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很突然,張國偉宣佈退役了。有人不相信,有人無所謂,也有人對此解讀為“為了出名忘了本,丟掉的本事,想撿卻撿不回來了”。

筆者腦中只有兩個字——可惜。可惜了被傷病浪費的天賦,可惜了被命運耽擱的夢想……張國偉的職業生涯,恰恰是他搞笑外表、滑稽談吐的“反面”。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是不務正業影響了成績?

張國偉的職業生涯似乎被分成了兩個階段——年少成名,晉升網紅;屢戰屢敗,受困淺灘。

2米32!7年前第一次在賽場見到張國偉時,他年僅21歲,剛剛刷新了上海名將朱建華保持了27年之久的全國室內紀錄,勾起老一輩田徑迷埋藏已久的“跳高情結”。

猶記得當時他奪冠後的張國偉雙手指天,做出了白鶴亮翅的慶祝動作。

“中國田壇的泥石流”、“體壇第一網紅”“錄綜藝節目常客”……從那時起,張國偉身上有了很多標籤。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然而折戟里約奧運會、田徑世錦賽等大賽後,負面的評價越來越多和張國偉聯繫起來。

“網紅”,似乎成了張國偉成績不佳第一解釋。

直到因違規參與商業活動,被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重罰,負面輿論開始從四面八方襲來,他徹底被戴上了不務正業的“帽子”。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違規不假,但不務正業?這怕是冤枉張國偉了。

在筆者看來,每每大賽就掉鏈子,從來不是因為態度,而是因為他不爭氣的身體。

里約奧運會的跳高比賽,筆者就在現場。張國偉的招牌笑容,在賽後的採訪通道里,變成了苦笑。“我也是醉了,這身體……”

里約奧運前夕,他的大腿後群肌肉又突然感到痠疼,嚴重影響起跳環節,最終導致他在里約奧運會上只跳出2米22,無緣決賽。“奧運會前我的大腿後群和臀部肌肉連續打了兩三針封閉,我在訓練上儘量去調整,在心理上暗示自己我的腿沒事。賽前最後一次強度課,我2米30一次過,當時心裡很高興,覺得奧運會肯定能發揮出來,但是這次之後我的後群肌肉就根本使不上勁了,軟到坐著都疼。”張國偉回憶說。

折磨著張國偉的是一種叫“滑囊炎”的關節病。用他的話說,滑囊炎傷得太深,只要天氣冷,傷處就會很疼,之前他自己表現不錯的幾個比賽也是因為天氣比較熱,才能夠保證一個很好的發揮。稍微冷一點,身體就拿不出百分百的能量。從來只是運動員來適應環境的,哪有運動員挑環境的?張國偉只能怨自己。

張國偉曾坦言,“訓練再苦也不算苦,但養傷才是讓我最上火的。”他解釋說,因為“滑囊炎”沒有快速的治療辦法,只能靠推拿按摩。這些年裡,每天訓練之外,張國偉要進行幾個小時的推拿治療,對於這樣一個過程,他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血疼”。

傷病對訓練的影響顯而易見,一抬腿一坐就疼,正常的跳躍動作訓練也都不繫統。沒有了系統的訓練作保障,縱然天才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績。

孫海平:他是我最欣賞的運動員之一

外界對張國偉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在專業領域,他的敬業是被教練員和運動員們一致肯定的。

著名的短跨教練孫海平不止一次和筆者說過,在國家隊他最欣賞的就是兩位運動員,一位是蘇炳添,一位就是張國偉,“張國偉身上的那種特質,是所有運動員都該學習的,就是經得住誘惑,一門心思撲在訓練上。”讓孫海平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他看到張國偉訓練完在休息,“他突然跳起來做了一個跳高的模仿動作,我就佩服這樣的運動員,他在訓練之餘還在思考和消化訓練中的內容。”

“張國偉的痛苦,一般人是難以體會的,職業運動員的天敵就傷病,克服傷病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不是一般人能夠想象。”作為劉翔的恩師,相信沒多少人能比孫海平更瞭解傷病對於運動員意味著什麼。

張國偉的搞笑背後,竟是抑鬱

為什麼要參加這麼多社會活動,為什麼要做美食博主?為什麼要參加綜藝?為什麼要參加真人秀?這是許多網友質疑張國偉的地方。

張國偉自己曾做過解釋——是因為長時間的傷病讓自己很抑鬱,每天在房間裡總是想著傷的問題,為了給自己減壓,他才選擇走出房間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果一直在房間,我覺得我可能會瘋的。”

對於傷病的那種無力感,讓張國偉選擇轉移注意力。這很難說是不是一種積極的辦法,亦或僅僅是逃避。但對於無法切身體會的我們來說,真的不該去指責太多。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放下夢想,也值得所有人的掌聲

9年前的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上,19歲的張國偉跳出了2米28,第一次奪得全國冠軍。賽場上,他“目中無人”地大喊了幾聲“我叫張國偉!”

有人問他,你在賽場上怎麼那麼張揚?張國偉說:“因為我激動啊。我覺得一個人能找到自己夢想真的很不容易,現在我的事業就是我的夢想,此刻的我很幸福。所以,我也很想別人知道,追夢是一件多麼讓人興奮的事”。

追夢之路上,張國偉似乎從來不懼失敗,所以即便每每大賽折戟,他在嘆息最後總是會補上一番給自己的打氣,那是一如既往的開朗和張揚。“下屆奧運會再找回來” “你們再等等,下次我就是冠軍” “我想告訴一直支持我的人,你們的支持是對的,我肯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可惜,他終究還是放下了自己的夢想。

英雄就怕傷痛磨,競技殘酷不等人。更快、更高、更強,一百多年前顧拜旦先生將這句話定為奧林匹克格言的時候,恐怕不會想到若干年後的今天會有很多運動員希望再加上一條,更健康。

也許不久前他們還是媒體爭相報道的體育明星,是深受對手尊敬和恐懼的場上霸主,但當傷痛來襲,他們的身體狀況也許還不如普通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張國偉的故事其實也在提醒我們,職業遠動員們不是超人,他們也會倒下,但是競技體育如此殘酷,為了向更高水平衝刺,很多運動員不得不在透支身體的情況下堅持訓練。

而當有一天,他們實在堅持不住想放棄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的,是理解和掌聲。


讓張國偉“墜落”的罪魁禍首,從來都不是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