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為覓得一棵上好的向日葵,梵高孤單了 37 年;為找回逝去的美好日子,普魯斯特孤單了 51 年;而林風眠,傾盡 92 年歲月,不打折扣地踐行著“孤單”兩個字。


在中國 20 世紀的畫壇,林風眠、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都是神一樣的存在,論成就風格,可以說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而林風眠與和其他幾位大神最大的區別,就是孤單。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他太孤單了。6 歲時,母親走了;求學途中,父親沒了;新婚不久,妻離子去了;事業剛見起色,職位丟了。


因為林風眠的存在,同時代的中國繪畫天然分出兩種:一種是林風眠,一種是其他人的畫。他,註定成為中國現代畫壇一道獨立的風景。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1900 年一個秋夜,在廣東梅江邊的一個小山村,一顆流星落在林家天井裡,一個男嬰隨之呱呱墜地,這個男嬰就是林風眠。


6 歲時,疼愛他的媽媽因封建族規被族人強行送走,幼小的林風眠只得把母親的形象印刻在腦海裡,後來他鐘情繪畫仕女形象,便脫胎於此。8 歲時,祖父帶他去城裡玩,順手買了一張彩票,竟中頭獎,解決了林風眠零花錢和西行求學的經費。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9 歲時,他憑一副《松鶴圖》賣了大價錢,成了遠近聞名的神童畫家。15 歲時,考取了梅州中學,遇見了他平生第 1 個伯樂——清末著名美術教育家梁伯聰先生。


梁老師驚詫於林風眠圖畫過目不忘的天才記憶力,鼓勵他不要囿於國畫,大膽學習西畫。梁先生詩畫並舉,傾囊相授,給了這位青年才俊 120 的評分,著實讓小夥伴們驚呆了。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這100分只是給他完美的繪畫,可是他畫中所表露的藝術潛質,卻已超越了他的學歷。那就是說,他的畫是超水準的,應得 120 分,這是破天荒給的分。”梁伯聰曾解釋道。


當時社會大形勢是,有為青年都迫不及待地去西方尋找救國真理,在這樣的文化思潮驅動下,林風眠的鴻鵠之志,瞄準了世界藝術的靶心——法國。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1919 年,他與好友林文錚、李金髮坐著法國郵輪開始了西學之路,當時同船者大咖雲集,徐特立、李立三、李富春、蔡和森、蔡暢、向警予等,都是日後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響噹噹的人物。


留學第一站,是法國一個叫楓丹白露的小鎮。這不是一般的小鎮,這裡有拿破崙博物館,有舉世聞名的魯索、柯羅、米勒等“巴比松畫派”巨匠,還有森林、湖水和田園的自然之美,美到窒息的地方用來學畫,簡直是絕配。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第二站是第戎美術學院,林風眠遇到了第 2 個伯樂,揚西施。請注意,這個和越國那個西施毫無關係,人家是個純爺們。


揚西施指出了林風眠兩大藝術病症——陷入學院桎梏和作品膚淺。揚大師不僅是良師,更是德醫,開出了標本兼治的藥方:一是通過引入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現代畫派,讓他衝破學院的牢籠;二是啟發林風眠去向豐厚的中國傳統學習。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在課堂上、在博物館中、在圖書館內,林風眠開始在正確的道路上如飢似渴的學習。


慧眼識珠的不只有揚西施,還有第戎美院的法國女同學阿麗絲,兩人正將墜入愛河,沒房沒車的林風眠無法入姑娘父母的法眼,遭到堅決反對,愛情的小船暫時擱淺。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第三站是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林風眠能進入這所世界頂級藝術院校,與揚西施舉薦不無關係。


巴黎是個藝術之都,也是個花花世界,林風眠心無旁騖,從塞納河到盧浮宮,從東方博物館到國家圖書館,從《維納斯》到《蒙娜麗莎》,從莫奈、塞尚、梵高、高更、馬蒂斯到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歌德、荷馬、雨果、但丁、拜倫、雪萊,他在內心世界修好了走向大師的橋樑。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第四站是柏林,那是 1923 年春天的一個週日,林風眠邂逅了德國女孩羅達,一個出身沒落的貴族家庭。雖然大學學的化學,卻有著極深的人文學養,成了他了解和研習西方繪畫、音樂、文學藝術的嚮導兼紅顏。


才子與才女,如果不相戀,實在對不起彼此遇見。他們在聖母教堂神父的主持下舉行了婚禮。在愛情的澆築下,林風眠成名作《摸索》問世了。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接著,被第 3 個伯樂——“教育之神”蔡元培納入了視野。1924 年,林風眠攜愛妻羅達返回巴黎,他的巨幅油畫《摸索》在法國舉行中國美術展覽上,贏得了巨大聲譽,還被法國記者評為“中國留學美術者第一人”。


蔡元培從《摸索》裡,看到了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希望,與林風眠一見如故。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而 1924 年巴黎的秋,卻格外的涼,羅達因生產而撒手人寰,加之不久前祖父和父親的相繼去世,親情和愛情皆失去的林風眠,孤獨幾乎擊倒了他。


還好,他還有藝術。在生死別離中,他悟到了生命的脆弱,創作了另一幅名作《生之慾》,獨佔了巴黎萬國博覽會的鰲頭。蔡元培稱讚:“得乎技,進乎道矣!”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在博覽會上,林風眠與阿麗絲久別重逢,再續前緣。他內心比任何人都清楚,世上再好的久別重逢,都比不過他和羅達的美好相遇。


1925 年,林風眠回國,隨後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到任後,林風眠堅持開放多元的教育方針,做了幾件“出格”的事:首先,他聘任西方畫家登臺,擋了某些“國畫家”的道;其次,請來木匠出身的齊白石,礙了保守主義的眼;接著,推出人體模特寫生課,捅了封建勢力的馬蜂窩。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1927 年,在全校師生的擁戴聲中,林風眠孤單離場。1928 年,受蔡元培提攜,林風眠赴杭州出任國立藝術學院(後來的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作為全國最高藝術學府,集中了當時全國藝術界的精英,林風眠負起領路人的重任。


在林風眠主持下的杭州藝專,誰的繪畫成績好,誰就得人尊敬,誰就是天之驕子。好像校規生來就是如此,沒有一點可以商量或懷疑。沒有宮鬥,自由開放,真才實學是在藝專確立話語權的最重要標準,沒有之一。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短短十載,就培養了一大批國際頂尖藝術大師。可是,林風眠不小心又得罪人了,又恰恰是得罪不起的大人物。


當時,正值白色恐怖,當局到處逮捕,屠殺共產黨人,林風眠憤怒而作巨幅油畫《痛苦》,並在西湖博覽會上展出,蔣介石看到了《痛苦》,十分不滿,質問“光天化日之下哪來那麼多痛苦?”。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可未等到蔣介下令關門的手諭,卻等來了盧溝橋的炮聲。


1938 年,在流亡教學中,杭州藝專與北平藝專合併,引發了派系鬥爭,毫無宮鬥經驗的林風眠,為全校師生留下“為藝術戰”四個字,離開了他苦心經營的學校。該去哪裡,哪裡是該去的地方呢。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在嘉陵江邊一排破舊的大倉庫裡,林風眠孤身開始了簞食瓢飲苦行僧的面壁作畫。他滿懷激烈地畫下了嘉陵江山水,畫下了鮮活的勞動婦女,畫下了行進在湍急江水中的大木船……


抗戰期間,輾轉西南,生活清苦了,林風眠卻自由起來。抗戰結束後,他把妻女接到了杭州的玉泉別墅裡,在杭州藝專做了一名普通教授。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然而好景不長,學校一批師生被冠以“新派畫集團”進行批判,林風眠就成了“形式主義祖師爺”,這個“罪”很大,他的身軀太小,負不起。


在職場上有一種體面的勸退,叫自動離職。1951 年,在批判會開始之前,他選擇了主動辭職,蟄居在上海南昌路舊樓中,此後 27 年,再沒挪過窩。1955 年,妻子和女兒去了巴西,再未歸來。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無親人,無工作,無收入,林風眠變成了“三無分子”,生活變得異常清貧,連他相依相靠的貓,因愛吃魚不得不忍痛送人。只有藝術不穿衣吃飯,不會背叛。


只要能畫畫,他就可以同畫裡的人物、花鳥、山水、動物對話、交流,他的內心就是愉快的。可是,就是想靜靜畫畫的夢想,也被不請自來的文革打破了。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在紅衛兵抄家之前,他把幾十年心血凝聚成的成千幅畫作,或泡為紙漿,或焚為灰燼,每幅畫放在現在都價值不菲,足以換套房子,想想吧,上千套一線城市的房子,就這樣沒了。


儘管沒有了“問題作品”,但他做過中國南北兩所美術學校校長的“鐵證”,無法刪除,換得四年多的牢獄之災,讓 70 多歲的林風眠,有苦難言,有覺難眠。他就像隱士,像戰士,獨自一人奮鬥著。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孤單,是年幼母愛正濃,卻眼睜睜看著母親被人送走,林風眠如此;孤單,是收穫愛情時,卻眼睜睜看著愛人永逝,林風眠如此;孤單,是人生巔峰時,卻眼睜睜看著事業斷送,林風眠如此;孤單,是隻想孤單時,卻眼睜睜看著自己身陷囹圄,林風眠如此。


讀了全世界的孤單,卻不懂林風眠。可能水土不服,但林風眠馴服了中西方藝術。


全世界的孤單比不上一個林風眠


78 歲的林風眠,飽經滄桑,去了香港,度過了人生最後 14 個春秋。他不停的畫,把記憶裡的畫重新給畫了回來。人老了,畫卻小鮮肉起來。他的畫色彩更熱烈了,筆墨更放縱了,韻味更醇厚了。


1991 年 8 月 12 日,藝術大師林風眠去了。天堂裡沒有宮鬥,沒有世俗觀念,有母親,還有羅達。他再也不必孤單了,永遠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