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是歷史上的精粹產物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為宮廷燒造御器的官窯。它歷來受到收藏家、鑑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此外,哥窯雖貴為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元、明、清的記載又甚為混亂。有人說哥窯窯址在浙江龍泉,也有人說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虛烏有……因此,哥窯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個不解之謎。但無論如何眾說紛紜,哥窯瓷器珍貴的珍貴性卻是毋庸置疑的。

哥窯是歷史上的精粹產物

北宋年間,在浙江的龍泉地區,有兄弟二人都是燒瓷窯的,周圍的老百姓稱哥哥燒的窯為哥窯,弟弟燒的窯為弟窯。哥哥燒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弟弟燒窯就愛投機取巧。後來哥窯又被皇室選為御窯,產品價錢高,銷量大,弟弟的產品只能在民間銷售,收入不盡人意。 這一天,哥哥正在燒窯,突然有急事需要外出,就把燒窯的事託付給弟弟。瓷窯燒到1400℃以後需要停火,等冷卻到常溫以後才能打開窯門,可是,弟弟嫉賢妒能,居心叵測想給哥哥弄出點兒事故來,好幸災樂禍。當需要停火時正是熱脹的極限,弟弟忽然打開窯門,冷空氣進入窯內,由於胎和釉冷縮的速度和係數不一樣,使瓷器上產生了很多裂紋。哥哥回來一看,大吃一驚,御窯如果誤期就會有掉頭之罪,哥哥哭了三天,第四天他拿了幾件帶裂紋的瓷器到集市上碰碰運氣,沒想到碰上幾個秀才,認為這帶裂紋的產品在當時是絕好的產品,連連稱讚,一下子把所有帶裂紋的產品都買光了。哥哥大著膽子把帶裂紋的產品送到京城,沒有想到皇帝和大臣們都讚不絕口,並受到皇上的嘉獎。後來,人們把裂紋叫作“開片”,哥哥又潛心研究胎和釉熱脹冷縮的規律,實驗出又粗,顏色又深的裂紋叫鐵線;又細顏色又淺的裂紋叫金絲,在業內又有“金絲鐵線”的美譽。

哥窯是歷史上的精粹產物

宋代哥窯瓷特點

哥窯以其“金絲鐵線”獨領風騷。所謂“金絲鐵線”,主要是指器身上分佈著眾多紋片,俗稱“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紋片大小結合,大片紋線呈深黑色,小片紋線呈褐黃色。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

哥窯仿品辨析

由於哥釉瓷細緻、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的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鑑定哥窯瓷器除了“金絲鐵線”和“紫口鐵足”之外,還有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但又極易被人忽視的特徵——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一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氣泡比攢珠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