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大秦帝國"的都城,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其身處華夏曆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昭仁寺大殿:位於咸陽市長武縣東銜, 昭仁寺,是李世民稱帝后為紀念在"淺水塬之戰"中陣亡的將士所修建的,悼念遠去的戰士英靈,"昭仁"二字即表彰勇士戎陣殺身成仁之意。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15 米,磚木結構,殿內無一立柱和通架大梁,採用八卦懸頂式,九梁十八擔架疊拱起,俗稱"一擔挑八角",結構頗為特殊,為我國古建築中所罕見,為宋代結構。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三原城隍廟:位於三原縣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有600多年曆史。城隍廟古建築群包括各種樓、殿、廊、亭等40多座建築,按主次佈局在縱橫軸線上,做工精細而且結構嚴謹、肅穆壯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是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其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泰塔:位於咸陽市旬邑縣體育場北面。建於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高53米,直徑12米,建築面積144平方米,結構為樓閣式青磚塔,塔內有旋轉木質樓梯可至塔頂。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涇陽崇文塔:位於咸陽市涇陽縣城東南10公里的崇文塔景區內,建於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由涇陽人尚書李世達倡導主持,南京鎮江工匠官施工所建,是中國最高磚塔。屬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層,總高度87.218米,根據八卦懸頂的古建築原理設計,從塔下至塔頂全部用青磚修建。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彬縣開元寺塔:位於彬縣縣城內,俗稱"雷峰塔"。該塔創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底層每邊長5.6米,通高47.84米,單壁中空。底層闢南北二券門,二層以上每層設四個券門,上下位置逐層相錯,每層均作仿木結構三間,每層均疊澀出簷,塔頂為磚砌攢尖頂,上置鐵質塔剎。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武陵寺塔:位於永壽縣原武陵寺內。初建於北魏天興年間(398~404)。現塔為宋代建築。塔為八稜七層磚塔,高21.7米,由於塔身傾斜,底部磚塊嚴重脫落。1985年進行了修葺,發現宋代錢幣和宋大觀年間的磚刻。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清梵寺塔:位於興平市北寺巷,塔建於唐代,為樓閣式磚塔,空心,平面呈八角形,底邊長4.35米,共七層,殘高38.6米。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報本寺塔:坐落在武功老城(今武功鎮)北廓,建於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六月前。為樓閣式磚塔,七級八面,面闊4.7米,基地面積50餘平方米,高39.66米,地宮內共出土文物100餘件,主要有石雕彩繪須彌蓮花座、金棺、銀槨、盝頂銀函、金雙鸞五辨銀碗、漢白玉彩繪石槨、豹斑玉筒、白瓷淨水瓶、葫蘆形琉璃瓶、竹節瓷瓶、八稜形瓶、舍利子(41枚共重26.7克),銀方盒(重394.5克),一對銀鐲(64克),六塊水晶石、十一面銅鏡和數十枚銅錢等。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北杜鐵塔:又名千佛鐵塔,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北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造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咸陽文廟:位於咸陽老城區中山街,現為咸陽博物館,是咸陽城區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洪武四年,據明代萬曆《咸陽縣新志》載:"明洪武四年(1371)縣丞孔文鬱主持修建。",經過明天順三年、萬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四年多次重修,現存古建築12棟,佔地12.78畝。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武功城隍廟:位於武功縣武功鎮東街中段,武功城隍神是全國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為"輔德王"的神靈,頭戴王帽,因而武功城隍廟也被稱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國各地城隍廟之首。 廟內建築結構獨具,宏偉高大,為一組完整的明代建築群,整個佈局為高臺建築,負陰抱陽,軸線對稱,居中為尊,重重院落,莊重神秘,堪稱關中一絕,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綜合藝術。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大佛寺石窟:位於彬縣城西十千米西蘭公路旁的清涼山腳下,是陝西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座標。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於唐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寺內有446處佛龕,1980餘尊精美造像,是盛唐京師長安附近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其唐代大佛為關中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宏道書院:位於三原縣城北,是陝西省明、清四大書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戶部尚書)於弘治七年(公元1494)創辦。書院坐北向南,佔地面積8畝,院內栽植松柏,花木蔥鬱,現存日式教學樓一座,房舍建築堅固,雕刻細膩,氣勢恢宏。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茂陵:

位於咸陽市興平市,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茂陵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霍去病墓:位於茂陵東約1公里處,即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六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死時僅24歲。為了紀念這位青年將軍的赫赫戰功,漢武帝特為他修建了這座形式象徵祁連山的墓琢,並在神道兩側安置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伏虎、臥象、臥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馬踏匈奴最為著名。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咸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乾陵:位於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佔地面積40平方千米。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順陵:是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位於咸陽城東北20千米處渭城區底張鎮韓家村。楊氏死於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禮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追封楊氏為孝明高皇后,改墓稱陵。唐玄宗即位後,下詔削去楊氏孝明高皇后稱號,仍稱太原王妃,將順陵改回王妃墓,但後世習慣性仍以順陵稱之。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長陵:位於咸陽市東約20千米的窯店鎮三義村北,是漢高祖劉邦與呂后合葬墓。長陵由黃土夯築而成,覆鬥形,至今仍高達33米。根據測量,墓冢的底部東西寬153米,南北長135米;墓冢頂部東西寬55米,南北長35米,與史籍記載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間畢沅所書"漢高祖長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劉邦安寢的地宮,《漢舊儀》載:漢代皇陵地宮"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羨門,容六車六馬,皆藏之。四方外涉,東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駑,設伏火。"入梓棺時,皆珠襦玉匣,連以金縷。長陵現未發掘,地宮內部結構不詳。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泰陵:建於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是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獨孤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咸陽市楊陵區五泉鎮王上村。此處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楊陵區因此而得名。楊堅在位23年,公元604年病逝于大寶殿,終年64歲,葬於此地。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西漢帝陵:西漢11位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劉恆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餘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西起興平市(縣級市)豆馬村,東到咸陽區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唐代帝陵:唐代帝陵分佈於陝西省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六縣,包括獻、昭、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貞、簡、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即關中十八唐帝陵。其中獻陵、建陵、崇陵、莊陵、端陵、貞陵、靖陵位於咸陽境內。唐代帝陵依山為陵,氣勢雄偉,呈扇形環繞在京都長安周圍,和長安城以及宮殿群一起構成全國等級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遺址景區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漢雲陵:位於淳化縣城北8公里鐵王鄉大圪墶村西處,西漢漢昭帝劉弗陵之生母鉤弋夫人趙婕妤葬於雲陽,被追封為皇太后,發卒二萬人建起一座陵,邑三千戶守護。雲陵又被稱為 "陽陵"、"思合墓" 或 "女陵"。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4、興寧陵:位於咸陽城東 20 公里處渭城區正陽鄉後排村。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之墓。李於北周建德元年 (572) 死,葬咸陽。唐武德元年(618)追尊為世祖元皇帝,陵稱興寧陵。陵墓封土為圓錐形,底部周長 133 米,高約 5 米。陵前保存有石獅 1 對,石天鹿 2 對,石虎 1 對,造型古樸,雕刻細微。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5、永康陵:

位於咸陽城東北 55 公里處三原縣陵前鄉侯家堡,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陵墓。李虎曾助北周伐東魏有功,封為柱國,死後追封為唐國公。李淵建立唐王朝後,於武德元年 (618) 追尊李虎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園,稱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長430米。墓南尚存刻字華表、石獅、石人、石天鹿等具有初唐風格的石刻。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秦咸陽城遺址:位於咸陽市以東約15公里處。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開始營建,十三年 (前349)由櫟陽遷都於此。初都的咸陽城,大概只有咸陽宮和類似城門的"冀闕"建築。惠文王時,繼續擴建。據文獻記載,城內已有南門、北門和西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建"六國宮"。公元前206年,項羽入咸陽,燒宮室,咸陽城遂成廢墟。咸陽作為秦都歷經七世,共144年,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上統一六國的指揮中心。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7、鄭國渠首遺址:位於涇陽縣王橋鄉上然村北仲山西麓,鄭國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採納韓國水利家鄭國的建議開鑿的。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按照《史記》記載,鄭國渠流經今天陝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閻良等縣,綿延300餘里。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甘泉宮遺址:秦漢建築遺址,位於咸陽城北75公里處的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甘泉宮興廢年代待考。現存遺蹟有城牆、大型建築夯土臺基、陶窯等。在遺址中心區現存有西漢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發現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種陶質建築材料及生活用具等。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9、秦直道起點遺址:

位於淳化縣鐵王鎮涼武帝村北,秦直道從此起向北經英烈山、馬槽梁、鬼門口、艾蒿灣、乏牛坡、蠍子掌、箭桿梁,沿山北麓而下,穿越耀縣、旬邑、淳化三縣分界的七里川,入旬邑縣廟溝村,再穿石門關,沿子午嶺北行,逶迤到達九原郡(今包頭市西北)。淳化縣境內秦直道遺蹟長約15公里。

30、秦直道遺址:南起雲陽(陝西淳化縣),北達九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郊),全長700餘千米,是秦始皇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2009年3月至7月,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路面、車轍遺蹟以及路面腳印、建築遺蹟等。秦直道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對於中國古道路考古、中國秦漢史、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史等,均具有重要價值。

31、碾子坡遺址:位於咸陽城西148公里處長武縣冉店鄉碾子坡村,南距黑河約300米。屬於先周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數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甕等。經鑑定,碾子坡遺址包含多種不同性質的文化遺存。

32、鄭家坡遺址:位於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漆水河東岸。1980年發現的,面積2000平方米。發掘區分南北兩個小區,中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壕溝。遺存主要有房基、灰坑、窯穴、陶窯,還有陶器、石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文獻記載周人早期活動在漆水下游一 帶,鄭家坡遺址就處在這個範圍之中,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線索。

33、沙河古橋遺址:位於咸陽市秦都區釣臺鎮資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一號橋現暴露出木橋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經露出的木樁高2米左右,直徑為40釐米。橋樁上端殘缺不全,有火燒痕跡,橋面已不復存在。二號橋在一號橋東300米處,已發現5排41根木樁,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樁高2-3米,還發現9.54米方形大橋樑一根、卯俱在。兩座橋均寬16米,據文獻所載,根據當時河道的寬度推測,這座橋長約500米。

34、安仁瓷窯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北110公里處旬邑縣城關鎮安仁村,是宋至元代文化遺址,屬耀州窯瓷系。清理出瓷窯11座宋至金元時期窯爐和晾坯場等,出土了大量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北方窯爐史提供了新的依據。

陝西咸陽,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5、古邰國遺址:位於楊陵區李臺鄉杜家坡村西至圪塔廟以南、永安村以北一帶,這是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西周—戰國—秦漢等不同文化時期的大型居住遺址。傳說曾是我國農業始祖后稷 "教民稼穡"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