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養老迎“春風”

截至2019年底,我市60週歲以上老年人約有59萬人,佔總人口的15.4%,現有的養老機構和養老模式遠遠解決不了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養老需求,養老服務工作已成為重大而緊迫的民生工程。為此,市人大代表陳亮在市四屆人大六次會議上提出關於大力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的建議,市民政局等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建議辦理落實。市人大常委會深入瞭解,重點督辦代表建議辦理情況,對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從交辦到督辦領辦、從辦理過程跟蹤督查到承辦單位與提建議代表見面、從辦理情況專題視察到辦理情況滿意度測評進行全過程監督,推動代表建議辦理工作落實落細。

現狀:多樣化養老需求得不到完全滿足

目前,榆林市共有養老機構76家,其中公辦養老機構29家、民辦養老機構47家。多年來,陳亮一直關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他認為,從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現狀以及國家“十三五”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要求看,我市養老服務體系框架初步建立,養老基礎設施也有了大幅改觀,但仍屬於低水平的發展狀態,養老服務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的潛力還未得到充分開發。

對此,他建議,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認真貫徹落實有關鼓勵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助力民辦養老機構健康發展。在規劃制定、土地供給、手續審批等方面給予扶持。同時,採用“以獎代補”等政策,著力解決民辦養老機構在開辦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儘快建設多樣化養老機構,為榆林老年人提供多樣化養老模式。

破題:我市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取消民辦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實行備案制度。

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陳和平表示,作為承辦這一建議的主要部門,市民政局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代表建議辦理工作,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制定具體落實措施。

據瞭解,2017年,市委將養老服務工作納入“十大戰略問題研究”中民生課題之子課題進行了專題調研,並列入《全市階段性重大事項推進方案》予以重點推進。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市積極落實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加快推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市委、市政府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了對各縣市區和相關部門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使養老服務工作擺上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

目前,我市已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取消了民辦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實行備案制度。市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榆林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鼓勵境內外投資者在市內開辦養老服務機構,與本市投資者享受同等優惠政策待遇,進一步明確了土地供給、稅費減免、資金補助等政策。並明確到2020年底,民辦機構運營的養老床位佔比達到50%以上,全市民辦養老床位新增不少於3000張,其中護理型床位佔比不低於30%。特別是在資金支撐方面,建立完善了民辦養老機構建設補助、運營補助,城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補助、運營補助、政府購買服務補貼、養老護理員崗位補貼等制度,全額納入了市級財政預算。其中將民辦養老機構運營補貼從每人每年1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自理老人)和每人每月200元(失能半失能老人),並首次建立了民辦城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政策。

陳和平介紹,我市全面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智慧化”多種模式的養老服務體系。民辦養老機構迅猛發展,從“十二五”末的7所增加到了47所。2017年開展醫養結合試點以來,推動建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15家,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解決養老難問題開創新路子。其中榆陽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實施“醫養結合、集中供養”服務的模式,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改革創新推薦項目和全市重點改革創新項目。同時,試點推動“互聯網+”智慧養老新模式。綏德、米脂、榆陽三縣區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突破口,與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協作開發建設“互聯網+”居家社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老年人開展健康管理、緊急救援、服務預約、物品代購及其他個性化服務,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市全面開展智慧養老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記者 馬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