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金融,潛移默化的改變潤物細無聲!(下)

上篇我們講到,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跨境支付方面的一些優勢。金融中支付包含兩個大環節:一個是交易環節,還有一個就是交易後的清結算環節。在清結算環節,區塊鏈的應用也能夠到大大的提高效率。

區塊鏈+金融,潛移默化的改變潤物細無聲!(下)

清算和結算均是清償收付雙方債權債務關係的過程及手段。轉賬支付中,同銀行內賬戶資金往來直接結算便可,而涉及不同銀行之間賬戶資金往來,則需先清算再結算。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銀行轉賬,用戶體驗來說,我要轉給你一筆錢, 看起來好像我打開APP摁一下轉賬按鈕,這個行為就結束了,幾秒鐘就可以完成。方便的轉賬行為背後,實際上是一套複雜的系統,在持續不斷的運行支持著。

區塊鏈+金融,潛移默化的改變潤物細無聲!(下)

小額批量支付系統:除系統維護外,全年無休,一週7天,每天24小時運轉。A行向B行匯款,單筆金額小於5萬元的都走小額支付系統。A行將向B行單筆小於5萬元的匯款逐一記錄(清分),依次湊夠5W為一個單位(清算),根據清算結果每5W一筆人民幣批量轉給B行(結算)。

清算與結算未完成時,B行會用自己在人行的備付金先為客戶進行墊付,因此B行的客戶收款是實時的。

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單筆交易金額大於5W的一律走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大額支付系統按照國家法定工作日運行。8:00至17:00為日間業務處理時間。如收款客戶的開戶行應用大額支付系統,付款客戶在營業日當日下午17:00前辦理的大額支付業務都可實現實時到達收款行。

舉個栗子:比如今天11月10日16:00 A行要付給B行4億,B行要付給A行1億,人民銀行處理中心先記下這兩筆交易(清分),然後軋差賬目二者相抵A行付給B行3億(清算),最後A行根據賬目核對結果實時將3億人民幣轉給B行(結算)。

區塊鏈+金融,潛移默化的改變潤物細無聲!(下)

證券交易結束後,也有個清結算環節,證券交易看起來也是我們通過APP/炒股軟件點幾個按鈕進行買賣就可以了,但是證券交易背後也有一個龐大的機構在為我們服務。

每天收盤後,錢和券都最終在誰的手裡,要經過龐大的計算。我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證券結算採用淨額交收方式。

淨額交收是指買賣雙方在約定的交收期限內,以買賣雙方進行證券交易後計算出的證券和資金的淨額進行交收,它必須通過結算機構進行。

淨額交收比較適合於投資者較為分散、成交筆數較多、每筆成交的數量較小的證券市場和交易方式。淨額交收通常需要經過兩級結算完成,即首先由交易所與證券商之間進行結算(一級結算),然後由證券商與投資者之間進行結算(二級結算)。

不管是轉賬還是證券交易,看起來簡單的背後,都有一套龐大複雜的系統,在給我們做支撐。這種龐大的計算,勢必會在某些地方,帶來用戶體驗的痛點。

為什麼股市當日賣出的股票的資金,第二天才能印證轉出?

交易所清算時間是在收盤之後,所以即使當天賣出了股票,嚴格來說,在收盤前實還沒有完成過戶的。收盤以後交易所會根據當天的申報結果進行交割。

交割後已經過了銀證轉賬的時間,因此當天賣出的股票,第二天才能進行證轉銀(轉賬到銀行卡)操作。

區塊鏈+金融,潛移默化的改變潤物細無聲!(下)

如果應用區塊鏈技術,支付清算環節就變得簡單多了,區塊鏈是個點對點的系統,天生的沒有清結算的環節,支付即結算。

以銀行轉賬為例,對同屬一個集團的銀行使用區塊鏈來為支付行為生成總賬。每一個銀行都可能是一個私有區塊鏈網絡的參與者,並且能夠完成交易,參與一致算法。

採用這個解決方案,各個支行、網點就不再需要不同數據庫之間進行對賬了,因為一致性算法已經取得了單一總賬的權威狀態。

而且,支付環節可以真正做到幾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因為應用區塊鏈點對點交易,不需要中間方在銀行間進行清結算,能夠切實地減少中間的費用。

結算時間也將迎來極大的提升,降至以毫秒計算,體驗上來說近似是實時到賬的。

從監管的角度來說,區塊鏈可以提供所有交易共享的分佈式總賬本,所有的監管者和審計方都有權訪問。

區塊鏈+金融,潛移默化的改變潤物細無聲!(下)

應用區塊鏈技術還有一個好處是:這個分佈式的總賬本數據是無法篡改的。我們之前講過拜占庭容錯機制,整個系統會自動進行比較,選擇相同數量最多的賬本作為共識,認定為真的賬本。

任何人篡改自己的賬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除非你能夠篡改整個系統裡面大部分節點,你才有篡改賬本的可能性(注意是可能性)。

區塊鏈+金融,潛移默化的改變潤物細無聲!(下)

不過,由於每一個節點都可以訪問其他參與者的記錄。參與者的數據隱私,可能會被曝光給無關人員。而這也是法律層面,所不允許的。區塊鏈金融數據隱私保護這一塊,也是目前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