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叫人",你越逼他,她越是"怯懦",更不願意開口

但是現在她已經搬走很多年了,這麼長的時間一直沒有聯繫。我家孩子首先

熱情的叫了一聲:阿姨好。

這時候鵬鵬媽媽,也連忙把鵬鵬拽到了前面,著急的說道:"你也快點喊阿姨呀!也和妹妹打個招呼。"

可是,鵬鵬彷彿被這突如其來的架勢嚇到了,一下子就躲到了媽媽的身後。並且小臉一下子就紅了。

鵬鵬媽媽為了緩解尷尬,就笑著說:"這孩子笨死了,連阿姨也不會叫,別介意哈"。

鵬鵬聽到媽媽說自己笨,心裡不太開心了,嘟著小嘴更加不願意說話。

我見此狀也連忙開導鵬鵬媽媽:"別總是說孩子笨,孩子可能是害羞也說不定吶。"最後我們兩家一起逛完了超市,臨走的時候兩個孩子的關係明顯好多了,鵬鵬也變得愛說愛笑。

孩子不願

其實很多家長都可能會犯鵬鵬媽媽這樣的錯誤,看到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就指責孩子笨,或者內向等。

殊不知越是指責孩子,他就會越膽怯,有的時候孩子的膽怯,和家長有很大的關係,找出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1.孩子的個性不同

每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這與孩子的性格有關。有的比較內向,見到生人會出現害怕的表現,有的則落落大方,喜歡和不同的人進行交往。

所以每個孩子個性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舉止也會有所差異。

2.平時互動的機會少

有一些小朋友平時被爸爸媽媽保護起來,見到生人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他不知道該如何對生人打招呼。

孩子不願

同時也有一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平時沒有和其他小朋友充分交流,所以,突然面對生人時互動就會有所減少

3.父母教育所造成的不安全感

有些雙職工家庭父母,下班回到家之後,都希望家裡保持相對的安靜,所以對於孩子的要求非常高。

孩子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絕對安靜的環境當中,性格也就過於安靜。當突然面對生人打招呼時,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才會退群在父母身後。

孫瑞雪老師在發表的書中,是這樣表達孩子的自我意識的:

對於孩子的自我感知:是指個體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 情感、心理活動和意志的需要,按照自己的計劃去支配自己的行為。

孩子不願

其實,即使孩子出現怕生的現象,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家長也不用過於的焦慮,我們要對症下藥,才能讓孩子有所改變。

一、給孩子緩衝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既然已經發現孩子有怕生,不願意和別人主動打招呼這些現象。

那麼家長在遇

到這樣的情況時,就要改變自己的做法。

比如給孩子緩衝的機會,可以主動向孩子介紹這是阿姨或者叔叔,你可以和他打個招呼嗎?

通過這樣一小段的詢問,孩子起碼心裡有了準備,比起突然讓孩子叫阿姨或者叔叔更容易讓人接受。

孩子不願

二、給孩子及時的引導

如果通過以上的方法,孩子還是比較害羞,有怕生的情節,那麼家長就要給孩子及時的引導。

為了挽回孩子在陌生人面前的尊嚴,家長要對孩子說:"你很想和阿姨或叔叔打招呼對不對?只不過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用這麼一句話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解釋孩子才不會過於緊張以至於害怕。

三、增加孩子交流的機會

不知有的家長在孩子1歲之前基本不會帶孩子出門,認為孩子的抵抗力較差,出門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孩子不願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孩子只有多增加社交的機會,才不會有怕生情結。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到街坊鄰居家串門,或者到親朋好友家做客,讓孩子增加交流的機會,孩子就不會因此而苦惱。

四、在家和孩子演練

那麼除了增加實戰演練的機會之外,家長在家裡教育孩子如何和陌生人打招呼,也非常的重要,爸爸媽媽們可以分別扮演不同的陌生人。

讓孩子主動上前打招呼,孩子只有在不斷的練習中,才能找到如何問好的感覺。這樣能基本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和怕生情結

孩子不願

當然家長們可以參考以上這幾種方法,對孩子進行一定的訓練。但是我們也想表達的是,如果孩子真的對打招呼非常的抗拒,家長不要用言語刺激來勉強孩子。

鼓勵教育才是最好的方法,讓孩子樹立自信心,那麼孩子在打招呼這方面,才不會感到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