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與人分享就是自私、小氣?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大人冤枉?

孩子不願與人分享就是自私、小氣?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大人冤枉?

叮噹派,專注兒童語文學習的趣味精讀導師與時間管理教練;持續推送教育熱點、時間管理技巧、好習慣養成方法等豐富內容,與您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與進步!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叮噹派好習慣在知乎上看到過很多爸爸媽媽提問,“孩子不願分享怎麼辦?”“孩子非常自私,不願分享,正不正常?”……

孩子不願與人分享就是自私、小氣?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大人冤枉?

孩子不願與人分享就是自私、小氣?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大人冤枉?

對於家長來講,孩子的不合作行為,真的有點小題大做了,“不就是吃你點薯片嗎?咋這麼自私?”“我們家就沒人這麼小氣,就這個小寶心眼小的很,還是個男孩,以後可咋辦!”

其實,我們很多家長真的誤會孩子了!

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原因

孩子1~2歲時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了,到

2~3歲是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孩子們開始別“你”、“我”、“他”,認識到“這是我的玩具”“我的零食”,並對自己的物品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這就是進入了“物權敏感期”。

孩子不願與人分享就是自私、小氣?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大人冤枉?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會傷害孩子的內心(圖片來源:搜狐網)

“別碰我的東西”,不是自私,而是孩子在保護屬於自己的東西。別說零食玩具了,很多孩子甚至認為媽媽是自己的,不允許爸爸碰,爸爸一旦拉媽媽的手,孩子就會氣沖沖的把爸爸的手掰開~

我們平時也聽到這樣的新聞:張三愛車被別人借走不還,李四奮鬥十年購買的房子被親戚佔有,王五辛辛苦苦獲得的專利被同事強制分享……聽著就心碎是不是?

孩子心愛的東西被大人強制分享給他人,更是讓小小的他們心碎。大家也就理解為什麼孩子會不高興,會哭得撕心裂肺。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樣類比不合適,但在孩子眼裡,自己的玩具小火車,並不比大人的愛車遜色。

總是逼迫孩子分享,孩子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我覺得一切看似屬於我的,其實都不屬於我。父母送走了我的玩具,也送走了我守護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的勇氣。


孩子不願與人分享就是自私、小氣?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大人冤枉?


叮噹派好習慣來總結一下,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分享”行為?

第一,先來看這個東西到底是誰的?

第二,分享的行為,應該是物權人自發的行為。所以,如果是孩子的東西,其實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如果孩子說我不願意去分享,家長可以問問他為什麼不願意,然後尊重他。

分享這件事不是“要求”來的,家長在裡面的作用,其實是一個“促成者”。

我們家長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換位思考,並且讓她明白兩個人一起玩可能會更快樂,通過這些引導,來啟發孩子自願分享,而不是強制分享。

孩子不願與人分享就是自私、小氣?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大人冤枉?

和小夥伴一起玩就是一個很好的分享方式(圖片來源:新浪網)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試著詢問孩子“酸奶可以讓媽媽吃一口嗎?”“可以用一下你的小剪刀嗎?”

之後還可以嘗試讓孩子跟好朋友分享,只需讓他們在一起玩,出於溝通交流的需求,孩子會慢慢和其他小朋友交換物品,這時孩子的社會交往時期也就到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