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劉公島,不僅僅是個島"這句話對一個土生土長的膠東人來說聽了許多許多遍,對未曾登過島的人想象裡可能只是一座島而已,但是當你登上島之後,發現它真的不僅僅是座島。

劉公島,位於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橫踞威海港出口中央,距威海商港碼頭2.1海里,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國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定遠艦複製模型,時間比較趕,沒上去參觀

名稱由來

據出土文物考證,在戰國時,劉公島上就有人居住。舊傳此島為“海上劉氏別業”,故稱劉島或劉家島、劉公島。《元史》稱劉家島,《登州府志》、《文登縣誌》、《崇明縣誌》或稱劉島,或稱劉家島。一說劉公島又名龍宮島,因島上原有龍宮廟。劉公系何時人尚無從考證。舊傳劉公為漢朝皇族一支,東漢末年避戰亂來此島,傳說島上曾有魏黃初碑記。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出發,乘風破浪,五星紅旗隨風飄揚

劉公島自清光緒七年(1881年)北洋水師在島上設工程局、機器廠、屯煤所等,後又在此島設電報局,建提督署,修鐵碼頭,築炮臺,辦水師學堂等。1898年劉公島被英國強迫租借,期間,島上修建了飯店、酒吧、俱樂部、球場等。留下了不少歷史遺蹟,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劉公島自然風光優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之美譽。島上峰巒疊起,植物茂密,遠望松林蔽海,鬱鬱蔥蔥,近觀鹿群結隊,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達85%。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公佈為“國家森林公園”。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乘船劈開海浪,站在船舷,心頭隨海波翻湧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院),是甲午戰爭紀念地專門的管理、保護機構。該館是以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為主題的紀念遺址性博物館,館址設在劉公島原北洋海軍提督署內。博物館管理保護著28處甲午戰爭紀念地文物舊址。館內藏有歷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文物資料200多件,打撈艦船文物300多件;其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中的北洋海軍將士名錄牆長達18.88米,寓意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牆正面鐫刻著北洋海軍有籍可查的400多位將士和外籍僱員的姓名、職銜;牆背面刻著劉華清上將題寫的十二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甲午志士不朽,捍疆衛國光榮。其中水師學堂是清末四所近代海軍學堂中惟一一座規模完整、有跡可尋的學堂。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新中國成立以來,劉公島一直是軍事禁區。1985年4月,劉公島正式對外開放,島上歷史遺址逐步交由地方管理,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景觀資源。劉公島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和遊覽勝地。每年4月至10月為旅遊高峰季節,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劉公島觀光遊覽並題詞。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劉公廟,位於劉公島旅遊碼頭東約300米處的丁公路北側。傳說在漢代劉公、劉母曾多次搭救海上遇險船民,漁人為感其恩,在島上中部陽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廟,內塑劉公劉母像,後稱劉公廟。此後,南來北往的船隻經過此地,船民常登岸進廟祈禱,以求平安。整個建築為仿清式四合院佈局,包括正殿、側殿、鐘鼓樓和山門。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面積269公頃,佔劉公島總面積的74%,林地面積222.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5%。園中有60多種植物競相生長,樹木以黑松為主,植被茂盛,流翠滴綠,棲息著梅花鹿等數十種野生動物。有6座清代炮臺、北洋海軍忠魂碑、劉公泉、動物園、觀海樓、五花石、梅花鹿園、釣魚臺、聽濤亭等10多處景觀分佈其中。屬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地。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劉公島博覽園,分為六大展區、十九個展廳,採用高新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展示手法,全方位、立體化地講述了劉公島的三大主題文化:劉公文化、甲午戰爭和英租歷史,被稱為解讀劉公島的百科全書。具體包括六大景觀:海聖殿、望海樓(復建)、中華海壇、甲午海戰演示館、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鯨館。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麻井船塢, 在劉公島西部南岸,設水泥船臺和水下鋼軌,有潛艇展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劉公島地處黃海北端,“疏峰拱秀,砥柱中流”,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共扼渤海咽喉。清光緒十年(1884年),北洋水師進駐。十三年,清政府確定在威海衛建設海軍基地。翌年,北洋艦隊編成,丁汝昌為提督,擁有戰艦22艘,另有練艦、魚雷艇等20餘艘。同時開始修建北洋海軍的指揮機關提督署及海岸炮臺、鐵碼頭、船塢、彈藥庫等軍事設施,至光緒十七年(1891年),相繼竣工。 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翌年1月,日軍分水陸兩路圍攻威海衛。北洋水師在劉公島外海面與日軍激戰數日,損失慘重,退守港灣。陸戰清軍再敗,劉公島遂成孤島。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港灣內北洋艦隊發動8次進攻,均被擊退。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師拼死抗爭25個晝夜,最後在艦隊洋員和主降將領脅迫下拒降自殺,劉公島落入敵手。 經過日軍佔領時期(1895~1898),英國租借時期(1898~1930),日軍第二次佔領時期(1937~1945)及國人自管時期(1945至今),北洋水師的設施雖有部分改變,但多數保存了下來。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在清政府組建北洋艦隊的時候,花費了巨資,購置了世界最先進的戰艦。而北洋艦隊中的5艘主力戰艦,均由新型的德國製造,尤其是旗艦定遠,費用幾乎等於成本價。當時德國剛剛完成統一,急切地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實力,因此想盡辦法搶到了中國的戰艦訂單,以最便宜的價格,最先進的設計,和精密的製造,打造了亞洲的巨無霸定遠艦。據說當定遠艦訪問日本時,日本朝野震動,小孩若是啼哭,母親就說再哭定遠來打你。全日本都以擊沉定遠作為目標,舉國上下來發展自己的海軍實力。

除了軍艦以外,清政府也花費大量的銀子,去培養艦船人才,送他們去歐洲留學,學習最先進的技術理念。優秀的將領劉步蟾、鄧世昌等,都是傑出的指揮人才。而且在甲午海戰之中,絕大部分官兵都表現出了必死的決心,與戰艦共存亡。電視劇《甲午風雲》中有很多BUG,不過還原歷史,大部分官兵都英勇作戰,許多將領最後都自殺殉國。包括最有名氣的鄧世昌,拒絕下船,與鎮遠共亡。

鑑古事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不是艦船不厲害,不是將士不英勇,也是不是他們的水平不夠,但為什麼卻失敗了呢?

在甲午海戰博物館陳列館中,看著介紹,從興起到衰弱的過程,似乎和今天都有很多企業都有相似之處。清政府建立了強大的艦隊以後,去日本巡遊,讓日本全國震動,以為以此嚇唬住了日本,卻沒想到成為了後者追趕的目標;建立了強大的艦隊以後,卻在保養和更新換代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少,甚至最後為零。北洋海軍本有機會再添置世界最新型戰艦,價格也不貴,本有機會更新艦上的火炮裝置和彈藥,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在修頤和園方面花費巨資,甚至挪用了不少海軍軍費。

在威海去劉公島的碼頭,停靠著定遠艦一比一的複製模型,可供遊客參觀。我在其中,看到了許多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學習艦船旗語,並且通過模型去複製黃海海戰。我在旁邊看,深有感觸,中方的艦隊在老師的口述下,誰誰被擊中了,誰誰退出了戰場。而在VR實景遊戲中,中方的炮彈打打就沒了,處處被動挨打。當時,中方的火炮打一發,對方已經打來了五發,日方軍艦速射炮裝備97門,中方0門,大口徑火炮日方也以43比32領先。而在炮彈配備上,中方艦船炮彈遠遠不足,定遠艦305mm主炮,榴彈就3發,前後主炮起碼都能打一炮。戰場上中方炮彈很快就打光了,最後只能發射實心彈,而日方吉野號打到最後船上還有1000多發炮彈。吉野號是日方名氣最大的,因為鄧世昌那句“撞沉吉野”的豪言壯語。但其實,致遠號(航速18.5節)根本追不上吉野號(航速22.8節)(也有說法:致遠號其實要去撞的是日方旗艦松島)。最令人痛心的是,吉野號本來是要兜售給清政府的,但是清政府不買,而日本政府的財力不足以購買,於是從天皇到庶民,全國募捐,天皇甚至以自己每天吃一頓飯來號召全國捐款,最終買下了吉野號,打敗了最強大的對手。

之所以說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點,是因為清政府雖然昏庸無能,但是通過洋務運動,有了一些復興的跡象。北洋水師的成立之初,確實是亞洲第一艦隊,如果直接進攻日本,可以輕鬆摧毀日本的海軍,“可惜”只是耀武揚威了一番,反而激起了後者的鬥志。通過甲午海戰,清政府最後一點復興的希望完全破滅了,而日本依靠戰爭賠款和戰勝者的自信,迅速強大起來,一戰中又撈取了不少的好處,在二戰初期,確實成為了超級軍事強國。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二戰中,日本敢去挑戰美國,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去思考,日本靠的就是來自於強大的海軍自信,當然這是後話。

甲午海戰也徹底擊碎了當時中國人的復興之夢,一直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算穩定下來。如今我們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強國之路,雖然不會再像過去那樣腐敗無能,任人宰割,但是像北洋水師這樣的衰落之路,還是應該有所警醒,尤其是對於很多成功的公司來說。追加投入、不斷完善自己的實力,居安思危,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去。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雖然甲午戰爭是中國人最恥辱的一頁,但絕不能否認那些戰死疆場的勇士,今天除了在劉公島告慰英靈,也是要鑑古看今,學習經驗教訓,唯有強大才是硬道理。

威海劉公島,不僅僅是座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