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減少的第三年,樓市不必緊張

.01.

來了一組詭異的數據。

兩天前,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9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度數據:2153.6萬。

比上年末「又」少了0.6萬人。


.02.

這是官方數據連續下降的第三年。

這組數據,遠比傳遞出「減少」的信息重要。它的正確解讀方式是

“北京人口真的不再增長了。”

一座依靠著人口聚集而崛起的超級城市,突然就不再增長了。

人口負擔得到緩釋,這本身是一個好消息,但很容易被輿論誤解,認為這座城市少了很多接盤俠。

這會讓樓市緊張。


.03.

人口下降,是一個「必然正確」的趨勢。

從“疏解”開始,當這個新動詞,突然闖入北京市民日常生活以後,常住人口的數字,連降三年了。

城市向前發展的過程裡,城市資源會變越來越緊缺,同時出現了太多「管道」,需要疏解。

西直門立交橋上的車隊,斷流的永定河與地下水位的紅色警告,都在引導這座城市,主動擁抱疏解。

因此人口下降,是北京走向進階的康莊大道。


.04.

唯一擔心的是,這座城市裡的有產者,和想要變成有產者的人們。

「長期看人口」。

按照這句城市愛好者們的五字箴言,當我們奔著人口增長帶來的紅利,將肉身,時間和資產,傾盡全部投給北京的一套房子,卻忽然發現紅利可能會消失。

這的確讓人感到害怕。


.05.

當人口不再增長,北京會怎麼樣?樓市會怎麼樣?

這樣的假設,如果成立,樓市並不用擔心,最絕望的,會是城市規劃專業的大學生們。

他們熬了幾個大夜,湊成一篇篇《人口增長與“大城市病”診治—以北京為例》的畢業論文。

寫到最後,才發現北京的大城市病,成了假命題。


.06.

北京的「大城市病」,並不是病。

如果以人口作為標尺,來評判大城市與否,我會給你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

超過1000萬的大城市有哪些?

除了你熟知的北上廣深,再加上新一二線天津、成都、重慶、武漢以外,還有四個讓你感到詫異的新面孔:

石家莊、保定、臨沂、南陽。

這份名單放在一起,實在太突兀了。但你要知道,這份名單裡,很多城市的人口來自天量的自然增長,靠的是在地居民不斷的繁衍生殖。

而北京不一樣,北京吸引著「更優秀更有錢」的新晉居民。

經過疏解一役,我們都知道了:

原來,北京可以輕易控制自己的體重。


.07.

這三年,北京在瘦身。

但瘦掉的,是肥膘還是肌肉,這是一個自帶答案的命題。

畢竟只有強壯的「肌肉」們,才能在這座城市殘酷競爭裡,繼續活下去。

微博上有一個令人心酸的留言:

“常住人口那麼多,為何不再多我一個 。”


她說的只是常住人口,並不是戶籍人口。

北京人來又人往,物價和生活成本的逼迫下,這幾年裡,你能明顯感覺到成為常住人口的門檻提高了。

留下來的,都是強者。


.08.

北京的房價,貴嗎?

貴,太貴了,超過國民人均收入多少倍了都,貴到用稀缺性也無法說服群眾。

這麼貴的價格面前,你認為北京的房價還會漲麼?

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問法:五年後,你計劃住在北京幾環?這個問題的答案,從常住人口的增減裡肯定找不到答案。

好評與差評在一個月前,研讀了北京最新的城市總規,裡面有一份答案。


.09.

總規這麼寫:

預計在2035年,北京好幾個區的人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要提高到約 35 萬 元。


關於總規裡很多其他的信息量,我們會慢慢解讀。

這裡說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是經濟學範疇的概念。勞動生產率越高的人,它能創造的經濟越大。

而「35萬」這個數據,是國內其他所有城市無法比擬的。

這意味著,未來北京戶籍人口的生產力價值,是一條陡高的上坡路。

也就是說,站在上帝視角,按照總規劃的發展思路,這裡的居民,能夠支持的起北京的房價,甚至更高。

這意味著,人口在減少,但人口紅利並沒有消失,而是變多了。


.10.

正月初十,北京上過一次熱搜。

具體原因是交委官方公佈的一份疫情數據,記錄了北京春節的人口遷移情況:

離京人口1000多萬,200萬人口返京,未返京人數800萬。


800萬人,返京,疫情的擴散讓人焦慮,800萬人不返京,這座超級城市的未來,更讓人焦慮。

今天早高峰的西直門,又開始堵車了。

這座人口在減少的城市裡,樓市裡人口紅利的擁躉們,應該已經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