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 )本是社會學和經濟學術語,反映的是兩極分化(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現在也被廣泛運用於教育、心理、媒體等多個領域。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新冠病毒的肆虐使全國各大院校屢屢延遲開學,時至今日學生們居家線上學習已經一個多月了。數據顯示全國上網課的學生數量已經超過2億,更牽涉了億萬家庭,因而褒貶不一的網課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經過一個月的實踐與反饋:多數一線教師都發現了一個趨同的現象:優等生更加優秀而後進生越落越遠,這也就是網課教育下所謂的馬太效應。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不得不承認教育活動本身就存在馬太效應,越優秀的孩子越會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和讚揚;反之成績和表現不是太突出的孩子則一直處在渴望被關注和被表揚的邊緣狀態,而這種渴望一旦長期落空就極容易出現厭學、逆反等不良現象。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其實不僅僅是教育領域存在馬太效應,其他領域也比比皆是,但網課確實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無限放大了。

那麼為什麼教育一旦“觸媒”便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一、從實體課堂到線上教學的“裸轉”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疫情突如其來,無論是學生、老師還是家長都沒有做好從實體課堂到線上教學轉變的心理建設和能力適配。老師面對著冰冷的電腦而不是往日的學生會出現短期的無所適從,也很難實時通過眼神交流、知覺感觸來把控學生動態,只能藉助連麥、視頻等方式進行抽查。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多數學生對網課的態度都不端正,他們並沒有將網課當成一種學習方式而是用以滿足對新鮮教育途徑的獵奇。一但這股兒新鮮勁兒過去了,很多問題便毫無保留地暴露了出來:注意力不集中、狀態懶散、沉迷電子遊戲……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學生的注意力有限,越低齡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越短。在實體課堂上,老師很容易及時發現溜號的學生然後加以提醒,但網課卻基本無法實現,於是學生的人坐在電腦前心卻飛到了九霄雲外的現象屢見不鮮。網課讓老師變身主播,家長成了班主任。這對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父母要正常上班孩子卻要居家學習,分身乏術的父母無比懷念孩子上學的省心日子。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學生釘釘聽課,老師線上批改,家長手機查收。這個看似天衣無縫的流程卻漏洞百出。學生聽完就忘,老師反覆打回卻無應答,家長工作繁忙錯過重要訊息……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假期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也是快速墜落的危險期,大浪淘沙有心者上無心者下。

二、教育資源的“雲壤之別”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網上教學必然離不開電子設備和網絡資源。對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孩子,他們對網絡教學或是遠程教育並不陌生,電子設備也是應有盡有,他們的家長也早已對這種教育模式司空見慣且泰然處之。

而在偏遠落後地區,孩子從未接觸過線上教學,家長更是一問三不知,網課無疑將他們的窘迫與無奈暴力地公之於眾。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前段時間,我們都被河南某學生因沒有手機上網課而自殺的消息震驚到了,也被在山頭村口甚至是鄰居家蹭網上課的孩子感動著。前者是青春期孩子自尊心受挫後的一種報復行為,而後者則是無聲嘶吼下的掙扎與反抗。作為他們的父母除了埋怨自己的無能為力,也只能選擇默默接受貧窮落後的殘酷現實。

三、教育理念和方式與現實的“方枘圓鑿”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教育理念和方式正確與否不會因線上或者線下兩種方式的差異而產生巨大變化,言外之意網課所暴露出問題的根源早已埋在了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中,只不過疫情成了導火索罷了。

疫情期間親子被迫過度接觸,於是開啟了“相看兩都厭”的尷尬模式,就算是母慈子孝的家庭一提學習也都雞飛狗跳。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在孩子作業輔導上,現在也出現了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放手不管;另一種則是事無鉅細。

放手不管的原因有可能是部分卓越的孩子確實能夠獨立並良好地完成作業,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無暇管教也力不從心。這種無為而治的教育方式必然會導致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一種是孩子有上心父母省心;另一種就是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流。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事無鉅細的原因可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有可能是孩子真的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家長只能事事參與、樣樣代勞。這種大包大攬的教育方式也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培養出“唯成績論”(除學習外毫無生活)的學習機器;另一種則是學習好壞全看父母鞭子抽得緊不緊,完全沒有學習自主性。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而在網課之下,擁有獨立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孩子基本能保持在校學習的狀態甚至可以藉助線上資源豐富知識開拓視野;而沒有獨立學習能力的孩子要麼把家長累到吐血要麼走馬觀花一無所獲,還極有可能沉迷電子遊戲而無法自拔。也許低學段的差距還不明顯,但隨著年級的提升差距便會顯而易見,強者“扶搖直上九萬里”,弱者“飛流直下三千尺”。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這一切差異均源自學生是否明確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和家長只起輔助作用的事實道理,是“學習使我快樂”而不是“學習使我媽快樂”。無論是學習還是未來生活,獨立本身本就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本領更是一種毋庸置疑的優勢。而這些都需要家長和老師採取恰當的方式和態度加以引導和鍛鍊。

四、“喪偶式育兒”下的家庭危機

據調查顯示,輔導孩子作業的任務多數被母親承擔,很多二胎媽媽還承受著雙重摺磨,最難的莫過於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全能母親。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而且近年來許多夫妻均因孩子教育分歧而走向婚姻盡頭家、庭破碎,而破碎的婚姻和家庭又極易導致孩子走向迷惘甚至是歧途。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很多家長都反應自己得了“恐輔症”,即父母輔導作業像渡劫,一輔導作業就情緒失控、血壓上升的一種當代疾病。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其中家長被氣炸肺的現象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聽就會一做全錯,教了八百遍也不會;一學習椅子就彷彿長了釘子,犯困、口渴、上廁所一應俱全,時不時還上演一哭、二鬧、三出走……然後刀槍棍棒、斧鉞鉤叉就都上來了,接著家長們的嘶吼聲便會響徹寰宇不絕於耳。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這些滑稽又無奈的事兒雖然聽起來啼笑皆非,但它們所折射出的問題卻不容小覷。

前幾日,河南一位母親因與孩子上網課發生了衝突而跳河自殺,消防人員及時趕來營救,她竟直呼“別救我了,我太累了”。當然也有熊孩子因學習與父母反目成仇離家出走或跳橋自殺的。這些都讓我們不禁感嘆:“這個世界太可怕了,輔導一次作業就能使親子關係破裂。”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所以優秀的教育不僅能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還能維持一個和諧的家庭。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給家長朋友們的建議: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但是家庭教育的水平卻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退步。蔡元培曾經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寫到:“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 注重言傳身教和文化薰陶。

家長愛玩手機打遊戲孩子肯定就玩手機打遊戲,家長愛讀書看報孩子自然喜歡舞文弄墨。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 養習慣和定規矩。

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科學顯示一個習慣的養成只需要21天,堅持就是勝利。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家長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打擊和批評而是輔助和引導。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 “兩不管”與“三不慣”

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瞎管。”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兩不管”: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不要管;孩子心理能承受的事情不要管。

“三不慣”:孩子不守規矩不慣;孩子沒禮貌不慣;孩子撒謊推卸責任不慣。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 少說教多聆聽。

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親子關係不是剝奪自尊的天然權利。平等但不逾矩,長幼有序但不刻板,少些說教多一些聆聽便會少一些叛逆與傷害。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 承認代溝自留空間。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世嬰國》中所說,中國父母把孩子培養成了“世嬰”,人格與行為能力無法獨立。而根本原因是,家長制的盛行,父母過多插手子女的生活、干涉子女的婚戀,使子女壓抑甚至反叛。

全民網課何以將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凸顯到極致?

父母和孩子畢竟屬於兩代人,必須承認代溝的存在。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畢竟強扭的瓜不甜。時代在進步孩子有時候未必比父母差,家長也要虛心學習與時俱進。距離產生美,家長和孩子都各退一步,留守在自己的獨立空間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