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有這"4種行為"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慣,造成後果將悔之晚矣

在社會中,我們常常看到某少年,因和家長吵架,輕生的現象。而且並不少數,這和父母的教育有著很大的聯繫,小時候慣著孩子,長大了成為習慣,即使是孩子做錯了事,家長說一些傷人的話語,更加容易的刺激孩子,讓孩子做出一些逆反行為,嚴重的還會有自殺的舉動。

小時候有這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訪談中這樣說:孩子該管就管,小時候不管,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小時候有這

我們來舉個很明顯的例子:當孩子在心智不成熟前,和家裡鬧,最多的也就是摔東西,絕食,這個時候不去改正,等成熟了變成少年了,孩子已經有能力的去做一些行為,離家出走、欺凌同齡人,自殺等現象。尤其可見,對孩子該管的就得管,有些毛病長大後並不能改正,還會變本加厲。

小時候有這

經統計,有這“四種行為”千萬不能慣

一、不尊重長輩

現在大部分的父母家庭情況,父母都去上班,孩子只能由爺爺輩的去照顧孩子,問題就出現了,畢竟是隔代人,對孩子過於嬌慣,什麼事都依著孩子,長時間的慣養,漸漸的養成了孩子的一個驕縱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合自己心意的就去出手打人。

小時候有這

孩子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一定及時的去糾正,將這種壞習慣改掉,長大後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性格。

二、威脅父母,達到目的

經過父母的慣養後,大部分孩子都處於一個“叛逆期”,在3歲的時候,就會因為自己喜歡,向父母提出各種要求,父母一旦不答應,就開始大哭大鬧。這是一個變相的威脅父母,不給孩子想要的就一直鬧下去,通常父母們會看不下去,答應孩子的需求。

小時候有這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這種習慣,長大了一些要求也會越來越多,甚至有一些事情,父母並不能完成,孩子就會以一些極端的方式來威脅父母。

三、發脾氣、摔東西

上面一條中說到的一個“叛逆期”,大多數都是從2-3歲時期,摔東西,發脾氣演變而來。這個時候的孩子語言能力還並沒有發育完全,一些不順心的事,就會由發脾氣去摔東西,表示自己的不滿。這種時候我們要去糾正,儘量的不要去打孩子,首先讓孩子的情緒先穩定下來,再去教育孩子,這樣的效果最佳,更容易去改正。

小時候有這

四、不懂規矩

社會中,可以說是到處都是規矩,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家裡我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約束自己的孩子,但孩子是遲早的要出門,面對社會,家長要給孩子引導有一個規矩的意識。現在有很多的孩子,在禮貌,禮儀方面都很欠缺,對規矩並不是很理解。

小時候有這

由於一些家長覺得沒有必要去對孩子管的太嚴了,但是有一些規矩你不教,孩子永遠都不知道,當去吃了虧再去後悔,是不是就已經晚了。

如果自己孩子,有以上的這“4個行為”習慣,各位家長一定要去讓孩子改正,從小改正,都是一點一點的習慣養成,長大後釀成了大錯,造成損失,影響最大的還是孩子的本身。

小時候有這

小時候有這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教育是一門大學問,很多父母家長會說,自己不會教育和引導孩子孩子,李玫瑾教授給出方法是:可以試試用繪本做引導,父母雙方雙管齊下,往往會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

小時候有這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一套共有30冊,繪本包含《行為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10冊)《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安全早知道》(10冊)。

小時候有這

這套書色彩、內容豐富,有趣的小故事,蘊含深刻的道理。閱讀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學了知識,又提高了孩子的能力。

小時候有這

這套繪本,對於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養有非常大的幫助。30冊不過是80元,平均一本不到3塊錢,實惠,性價比高。

小時候有這

書本印刷也比較環保,紙張優質,字跡清晰,色彩飽滿絢麗,有利於孩子健康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