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最近莫名其妙的發現朋友圈、微信群、微博上,關於區塊鏈的消息又多了起來。從業內人士到業外人士,從股票市場到虛擬貨幣市場,從美股到A股,這幾天區塊鏈成了“整條街上最靚的仔”。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區塊鏈怎麼就又火起來了?上一次火還是因為各種幣,各種撕,啥李笑來割韭菜錄音,孫宇晨請巴菲特吃飯,王小川鄙視孫宇晨是騙子。那這次又是因為啥?原來,近日,國家已經批准發行數字貨幣。

小扎急了,我要發幣Libra(what?Li-bra內衣幣?),要趕超China,趕超Alipay,川普說你閉嘴,黃大叔說你閉嘴,咱們才是正規軍。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一說到區塊鏈,大家都說是好東西,馬雲說是好東西,馬化騰說是好東西,李彥宏說姓馬的說的都對,東西是好可是就是不知道該怎麼應用,一發幣就是割韭菜,不發幣光談區塊鏈都是耍流氓,所以就熱鬧起來了,關於一個話題大家都是一知半解的時候,才敢聊,才熱鬧。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看大家聊的熱鬧,咱也不能閒著,天生就愛湊熱鬧,受了這麼多年高等教育也沒把這毛病給改掉,就不得不得把我之前雪藏的GoWithMi翻出來了——GoWithMi全球首個分佈式智能地圖生態公鏈。還特意把他們的白皮書過了一遍,發現原來地圖也是可以發幣的,另外一種眾包製圖的方案,而且在印尼搞得好像還不錯,發了一款叫高維地球的app,可惜了國內不能用。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GoWithMi創業團隊的陣容也是很強大的,都是在地圖行業浸淫多年的專家,白皮書中的關鍵問題也都拎出來強調了,還看到了原微軟VirtualEarth創始人陶闖博士的身影,令人驚奇的是是著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也參與了。這個項目雖然大部分都是中國人,但是卻選擇了海外的一些國家,主要原因就是這種製圖的項目只有發展程度不夠高的國家才有機會,像中國這樣比較成熟的市場,地圖已經很完備了,已經不存在機會了。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拋開其他一些區塊鏈術語的干擾,這個項目其實就是一個眾包製圖的項目,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它將區塊鏈思路引入進來,將製圖變成了一個金融的行為,激發參與者的熱情,不過我看下來老感覺是外包製圖。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我們知道其實世界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眾包製圖項目OpenStreetMap,但是這個真的是靠全世界志願者的支持,通過對影像地圖進行勞動密集型的矢量化,這種形式的效率是比較低的,對於基礎設施建設不夠的國家來說,這實在是太慢了,所以之前Facebook還基於AI的思路為此項目的編輯器iD擴展了一個版本RapiD,用於解決泰國地圖製作的需求,它先通過影像提取的辦法提取要素,然後人工再進一步修正,把效率大大提高了,這是一種技術思路,GoWithMi在做同樣的一件事,他的思路更多的是從商業模式上解決,主要內容包含三個部分:空間資產經濟系統、眾包數據協作、雙層共識治理。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1、空間資產經濟系統

他們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可以將一定的未生產地圖的空間範圍量化作為待挖礦的空間資產,不斷生產數據的過程就是挖礦的過程,以此來激勵礦工進行數據生產、承載地圖服務、記賬。另外他們將像打折卷、廣告這樣的流量轉換業務,抽象為無門檻人人 可以競拍的資源,價高者使用,讓資源流通到轉換效率更高的商戶主手裡,這樣整個體系從產生流轉到再分配就可以流轉起來了,並形成了自我閉環的體系,整個體系都在圍繞GMAT來轉。這個GMAT就是 GoWithMi的通證名,GoWithMi使用GMAT打通從數據生產到地圖服務乃至分佈式商業的價值流轉,這也是所謂的空間資產經濟體系。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2、眾包數據協作

眾包協作就是作為平臺他們會通過一些測量手段生產一些基礎的數據,比如建築白模和道路,這些應該都是通過矢量化完成的(這塊是勞動密集型啊),然後將這些基礎的數據發佈到終端中,用戶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對三維的白模貼圖(但是從他們應用的截圖效果來看,感覺太粗糙了點),或者道路信息的更新,從而獲得報酬,每次更新的價值通過Token的形式進行表示,當然你提交的成果是需要檢核的,而且檢核的人如果發現錯誤就可以瓜分你的Token,所以這種的一種機制保證了整個系統在利益和規則的驅使下自己運轉起來。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3、雙層共識治理

雙層共治就是網絡層和空間層兩方面出發進行空間劃分服務,對於從事地圖行業的都知道,測繪驚醒數據生產都是按照分幅進行生產,地圖服務的瓦片服務也是按照瓦片進行切分的,因而為了更好的劃分資源和服務化他們提出了GeoMesh的概念,GeoMesh的數據結構的核心就是形成地圖數據的解耦並聯,解耦的意思是 一個獨立GeoMesh數據即可提供幾平方公里範圍的地圖服務所需的數據,而不需要任何其他數據;並聯的意思多塊相鄰GeoMesh數據不需要任何額外處理手段,合格的分幅數據會觸發整體自動化的地圖編譯,這樣就可以並聯提供對應範圍內地圖服務的全部數據。

這裡還牽涉到一個記賬權的問題,在傳統的區塊鏈中的記賬權主要是依靠算力,就是對於網絡空間發過來的一個空間數據的請求,誰來響應,自然響應的節點就會獲得激勵,而這個標準對於GeoMesh來說就是看誰緩存的數據多,緩存數據多的並得到總體編譯認可的節點就會擁有更大的投票權也就是服務響應的機會。

聊聊首個區塊鏈製圖項目GoWithMi背後的邏輯

總體看下來,基於空間地圖的分佈式記賬和市面上介紹的block chain的技術內容還是很不一樣的,是一種全新的理解。不過把精細計價單獨拿出來說這個這也是測繪的一個痛點,之前聽測繪部的同仁說過,如何進行測繪數據計件還比較麻煩,經常會出現同一份數據很多人修改的情況,工作量沒法量化,這種token的模式就很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