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的神為什麼都是半人半獸?

凡是對天下3熟悉的少俠多少都有了解過《山海經》,遊戲中諸多人、神的原型都來自於這部千古奇書。

讀過《山海經》的少俠都知道,書中描述了大量的奇聞異事,尤其是《山經》中涉及到了眾多野獸。只是你有沒有感覺過奇怪,為什麼那些神也好,獸也好,都是由我們熟悉的人像和獸身組合而成的呢?

比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女媧和共工,都是人首蛇身之像,西王母也被描述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之貌。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的神為什麼都是半人半獸?


我們先來看神類。


在古代文化中,由於人們對大自然缺乏足夠的認知,因此山河藤樹皆可為神。


比如山神就常常與蛇同時出現,各類山神或手中握蛇,或耳脖掛蛇,或足底踏蛇,主宰著大山大丘。


在民間神話中,蛇是神的助手,它可以連接天地,是天上人間的溝通工具,象徵著權力,所以人蛇並存在古代十分常見,包括一些器物都常常有蛇紋圖案,官員所穿的官服常繡有蟒紋。


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最後將此事上報天帝的就是夫夫山的於兒神。

《中山經》記載:"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神於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遊於江淵,出入有光。"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的神為什麼都是半人半獸?


接下來由我們熟悉的動物組合而成的獸類就不計其數了。


餘峨山中有一種十分有趣的獸,身子像兔子一樣,嘴巴卻如鳥喙,眼睛如鷂鷹,它一見到人就會躺下裝死,但它出現的地方卻會有蝗蟲之災。


東山經開篇就提到,"山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這種野獸形狀像夸父,長著豬一樣的毛,可發出的聲音又像人的呼喊聲。


再比如《東次二經》中記載了許多怪獸,有樣子像狐狸但背上生魚鰭的朱獳獸,還有形狀像鴛鴦但長著人腳的鶘鳥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談到中國的神半人半獸像的原因,還要從遠古時代的圖騰文化說起。


狩獵文明中,人們以部落群居,各部落不同的圖騰是重要的區別標誌。東方殷族便信奉鳥圖騰,這一圖騰後來演化出雄鳳雌凰,寓意天下和諧太平,受黃帝祭拜。


你有沒有想過,中國的神為什麼都是半人半獸?


各個部落在確定自己的圖騰時,往往會選擇兇猛而強壯的野獸,尤其是狩獵時需多人圍攻才能捕獲的猛獸。因此,圖騰也寄託了每個部落對力量的嚮往。


在圖騰文化的逐漸演變中,具體的動物形象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抽象的符號,人們將各類代表權力和神靈的部分組合在一起,以求圖騰可以庇佑部落越來越強大。


這樣一來,古書裡記載的各種異獸和神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管半人半獸的組合多麼奇怪,但人首和獸身其實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神的形象也不例外。


《山海經》除了保存大量的神話傳說之外,還為研究古代宗教與部落之間的戰爭與文化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材料,相信它在史學的地位如此之高,與此不無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