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走近內心世界(心理學)

記得半年前的那篇文章有提及,某次親身經歷使我感受到了強大的自我療愈力。陰差陽錯的,我也不知怎的開始探索這背後的奧秘,並藉助這個機緣再次接觸到心理學。然後一發不可收拾,越看越覺得懵懂,越想越覺得自己膚淺。即便是現在,儘管我試圖對心理學有體系化的認知,然而仔細斟酌後,或許也只能管中窺豹。

現在想想,為什麼我會嘗試探索心理學?起初那會恐怕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只是單純覺得心理學蠻有意思,暫且不論什麼輪迴的觀點是否正確,就這奇特的想法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深層次來看,我希望更加了解自己,尤其是內心深處的自卑感,所以總在尋覓原因並找尋化解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潛意識裡我還是抱持著強烈的目的而來。

開始接觸心理學是得到APP上的課程,武志紅的心理學課。當時聽了一些課程後,覺得道理好是高深。武老師在飯桌上可以識人,從對方的言行舉止看出小時候發生了什麼事,知道對方是什麼性格、日常生活會如何等等。那會想著,若是自己可以學會這一套,豈不是人生贏家。

雖然現在來看,武老師的上述觀點源自弗洛伊德的論調。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很多被證明是錯誤的,不論是他崇尚的因果論,還是過分誇大性的作用。但是,心理學畢竟太龐大且太神秘,沒有單一的理論可以解釋一切。所以即便如上觀點並非絕對正確,但是有時候仍然可以說明一些問題。這或許也是該理論的生存之道。

這個經歷現在來看對我很有意義,儘管可能要再花數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我才能理解心理學更多,但是總算是邁出了第一步。或許正好印證了我的簽名,“認識到無知,學習&思考,形成體系化認知,追求真相”。

開篇:走近內心世界(心理學)

因果循環

我始終堅持,僅僅是讀書是不夠的,表面上好像你懂,但是實際上你理解的並不深入。所以早些時候就想著要不要下筆開始寫,然而越是接觸更多,越是發現自己的認知有所侷限。或許那,並不是真相,如果誤導他人豈不罪過。不像數學或者一些科學,有絕對真理,是1就是1、是2就是2,可以用公式、推理講得明明白白。心理學雖然有一些成熟的理論,但是有些解釋也不適用部分個體,有些事情甚至還難以解釋。即便到現在,我不敢說我寫的東西就是真理,適用於所有的人(甚至大部分人),如果覺得有用可以深入瞭解,如果覺得沒用大可棄讀。

於我而言,在這龐大的理論體系中找尋自己適合的,並用於日常生活中,若是有用則加以強化,若是無用則以弱化即可。

開篇:走近內心世界(心理學)

心理學

首先讓我好奇的是輪迴轉世(二元論),即我們是擁有生理客體的無形心靈,心靈佔據著生理客體、寄居其中與其形成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變化不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任何影響。

但是,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上述觀點是錯誤的,大腦和我們的心理活動息息相關。例如20世紀30年代發明的額葉切除術,精神病患者切除額葉後,雖然很快安靜了下來,但是卻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情感、變成了行屍走肉。事實上,意識、情緒、選擇、道德,戀愛等都是大腦的產物。

然而,依據上述理論,雖然可以研製出一些興奮或者抑制性藥物並用於臨床中。但是這並不能解釋很多事情、也不能給我們指導性建議。比如為什麼我總是不能控制自己做看起來正確有意義的事情?如何讓我過得更幸福?

或許這需要接觸更多的實驗研究,站在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心理學。

開篇:走近內心世界(心理學)

解鎖大腦

我大致預估了下,首先我會就這段時間所學所思做個系統性的總結,大概連續有十幾篇文章。之後,若是哪天有所感悟,會間歇性的記錄下來。

參考書籍:

耶魯大學公開課 - 心理學導論,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墨頓·亨特《心理學的故事:源起與演變》,武志紅《為何越愛越孤獨》《為何家會傷人》《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願你擁有被照亮的生命》,喬納森·海特《象與騎象人》,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岸見一郎和、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賽利格曼《活出最樂觀的自己》《真實的幸福》《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肖恩·埃克爾《幸福原動力》,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