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跟爸爸親近,多半是媽媽在“從中作梗”,別不承認

文|秘籍君

昨天,朋友跟我提到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中國的家庭裡,孩子往往是跟媽媽親,而疏遠爸爸,這導致爸爸在育兒的過程中是嚴重“缺位”的。朋友分析原因說,這可能是和現中國主要的家庭分工有關。如今多數夫妻額家庭分工模式,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女人在家裡教養孩子、操持家務,而男人在外面打拼事業、賺錢養家。

不過,我認為孩子不跟爸爸親近,雖然和家庭分工有關,但更多的是媽媽在“從中作梗”。朋友聽了表示不服氣,孩子不親近爸爸,和媽媽有什麼關係呢?我告訴朋友先彆著急,聽聽我分析的原因:

孩子不跟爸爸親近,多半是媽媽在“從中作梗”,別不承認

媽媽習慣性地質疑爸爸帶孩子的能力

我以前看過不少親子類的綜藝節目,記錄的都是孩子和爸爸之間的故事。所有故事的背景,都是爸爸平時幾乎是不參與育兒,父子之間的感情很冷淡。後來節目組創造機會讓父子親密接觸,兩個人的關係就緩和多了。這說明孩子跟爸爸親,是需要時間溝通和了解的。

但是,反觀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媽媽是一邊抱怨孩子爸爸不帶娃,一邊又忍不住對孩子爸爸帶孩子的能力表示質疑,不斷剝奪爸爸帶娃的時間。像陪孩子睡覺,媽媽會說“我來,我哄孩子睡覺,孩子睡得更快”;像喂孩子吃飯,媽媽也會說“我來,瞧你笨手笨腳”。由於媽媽習慣性地質疑爸爸帶孩子的能力,爸爸對帶孩子這件事也會變得不自信,慢慢地就不願意帶娃了,孩子很難跟他親近。

孩子不跟爸爸親近,多半是媽媽在“從中作梗”,別不承認

孩子滿3歲以後,媽媽沒有及時將孩子交給爸爸帶

當然,我們也無法否認的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0-3歲這段時間,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孩子更喜歡通過和媽媽的肌膚進行接觸,獲得胎兒時期待在媽媽子宮裡那種熟悉感和安全感。所以,孩子可能更願意親近媽媽,不親近爸爸。孩子不跟爸爸親近,也賴不著媽媽。

孩子不跟爸爸親近,多半是媽媽在“從中作梗”,別不承認

可是,當孩子年滿3歲以後,媽媽就應該把教育的“接力棒”及時地轉交到爸爸手裡。因為3歲以後的孩子,精力變得旺盛,對充滿力量的爸爸會有更強的探索欲。此時,媽媽充當孩子的引路人,幫他親近爸爸、瞭解爸爸,非常容易。如果3歲以後的孩子,還是不跟爸爸親近,就有理由認為是媽媽由於私心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及時將孩子交給爸爸帶,導致孩子和爸爸不親近,是媽媽的錯。

你家孩子跟爸爸親近嗎?

-----------------------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髮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