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期京戲館“案目”的那點事

上海早期京戲館“案目”的那點事

圖1:戲園案目年終拉局之鬧(《圖畫日報》1909 年第149期 )

所謂“案目”(又稱“按碼”、“案馬”),說得通俗點,即早期京戲館“接生意的人”。他們受僱於戲館,先得向老闆繳納一筆押櫃費,各戲館的押櫃費數目不等,至少一百元,多者達數百元,甚至近千元。一般戲館會僱二十人做案目,並指定一位做案目頭(俗稱大案目),負責拉攏顧客、分包戲票(上佳座位由大案目包攬)。在榮記大舞臺於1931年率先試行“對號入座”制之前,舊京戲館售票一直採用案目制。

上海早期京戲館“案目”的那點事

圖2:清末,上海早期京戲館。片中臺上懸掛的“三門街”是劇名。

清末民初,富家子弟熱衷的娛樂節目就是看京戲,即便後來滬上游戲場興起,他們仍不屑一顧,獨鍾京戲,以孵京戲館為樂,樂不思蜀。上海開埠(1843年)不久,老城廂內縣前街創辦了第一家戲館三雅園。1867年(同治六年),京劇正式南下上海,在英籍華人羅逸卿建造的“滿庭芳”戲園登臺演出,得到了上海市民的極大青睞。這些老城廂內早期戲館老闆大多衙門中人,後來在城外租界上開設戲院的,又都是巡捕房中得勢的包探等。他們憑藉黑惡勢力,盡做些“空麻袋背米”的無本買賣,辦戲院的起步資本主要來自案目們的“押櫃費”。於是,“案目”制應運而生。戲館老闆將高價(前排)位子戲票分包給手下若干案目,而案目包下的位子即使賣不完,老闆仍按分包票數收錢,虧盈由案目自擔,留下若干低價(後排)票歸戲館門售。早期京戲館多為茶園,如天仙茶園、丹桂茶園等(圖2),除樓上有並列的坐位外,樓下像個池子,擺放許多方桌,供顧客看戲喝茶。顧客進戲館(茶園)買的不是戲票,而是竹製的長籌子(類似過去混堂洗澡或老虎灶泡水時買的籌子),由一位職員帶領入座,這種職員其地位高於茶役,又不等同於後來戲院中的領位員,因為他是按照手中籌碼而為顧客安排座位的,故稱“按碼”。久而久之,茶園變為專營演戲的戲院,籌子改為戲票,“按碼”不知何時叫成了“案目”(諧音),其地位作用因與老闆合作越發密切而逐步提高。既然承包了戲票,案目自有覓取利潤之道。一般人以為,案目會通過提高票價來賺取差價,其實不然,因為戲票價格除刊在日報演出廣告上外,還會印在戲單上,無法更動,案目們除了拿到九五折的戲票外,會在為顧客供應茶水、糖果及水果等服務上,賺取貴於市價數倍之利潤。早期戲館座椅背後,照例裝著一塊狹長的木板,板上挖了幾個洞,用來安放茶杯。臺前十排的座位,木板上都披有紅綢布,放著瓜子、花生、甘蔗、蜜餞等供顧客消閒之用。每逢太太、小姐們光臨,案目還備有好多小木凳,可供她們擱腳。闊老們若想看戲,只要吱一聲,案目自有好位子為你留著。案目在服務上煞費苦心,體貼入微,還有不少小費可賺。至於那些得不到案目特別關照的散客,則只能遠遠地坐在一角,或坐在二層樓後排或三層樓上,而這種偏遠的位子,反而要提前去戲院門口排長龍軋票才能買到。這些案目交際能力很強,除營業時在戲館門口接引熟客外,在開鑼時,還要拉攏生客,他們腋下夾著一疊戲單,口裡則喊著來客身上的標誌,譬如說:“那位戴銅盆帽的請到我這裡來”,又譬如喊道:“那位穿馬褲呢大衣的請到我這裡來”,經他這麼喊過後,他便有接待的優先權,別人就不可再行爭取。案目們更多的伺客功夫在戲館外,他們常出入富家寓所,為那些常來看戲的太太小姐們,送戲單或戲票上門,還利用已有的常客資源,結交更多有錢人家的戲迷,擴充他的客戶群。這些闊客,用錢出手大方,何況那時慣例,有面子的老客戶,無論看戲或飲食,不是每場結賬,而是一年分三節結賬,到了節邊和年底,案目開出消費清單,向客戶輪流收取,即使開一些花賬,闊客們大都照付如常。因此,案目們的每年收入相當可觀。評彈名角蔣月泉先生的父親蔣仲英老先生曾經也做過“案目”行當,且是一位賺大錢的大“案目”。據蔣月泉生前回憶:“梅蘭芳來滬演出近40天,做大‘案目’的父親與同行集資給戲院老闆請角兒,推銷戲票,確實賺了大錢。後來,他抽上鴉片,家道中落,把業務交予跟班韓小毛,便舉家遷至房租低廉、靠近中法學堂(今光明中學)的瑞慶裡。”當時,案目與戲館老闆休慼相關,戲館邀不到名角,案目也做不到生意,因此由案目墊款,協助老闆邀角之舉,時有發生,不過以那次邀梅蘭芳、楊小樓南下演出之運作,其聲勢最為浩大。1921年,老天蟾舞臺租期將盡,許少卿在尚未續約之前,北上帝都再次邀請梅蘭芳南下,梅先生於次年5月如約而至。這次邀梅南下,也是案目們全盛時代值得自豪的壯舉,但也可以說是案目制的迴光返照。從此以後,案目陋習遭新派人士詬病,改革呼聲漸長,終由式微走向末路,被“對號入座”製取而代之。

上海早期京戲館“案目”的那點事

圖3:《申報》(1933-4-8)齊天舞臺廣告,不用案目,不收小賬。

坊間盛傳改“案目”為“對號入座”制,始於黃金大戲院,其實不然。最早嘗試“對號入座”制的是榮記大舞臺,時在1931年,大舞臺在開演廣告中明示:“憑票入座,不用案目。仿照影戲院辦法,憑票入座,招待周到,不用案目,毫無額外需索。”,隨後跟進的有齊天舞臺(後改名共舞臺),從“不用案目,不收小賬”(1933年,圖3)到“廢除案目制,預先售戲票”(1935年)僅用了二年時間。1937年,黃金榮將黃金大戲院經營權交與金廷蓀,三爺(金廷蓀行三,伶界尊之為三爺而不名)則將戲院具體事務交孫蘭亭、汪其俊、金元聲、趙培鑫、吳江楓操辦,諸人推舉孫蘭亭為經理,

黃金五虎將年少氣盛,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向案目們開刀,撤銷案目制,實施“對號入座”,其理由有三:其一,案目巴結少數權貴(戲迷),具有人脈源,無形中成了影子“老闆”;其二,戲院老闆如今資力雄厚,用不著案目們墊資,也不靠押櫃費來經營戲院;其三,廢除案目,可以免去中間盤剝,減少觀眾經濟負擔。因此,五虎將接管黃金大戲院後,遂取消案目制,正式實施“對號入座”制。黃金改革售票制之後,其他戲院紛紛跟進,案目制大勢已去,無回天之力。從此,有約七十年曆史的案目行當壽終正寢,消失在歷史塵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