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流播京、津、冀從什麼時候開始?誰最早把秦聲雜劇帶入北京?

秦腔流播京津冀,始於金元。人們知道,標誌著我國戲曲黃金時代的元人雜劇,長期是以大都(即今北京)為中心的。但,早在十三世紀初期,京兆長安勾欄的秦聲雜劇世家紅字李二,就曾把秦聲雜劇帶入大都,並與當時著名的雜劇藝人劉耍和的女兒結婚。紅字李二在長安,是以演綠林雜劇出名的,一度唱紅長安勾欄,人稱紅字李二。他和當時另一著名作家馬致遠是好朋友。馬致遠曾於元初來陝西訪他,二人遍遊三輔勝地名山大川、古剎仙境,併合作雜劇《任風子》和《開壇闡教黃染夢》。除此,他本人還作有秦聲雜劇《病楊雄》、《板踏兒黑旋風》和《折擔兒武松打虎》。

秦腔流播京、津、冀從什麼時候開始?誰最早把秦聲雜劇帶入北京?

秦腔劇照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十分重視戲曲,“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明李開先《張小山小令後序》)燕王朱棣的老師,就是明中葉著名戲劇家康海的高祖康汝楫,曾為燕王管理戲曲。永樂遷都於北京後,秦地民間戲班子,隨陝西在京師做官的人,經常出入京師。明官中教坊的主管人長期是陝西人,如宦官劉瑾在掌權前就充當教坊總管幾十年(見《陝西省通志·劉瑾傳》)。官中藝人也多為喜秦聲的陝西藝人,演出節目也術例外。陝西三原人毛亞《明官詞》所反映的正是這一事實。明末,隨著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這些“酷嗜西調(按即秦腔)”的起義軍領袖,又把秦腔作為軍樂,傳遍大江南北。

秦腔流播京、津、冀從什麼時候開始?誰最早把秦聲雜劇帶入北京?

《陝西省通志》

從陸次雲的《圓圓曲》可以知道李自成於一六四四年推翻朱明王朝後,把秦腔再次帶入北京。為了慶賀這一偉大勝利,曾演出多日。此後,康熙年間“秦優新聲”又到達北京,併為“京師所好”。李聲振寫於康熙三十五年到四十五年(1696-1706)的《百戲竹枝詞》,多次提到這個時期秦腔在北京演出的盛況。如《打盞兒》中說:“新聲一串玲瓏墜,磁器雙敲玉筋頭。西調何須誇擊甕,傾杯序裡即伊州。”這裡說的“新聲”即張漱石所說“秦優新聲”,也就是李自成帶入北京的“西調”。在《秦腔》中寫道:耳熟歌呼土語真,那須擊缶說先秦?烏烏若聽函關曙,認是雞鳴抱榛人。

秦腔流播京、津、冀從什麼時候開始?誰最早把秦聲雜劇帶入北京?

《圓圓曲》

在自注中說:“秦腔,俗名梆子腔,以其擊木若析形者節歌也。聲嗚鳴然,猶其土音乎?”從他的記述,我們還可以看到秦腔在北京演出的年深日久,逐步形成不同風格的流派。如注重文辭的昆梆派,又叫“亂彈腔”,以樂器月琴見長的“月琴曲”派和繼承唐寬裳羽衣曲傳統的“霓裳派”,即“西調”。演出的班社很多,所以當地人叫“山陝班”。這個時期,雖然秦腔還被關在京城四門之外,不準在城內演出;但卻默默地以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別是它自己“耳熱歌呼土語真”的強烈的生活氣息,影響著北京的劇壇。當然,那操縱京師經濟命脈的山陝人所辦的錢莊,無疑是它極為有利的群眾基礎,它擁有自己的基本觀眾。

秦腔流播京、津、冀從什麼時候開始?誰最早把秦聲雜劇帶入北京?

《圓圓曲》

十八世紀中葉,秦腔表演藝術大師魏長生三次帶秦腔入京。他以自己精湛超絕的表演藝術,一度鬨動整個京師。致“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一時觀者如堵”,“六大班頓為之減色”,或無人過問,或至散去。他的演出“聲容真切”,描慕入微,“如火如茶,目不暇給,風氣一新”(小鐵笛道人《日下觀花記》自序)。人稱“今日梨園稱獨步,應將佳話續《虞初》”(吳太初《燕蘭小譜》卷五)。從《燕蘭小譜》、《日下看花記》、《長安看花記》、《聽春新詠》、《嘯亭雜錄》、《辛王類甲錄》、《燕臺鴻爪集》、《夢華瑣簿》、《都門竹枝詞》、《都門紀勝》、《百戲竹枝詞》和《燕京歲附錄》等書的記載看,魏長生和他的同伴陳銀官、申祥麟、劉朗玉、王湘雲等演出的秦腔,曾奪得劇壇盟主的地位。

秦腔流播京、津、冀從什麼時候開始?誰最早把秦聲雜劇帶入北京?

《燕蘭小譜》

從此以秦腔為代表的花部地方戲,鬥倒了雅部,為中國戲曲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中國民間戲曲的發展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生動的局面。嘉慶以後,魏長生儘管離開了北京,但從此秦腔卻在北京紮下了根,陸續出現了一些專門演唱秦腔的班子:西部,與朝廷的徽班形成對峙局面。同光時的瑞勝和、慶勝和、義勝和、寶慶和等班,都是專演秦腔的。山陝秦腔藝人經常往來京師,有的被召入昇平署作供奉演出。出現了眾多的秦腔著名藝人。從而又在長期的秦腔和微調同臺演出的情況下(當時叫“兩下鍋”),逐步孕育了京戲,繁衍出以當地方音演唱的河北梆子(當時叫秦腔)。京劇音樂唱腔中的“西皮”,就是吸收了秦腔唱腔中成套的東西形成的。

秦腔流播京、津、冀從什麼時候開始?誰最早把秦聲雜劇帶入北京?

秦腔劇照

它的演出劇目大多源於秦腔傳統劇目,如《打漁殺家》是由秦腔《慶頂珠》移植過去的;《秦香蓮》則是由秦腔《香聯串》(又名《側美案》)改編而成。在鼓板音樂與舞蹈表演動作巧妙結合上,則全部沿用秦腔程式。至於化妝、臉譜等,更源於秦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