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拱拱手,道聲“你好”

子不語

今天來聊些輕鬆點的話題。

自從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開始蔓延後,人們發現打招呼成了一件頭疼事。

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握手,在多個國家都被建議為有風險的問候方式,因為手與手的密切接觸會為病毒的傳播提供通道。

這不,英國首相鮑里斯剛還在說自己和新冠肺炎患者親切握手,一轉眼就被確診了。

當然,我不是想對鮑里斯先生有什麼非議,只是想說握手真的會有風險。

那麼還有哪些既禮貌又安全的打招呼方式呢?我們來盤點一下。

【極高風險,非常不建議採用】

●貼面禮

在歐美的許多國家,貼面禮是家人、關係親密的朋友之間常用的問候方式。但這種問候方式簡直就是為病毒傳播提供特快傳播通道,這已經不是相互表示親密,而是在相互傷害。特別提醒,戴上口罩行貼面禮也不行。

●碰鼻禮

碰鼻禮是毛利人特有的禮節,據說碰一次還不夠,碰鼻次數越久,時間越久,就表示越親密。這簡直就是在確認:傳染上了沒有?傳染上了沒有?沒有就再來一次。

●吐口水禮

如果說有比上面兩種更危險的,我覺得就是在東非部分地區流行的奇特的“吐口水禮”。這些地方的習俗,認為口水能夠辟邪。但現在看來,非但闢不了邪,而且簡直是投遞病毒小炸彈。

【高風險,不建議採用】

●吻手禮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這樣一段視頻:天主教教皇方濟各3月25日到意大利洛雷託訪問,其間信眾排隊想親吻他的手。教皇雖保持笑容,卻一次次不停縮手拒絕被吻。吻手禮雖然能表示虔敬,但現在還有誰敢讓別人在自己手上抹飛沫呢?

●馬來禮

馬來西亞人打招呼的禮節比較特別,他們會先雙手交握,互相摩擦一下對方的手心,然後雙掌合十,摸一下心窩互致問候。但雙手交握明顯要比單手相握風險更大。

【較低風險,謹慎使用】

●碰肘禮、碰足禮

這兩種禮節,其實都是疫情期間為了規避風險,而流行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碰肘禮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流行時,中國支援利比亞的前方醫療隊,開創了這一禮節。當時前方醫療隊穿著防護服,互相碰肘、相互打氣的視頻,至今仍讓人感動。

這樣的問候方式風險已經非常低了,但考慮到仍有接觸面,而且不利於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所以還是謹慎使用為好。

【低風險,可以使用】

●鞠躬、合十

日本人習慣相互鞠躬問候,而泰國人以合十為禮,男士雙手在額前,女士雙手在胸前。

這兩種問候方式都完全無接觸,能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大不了看到別人,遠遠地鞠個躬就好。

●拱手禮

拱手禮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相見禮,歷史非常悠久,在《論語·微子》就有記載“子路拱而立”。這裡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而今天對於我們來說,拱手禮無疑是一種既安全,又具有文化內涵,且不會失了禮數的相見問候方式。

只是拱手禮比較有講究,比如拱手禮有兇吉之別,行錯了會非常尷尬。這裡不妨讀一下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手部》的記載:“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兇拜反是。”中國古人以左為敬,所以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重。若遇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女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內,右手在外,若遇喪事行禮,反之。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以後大家見面,互相拱拱手,道一聲“你好”,是最恰當不過的相互問候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