往往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以及表達主題的需要,但也有一些作家,他們的人生態度與筆下人物恰恰相反。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加繆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他的作品常被評價“充滿了辛酸、悲觀的消極色彩”,而他本人卻是一個倡導與世界不分離,熱愛生活並尋求希望的作家。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他曾在他的筆記中記下過這樣的自省:

“我過於敏感,感情太容易一發不可收,需要學會剋制。我相信我能控制,能用嘲諷、冷漠來掩飾。我應該改變調子。”

而這一點,在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身上顯得尤為突出。

《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可謂是迎合了當下的“佛系文化”,看破紅塵、得過且過,對大部分事物都持著局外人般無所謂的態度,而對於加繆本人來說,他始終推崇“抗爭哲學”,他一直都在尋求著希望。

這兩人在親情、友情以及生活觀上,會產生怎樣的博弈火花呢?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在《局外人》這本書中,默爾索接到了養老院的電報,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於是,他趕去參加母親葬禮。

在葬禮上,默爾索不想看母親最後一眼,也沒流一滴眼淚。在其他人看來,他表現得無動於衷。走出門外時,默爾索的內心獨白是這樣的:“要是沒有媽媽這件事,能去散散步該有多麼愉快。”

第二天,默爾索便去游泳,還和女友一起看了喜劇電影,發生了關係。

默爾索在親情上,表現淡然,儼然像一個局外人。

他真的不愛他的母親嗎?不,他承認愛他的母親,但不親近。他也曾設想過親人離開的情景,發現人始終逃不開生老病死的輪迴,無法挽留,無力改變。

他的母親是怎樣的呢?常常沉默寡言不說話,默爾索不期望從媽媽那裡得到什麼,無論是關愛或是照顧。像個局外人一樣佛系對待,或許是默爾索所認為的對待親情的最好方式。

而對於作者加繆來說,他與母親也不親近。在加繆很小的時候,母親因為父親在戰場犧牲,精神受到刺激,導致口頭表達力受到損害,說話困難,常常沉默寡言。

據加繆的哥哥所說,有次母親去看望患結核病的加繆時,母親想找話題聊卻又聊不出什麼,導致彼此分擔著難以言說的“無動於衷”。在加繆早期的作品中,他似乎也在指責母親將他當作“局外人”。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加繆並沒有把自己當成親情上的“局外人”,他在自己的手記中這樣寫道:“任何事業都不能使我在情感上遠離自己的母親,即使她還是保持著那種樸素的無知狀態。”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成年之後,加繆也會經常回到他與母親、外婆共同生活的屋子,有時是去看望老人,有時則是把那兒當作臨時避風港。

每個人的親情總是不盡相同,親近強求不了,但卻又很難做到對親情視若無睹、無動於衷。

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中,我們最先與親情掛鉤,因為親情始於胚胎髮育便形成了關係紐帶。我們內心有時渴望得到家人的關心與支持,又往往很難邁出心裡的那道坎兒。既然如此,那就先把自己當成一個局內人吧,至少我們的心裡有個家。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說到友情,不知道你有幾個知心朋友?你對友情作何選擇?你對待友情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在加繆筆下,默爾索是孤單的,他對友情的態度持隨意態度。

名聲不好的鄰居想讓他幫忙寫信教訓情人,默爾索答應了。信寫好後,鄰居很高興地說現在默爾索是他真正的朋友了。此時,默爾索的內心獨白是:對於我來說,做還是不做他的朋友,都行。

默爾索對友情表現很漠然,或許是因為早已清醒意識到大部分友情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礎上,所以已經對友情不抱任何希望了。在我看來,他更像一個似乎有朋友,卻又似乎沒朋友的人。

加繆不同,“朋友”這個詞,始終伴隨著加繆的生活。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他會和那些忠於他的朋友建立隊友劇團,他會和朋友萊諾一起在貝勒古廣場上的鴿子和孩子們中間隨意漫遊,他也會把在街頭巷尾中聽來的有滋有味的話學給朋友聽。他的生活也因此多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他對朋友蓬塞說:“我需要和你們在一起時的那種同志式的熱烈氣氛。”他不想遠離朋友,在陌生人的氛圍中生活。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朋友,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或許你也會被朋友傷過,多了一些失望,多了一些防備。

在一個陌生人的世界裡,我們難免會孤單。我們都清楚,我們往往很難把握友情,但是,你的朋友圈權限仍舊在你手中,你可以選擇把好的友情經營得如火如荼,把可以把壞的友情一掃而淨。

做掌控自己友情的局內人,而不是局外人,會更好。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在工作上,我們也常常變成了加繆筆下的默爾索。

默爾索的老闆想派默爾索去巴黎工作,那兒將設一個新的辦事處。

這對默爾索來說,的確是個美差。不僅可以住在巴黎,還可以趁機體會一下巴黎的風土風情。默爾索卻覺得此事可有可無。

老闆緊接著問他是否不大願意改變生活。他平靜地說:“人們永遠也無法改變生活,什麼樣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這裡的生活並不使我厭煩。”

曾經,他也像期待過上想要的生活,可是,現實卻背道而馳。現在,他已不再抱有希望了,既然沒法改變,那就一切隨緣,生活這麼過似乎也不關痛癢。他的失望如今已變成了絕望。

而對於加繆來說,失望可以成為發展的動力,他在他的手記中寫著:對於尋找發展的人來說,一切都是發展的機遇。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1937年,由於政治失意,24歲的加繆不得離開阿爾及利亞,前往巴黎。縱使經濟蕭條,他也得找到份工作。在朋友幫助下,他終於找到了一份氣象學院的工作,一份與文學無關、甚至有些乏味的工作。

加繆熱情而有效地完成了一項項任務,還得到了上司的誇獎。與此同時,他也變得越注重氣象變化。

後來,氣象元素總是很自然地出現在加繆的作品中,他的作品也因此變得更出色、更別具一格。

默爾索與加謬在工作上的不同態度,造就了他們在工作上的不同收穫。默爾索用“怎樣都行”的態度代替失望,加繆卻用“尋找發展”的熱情重燃起了希望。

在工作上,我們也時常會產生無力感,提了建議老闆卻覺得無關緊要,不喜歡這份工作卻又無法辭職,自己熬夜寫出來的方案卻被別人3秒否決掉……

想像默爾索一樣置身事外很容易,但是,生活總得有點活得更有真實感一點,更富有激情,不是嗎?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論諾貝爾獎得主加繆與筆下人物之間的博弈——《局外人》態度

小時候,如果得不到一件玩具,我們會哭會鬧。長大後,如果我們得不到一件東西,我們不會再再哭鬧了,我們會選擇做無聲的反抗,“好吧”、“怎樣都行”、“你說了算”,就像默爾索一樣,對親情、友情、生活都失望透頂,也清楚自己無力改變,索性採取隨緣的態度,佛系對待,讓自己放下。

這種態度,確實能讓自己舒心,但是,當失望積多了,很有可能會形成累積效應,久而久之,從你的口中可能會蹦出越來越多的“反正都無所謂了”,“隨便吧”,你對生活越來越倦怠,熱情也一點一點地消散。

說到底,還是因為你在乎,你需要,所以你才會產生這種失落感、惆悵感。

那怎麼辦呢?

阿爾貝·加繆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與世界不分離,把生命置於陽光之中,一生就不會一事無成。無論處在何種境地,遇到何種不幸與失望,我的所有努力便是重新去尋找接觸。”

也就是說,尋找接觸,成為一個局內人,和大家一起玩,這便是答案。

就像玩遊戲一樣,只有當你參與到裡面時,才是真正在玩這盤遊戲,不然光看著,你是很難體驗到遊戲的緊張與興奮的。

把自己當成一個局內人,參與到家庭、朋友圈、生活圈,你會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原來生活還有另一種玩法”!


作者簡介:冰guo,90後,願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帶給大家更客觀的認識,歡迎轉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