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仁”,眼裡有“愛”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替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
心中有“仁”,眼裡有“愛”

心中有仁,眼裡有愛,仁為善之基,愛因善而生。仁愛是一種寬容、善良與付出,是一種慈悲、善心與大愛。

佛家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老和尚帶著小和尚遊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姑娘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姑娘趟過了河,然後把她放下,與小和尚繼續趕路。

小和尚非常吃驚也不敢問,一路走,一路想,這樣走了二十里路,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問老和尚說:師父,你怎麼可以背那位姑娘過河呢?是不是犯戒了?

老和尚嘆道:我把她背過河之後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這麼遠還沒在你的心裡放下

這個小故事的道理跟孔子教給我們的一樣,該放下時就放下,寬容別人,就是放過自己,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麼叫“

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心中有“仁”,眼裡有“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失業、工作不順心、離婚、親人故去等這些悲痛的事情,它對每個人來說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固定的衡量標準,那個標準就在於你自己。

這就好比在身上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是一個弱小嬌弱的女孩子,她可能得臥床休息一星期;如果是一個大大咧咧的小夥子,可能一轉眼功夫就過去了,一點都不會放在心上。

所以,我們是要選擇做一個嬌弱的“女孩子”,還是一個大大咧咧的“小夥子”,全由自己的修行決定。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去問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叫智慧。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就這麼簡單。

心中有“仁”,眼裡有“愛”

那麼,如何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要在事業上立起來,那你就要想辦法讓更多的人有所樹立;幫助別人成功,自己也會成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前兩天上了熱搜的葉嘉瑩先生,累計捐贈3568萬元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

這位老人,用盡了自己一生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將中國古詩詞的美帶給世人。這便是仁愛。葉先生,一輩子都在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這便是在實行仁愛。

如今,年過九十的葉嘉瑩先生依然堅持講課,有人給她遞椅子,她拒絕了:我從21歲教中學開始,就是站著講課!

心中有“仁”,眼裡有“愛”

一節課一小時講下來,身體瘦弱的葉嘉瑩先生侃侃而談,沒有間斷,沒有搖晃,宛若一顆蒼勁的松柏。

她說:“我已經90多歲了,可是我有一個夢,我的夢是什麼?我在等待,等待因為我的講解而有一粒種子留在你的心裡。多年之後,等著這一粒種子有一天會發芽,會長葉,會開花,會結果。”

葉嘉瑩先生豐富的人生經歷、對詩詞的熱愛、對復興民族文化的執著,就像一座燈塔,給浮躁喧囂的現代社會帶來光明,指明方向。

羅曼羅蘭曾說過:除了仁愛,我不承認世上還有其他高人一等的標誌。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大抵也是如此。

實際上,論語就是用孔子和弟子之間的有趣對話,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人生道理。

他們把自己窮盡一生的經驗,穿越滄桑、歷史,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受益終生;而他們在千古之前,正微笑的注視著我們學習經典並在其中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