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強大的人,都懂得“我好-你好”的道理


心理強大的人,都懂得“我好-你好”的道理



01.

問你個問題:當別人誇你的時候,你通常會如何回應呢?

根據不同版本的回應,我們可以將人們劃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是“我不好—你好”類型的人。

面對別人的誇獎,這一類型的人通常會說:“不不不,過獎了,我根本就沒有那麼厲害。”

這一類型的人由於自我價值感較低,會覺得自己的成就和別人相比,不值得一提。因此,面對他人的誇獎,他們通常會感到受寵若驚,並且覺得自己名不副實。

第二種是“我不好—你不好”類型的人。

面對別人的誇獎,這一類型的人通常會說:“你說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一類型的人,對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深深的懷疑。他們既不相信自己會做得很好,也不相信別人發自內心地誇獎自己。他們很容易把對方的誇獎看成是在諷刺自己,或者是不懷好意。面對別人的誇獎,他們不僅不會高興,而且還想要反擊。

第三種是“我好—你不好”類型的人。

面對別人的誇獎,這一類型的人通常會輕描淡寫地說一句:“恩”。或者只是點點頭,懶得給出任何回應。

這一類型的人,對自己充滿著盲目的自信,對別人各種看不起。他們會把別人的誇獎或者是讚美,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覺得,對方沒有資格來做出評價。

第四種是“我好—你好”類型的人。

面對別人的誇獎,這一類型的人通常會真誠地接受,然後說一句:“謝謝,能得到你的誇獎,我感到很開心。”

這一類型的人,對自己和他人都懷有十分積極的看法。他們相信自己,也十分相信別人。他們覺得自己很優秀,同時也允許別人很優秀。

02.

在以上四種類型,其實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根據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採用的不同心理地位,而做出的類型劃分。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所以我就舉了一個“受誇獎之後如何反應”的例子進行了闡述。

在這四種類型當中,最為美好的一種類型就是“我好—你好”。

因為屬於這種類型的人,心理上最為健康,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最為融洽,他們的生活經常會處於滿足或者是幸福的狀態之中。

而其他三種類型的人,往往更加容易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甚至是精神疾患的困擾。

在《人生腳本》一書中,艾瑞克.伯恩認為:抑鬱的人,往往都屬於“我不好—你好”類型;而精神分裂的人,往往都屬於“我不好—你不好”類型;而偏執的人,往往都屬於“我好—你不好”類型。

當然,大家也不要對號入座——例如,只要判斷自己屬於“我不好—你好”類型,就貿然認為自己肯定會抑鬱。要記住,“抑鬱”只不過是這種類型最為糟糕的結局而已。

雖然艾瑞克.伯恩指出,改變一個人的心理地位類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自我的覺醒,或者是接受一些專業的心理治療,來讓改變發生。

不過具體怎麼做,艾瑞克在《人生腳本》這本書中沒有說太多。

而在《我好,你好:瞭解自我、改變人生的人際溝通分析》一書中,美國精神病學家托馬斯.哈里斯則在艾瑞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非常明確地提出: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最終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我好—你好”的心理地位類型。

並且,托馬斯還給出了實操性較強的理論和方法。

03.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去做,才能實現向“我好—你好”這一類型的轉變呢?

心理強大的人,都懂得“我好-你好”的道理


要想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上述四種心理地位類型是怎樣形成的。

通常來說,“我不好—你好”是所有人在童年早期都會具備的一種類型。尤其是在兒童剛出生的第一年,嬰兒會感覺到自己的微小和無助,時刻需要周圍大人的照顧,因此這時就會感到自己卑微(我不好),以及周圍大人的強大(你好)。

第一年之後,嬰兒的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力量變得比以前要強大一點了,他開始學習走路,不再是那個只能藉助別人才能移動的嬰兒了。有的母親會隨著嬰兒學會走路,而減少對孩子的照顧,甚至會變得有些冷漠。這時候,孩子就容易形成“我不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

形成“我好—你不好”這一心理地位類型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在兩三歲左右的時候,遭受過一些虐待,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種種虐待。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傷害,而這些傷害明顯是不合理的,因此他們就會覺得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不好。

而“我好—你好”這種心理類型和前三種類型有著顯著的不同,因為前三種類型都是在無意識的過程中形成的。而只有“我好—你好”這種類型,需要藉助“成人的理性”才能形成。

所謂“成人的理性”,就是指能夠運用理性、客觀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他人。

04.

而有的人,則習慣於採用非理性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他人,從而使自己始終處於另外三種不健康的類型當中。

心理強大的人,都懂得“我好-你好”的道理


例如,父母告誡一個即將去外面世界打拼的孩子說,在外一定要低調,千萬不要太張揚。其實這背後,就是“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類型。

結果孩子聽了父母的話,來到一個大公司,默默無聞做了三年工作,從來不主動去表現自己,錯過了很多職場發展的機遇。

後來,這孩子讀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並且嘗試開始用理性、客觀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他人——相信別人能做到的,自己通過努力也可以做到。

於是,他開始慢慢採用“我行—你行”的心理地位類型,抓住幾次機會去展現自己的才華,最終實現了在職場上的不斷突破。

還有的人,在童年時期遭遇過父母的冷漠或者是粗暴對待,因此對他人和外在世界都充滿了深深的敵意,不願意輕易相信別人,執著於“我不好—你不好”、或者是“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類型,因此常常生活在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當中。

對於他們來說,想要實現向“我好—你好”這種心理地位類型的轉變,依然需要通過不斷的自我覺醒,不斷地去運用理性、客觀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和他人——慢慢去相信自己可以變得越來越優秀、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內心友善的,而不是一直活在童年恐懼和擔憂的牢籠當中。

心理強大的人,都懂得“我好-你好”的道理


總之,實現“我好—你好”這種心理地位的轉變,或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不斷髮展自身“成人的理性”。有時候,你需要通過不斷地閱讀心理類書籍來實現自我覺醒。有時候,你需要一位心理諮詢師來幫忙。

但是,這些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