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從創作的主觀意圖上分析,從事書法事業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書法直覺一般,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終能成一家大師;另一類,是發自內心的對於書法很喜愛,憑藉自己的努力能觸類旁通,達到諸體兼善......本文的作者,無疑屬於第二類。


本文主人公名叫徐之謙,徐之謙(1903年--1985年),字缽廠,號益齋又號居庸山農,昌平區馬池口鎮葛村人。祖上世代務農,家境清貧,幼年僅讀過三年私塾。17歲那年,經朋友介紹他進入北京文楷齋刻書處擔任學徒。因天生對字很喜愛,他臨摹《九成宮醴泉銘》一年即有所成。經理發現他的才能,將其由刻工提升為書寫,專門從事圖章、篆刻戳記和諸體版本的書寫工作。


因為字越寫越好,1927年,徐之謙被調到商務印書館編輯所的舊書部工作,為宋史、元史、明史及《古逸叢書》、《四部叢刊》等書補寫缺頁和缺字。


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1937年夏,徐之謙赴南京榮寶齋重操舊業。不久,因時局動盪,無法工作,他就返回故里,以務農為本,苦度時光。


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鄉居期間,徐之謙在辛勤勞作之餘從未放下手中的毛筆和刻刀。1951年4月,文從沈夢瞭解,北京榮寶齋的經理探聽到徐之謙在原籍務農,就再次請他回榮寶齋,安排在編輯科從事書法、篆刻工作。從此,徐之謙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此後三十多年,徐之謙的書法作品經常參加各種書畫展覽,並被收入《中國現代書法選》、《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現代書法選》等書冊。順應當時的客觀環境要求,徐之謙先後出版了《雷鋒日記字帖》(仿九成宮體)、《毛的語錄》(柳體字帖)、《毛詩詞三十七首》(草書帖)和《毛詩詞三十九首》(草書帖)等大半數字帖,影響了一批學字的青年......


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徐之謙在當時的中國書法界影響廣泛,成就、地位很高,因此許多國家的重要建築上都曾留下他的墨寶,包括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十塊浮雕的標題文字、在青龍橋新建的詹天佑墓碑的碑文......


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這個農民,幾乎包寫了中國一半書法字帖!感謝分享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